9月24日,經過4天的展示交易,主題為“特色鮮明、生態優先、品牌創建、綠色發展”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以下簡稱“農交會”)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圓滿落下帷幕。4天展期,農交會實現現場貿易額227億元,現場零售額6.79億元,網上銷售額14.6億元。
本屆農交會參展團組49個,參展企業1600多家,安排了18項重大活動及30多場品牌推介專場,為國內外眾多商家搭建了尋求投資合作、拓展產品市場的大平臺,為企業領導、行業精英、專家學者和各地農業部門開辟了交流相識、切磋思想、共謀發展的大舞臺,也為廣大市民提供了采買國內外品牌農產品、品味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大好機會。
記者也注意到,農交會上一次與北京相遇,是在5年前的秋季。那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農業農村改革開啟了新的征程。5年后,又在糧豐畜旺、瓜果飄香的金秋九月,農交會再度回京舉辦,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獻上了一份厚禮。
十五年鑄就精品展會
2003年11月,首屆農交會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此后,農交會不斷在探索中前行,在創新中發展。
15年來,農交會堅持展示中國農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反映了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業改革發展歷程,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縮影。
15年來,農交會成交額逐年增加,由第一屆150億元增加到第十四屆699億元,成為中國農業市場化的重要標志。
15年來,農交會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境外參展商越來越多,參展產品越來越豐富,成為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據統計,第一屆至第四屆農交會除了33個國內的地區展團外,還有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22個國家的多家企業參加展會。在第十三屆農交會的國際展區,來自斯洛文尼亞、波蘭、馬來西亞、印尼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出了具有本國特色的農產品和農業技術,帶來新的農業合作機會;烏克蘭、塞浦路斯、巴基斯坦等24個國家的采購商到會開展洽談采購和商業合作。以“供給改革、產業融合、綠色共享、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十四屆農交會吸引了巴西、德國、法國、馬來西亞、匈牙利等國以國家展團參展,共有來自18個國家的農業部長、副部長和駐華大使出席了相關活動。
本屆農交會不僅充分展現了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以及我國農業在世界農業舞臺上發揮的重要作用,還首次全面展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這里,既有美味食物品嘗與展示,也有傳統農耕文化表演,一場場中外嘉賓參與的推介會也讓展覽更加引人入勝。
農交會不僅充分展示了我國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成就,更成為促進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交流對話、深化合作的重要平臺,并逐漸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國際盛會。
農交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全國農業展覽館館長王秀忠表示,“農交會是農業部歷時十五年精心打造的國家級展會平臺,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農交會規模不斷擴大,內容日益豐富,形式更加新穎,現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權威、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農業行業展會。”
在這里,感受五年輝煌成就
本屆農交會展示展銷總面積3.1萬平方米。其中,室內面積2.1萬平方米,主要包括農業成就展區、省級展區、專業展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和國際展區;室外1萬平方米為銷售洽談區。
談到本屆農交會的特點,王秀忠特別提到:“為全面展示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本屆農交會設置了農業成就展區,系統展示五年來農業農村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
農業成就展區位于全國農業展覽館的1號館,場面宏大、隆重,特色濃郁。一幅幅生動的照片、一段段凝練的文字,巧妙地與視頻、實物相結合,全面生動反映了我國糧食增長、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大好形勢,描繪了新形勢下農業農村工作的美好愿景。
在本屆農交會的各個展區,記者也不時地感受到5年來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的進步。
在11號館省級展區,湖北展區展示的采用“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共贏、生態環保”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種植的蝦鄉稻成為展會上的一大亮點。該品牌負責人在現場煮起了白米飯,米香四溢,引得觀眾紛紛圍觀試吃。據介紹,本屆農交會共有32個省區市(兵團)參展,省級展區也是本屆農交會規模最大的一個展區,展示的都是各地千挑萬選的綠色農產品。
走進北京展區,可以看到兩個可愛的機器人,小企鵝的身體加上類似小黃人的臉,一個雙眼皮正在打架,像是馬上就要睡著;另一個卻活力滿滿、手舞足蹈,做出豐富生動的表情,吸引著過往來客。只要掃一下它們背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接入一個集納北京農業信息的網站。據介紹,這些農業機器人集成了視覺識別、語音交互、自主學習等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作為北京農業大數據信息服務的新入口,它可以為農民解答市場行情、農業政策法規、農業種植養殖技術等知識,提供病害診療服務。
在3號館農產品地理標志專業展區,這里展出有20多個省市區的地標農產品,它們都是經過嚴格監測抽檢、綜合檢查、產地管控、結果分析,篩選出來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其中還有很多是中歐地理標志互認公示產品。其中,湖南展區因鮮明的特色、熱情的講解和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讓眾多嘉賓流連忘返。德國駐華大使館參贊史蒂芬哈伯曼、經濟處處長埃克斯魏德勒、奧地利駐華大使館參贊、瑞典駐華大使館參贊、印度駐華大使館經濟處處長等駐華使節紛紛走進湖南展區,在品嘗完參展的5個地標農產品后贊不絕口,連聲說道:“HuNan,very good(湖南,非常好)!”
