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慧娟
2017年的《開學第一課》通過漢字溯源、武術振魂、棋藝明智、文學栽道、絲綢新路五個方面,給電視機前的全體觀眾上了一堂承載了民族精神的中華文化課。
通過這一課,我們看到了一種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神之源。每一筆一畫,都蘊含著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每一撇一捺,都承載著中華文明厚重的底蘊和價值。橫平豎直的四方字,涵蓋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以上人口的語言,獨一無二,蘊含著中國人的風骨。學好漢字,才能更好地領略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從甲骨文象形字的起源,到如今的簡體字,歷經了歲月的洗禮,行成了漢字獨特的文字魅力。外國友人理查德對漢字的熱愛讓我們感動,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要學習他堅持不懈地學習漢字文化,把這份熱愛真正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文學體現著中國人的審美、情懷和志向。字里行間的雅韻,文字脈絡之間的風骨,無不回響著中華文化的共鳴。詩詞歌賦,散文、小說,每一種文體都在用文字對外述說心靈的語言。為了讓中國好故事成為全世界的瑰寶,94歲翻譯家許淵沖一生翻譯了《楚辭》《詩經》《西廂記》《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一百多部作品,他用一生捍衛了翻譯的美,把中國的文學作品輸出到世界各地,也把世界經典作品帶到了中國。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全世界所共有的財富。來自巴基斯坦的米斯巴講述了她和中文老師常教授以及他愛人楊媽媽的故事,他們的友誼架起了中外文化傳播的橋梁,散發了漢語文學的清香。當年絲綢之路的駝隊、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帶出去的,不僅僅是精美的瓷器和絲綢,更有璀璨的中華文化。而如今“一帶一路”的倡議喚醒了這條古老的絲路,也架起了新的橋梁。千年之路的美好約定,一定也會為我們帶來嶄新的文明對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