在場外,為突破農交會線下形態的時空限制,延伸農業經營主體、采購商和消費者的線上交易與服務通路,使全國數以百萬計的農業企業發展新成就和新成果得到全面而集中的展現,全國農業展覽館瞄準農業現代化主攻方向,依托農業部和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支持,打造和運營了農交會線上交易平臺——“農展優選”。endprint

“農展優選”整合了經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審核、選拔的各地優秀農業企業,上架米面雜糧、果蔬生鮮、干貨調味、休閑食品、酒水飲料等多個類目的海量優質農產品。同時,依托網新新云聯及旗下云聯金服,以互聯網金融為手段,為數千家參展商、超數十萬采購商及普通消費者,搭建了以線下農交會和線上平臺為場景、以聚合收支和結算管理為內容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模塊。
在這里,見證農業品牌成長
品牌推介、產銷銜接、幫農民推介農產品是歷屆農交會的重中之重。要說本屆農交會,最奪人之處,恐怕要屬“我為品牌農產品代言”公益活動。
9月20日晚,在歌舞聲中,“家鄉的味道·我為品牌農產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動為本屆農交會拉開了序幕。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為“中國農產品品牌”代言并進行推介。袁隆平、申紀蘭、韓喬生、李菁、蘇炳添、閆學晶、趙蕓蕾等來自全國各地的26位知名人士,齊聚活動現場,共同講述農產品品牌故事,為家鄉農產品代言。
活動中,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將自己長壽的秘訣總結為愛吃家鄉黔陽的冰糖橙,著名演員閆學晶總結了吉林大米的土壤好、水質好、日照足等七大特點,田徑運動員蘇炳添講述了父親送廣東荔枝寄托關心的真情故事,相聲演員李菁用段子推介了平谷大桃酸甜鮮香的多層次口感,來自貧困地區的瓊中女足隊員帶來了用海南文昌雞激勵奮勇拼搏的感人故事。隨后,3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農民代表也登上了活動舞臺,激情豪邁地為大家匯報金秋豐收的喜訊和近年來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好勢頭。活動還揭曉了“2017年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名單。獲選品牌均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登記或注冊。
在農交會現場,80米長的農業品牌大道,從入館處一直延伸到1號主展館。大道兩側立著剛剛出爐的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兩側的路面上也布滿了知名農業品牌的標志。隨著本屆農交會上萬人次的參觀,這些農業品牌的影響力再次強力擴散。
據悉,本屆農交會還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品牌農業發展高峰論壇,大米、香料、油料、水產品、農墾、農產品地理標志等10余個品牌論壇或大會。
與此同時,一些原本名氣偏安一隅的農業品牌也借由農交會的平臺開始廣為人知。
在本屆農交會上,湖南團共有8種產品憑借優異的品質獲得了交易會金獎,其中“一品東方”玉竹飲料引起記者的好奇。一品東方玉竹飲料參展商劉振東興奮地告訴記者,玉竹又叫葳參,《本草綱目》記載其功代人參,堪稱圣品,湖南有大面積種植。“一品東方”玉竹飲料,是以玉竹為主要原料煎熬而成,對滋養肺部很有功效。這是他們的產品第一次到北京來,這次能獲得交易會金獎,是對他們品質的肯定,也是對“一品東方”品牌以及玉竹的一次宣傳。
江蘇射陽縣委副書記吳岡玉,則一直忙著籌備“2017江蘇射陽大米新聞發布會”。原來,在本屆農交會上,射陽大米被農業部推選為“2017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也是獲得百強品牌的5個大米品牌之一。
“希望通過這次新聞發布會,能夠搭建起射陽與四方賓朋溝通交流的橋梁,進一步拓展射陽大米產業的發展空間。”吳岡玉對農交會滿懷期待。據介紹,活動現場7家大米經銷商與射陽縣大米加工企業簽訂了意向合作協議,意向金額達1.8億元。
十五年來,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十五年間,過去和未來不時在這里交接。每一次回顧,都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在這里,感受到了中國農業砥礪前行的鏗鏘腳步,也祈愿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愿景早日實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