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92-01
課堂教學中更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獲得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學生的表達與交流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一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我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栽下梧桐引鳳來-----精心設計話題,讓學生想說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在講授每一個新知識的初始階段,多數通過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快樂地進入學習數學的狀態,成為“樂知者”。一個有趣的表達與交流的話題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又能讓學生主動關注學習內容,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拋磚引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數學思考。“話題”通常指表達與交流的問題。話題的確立方式是:一是課前確立;二是課上根據學生臨時的閃光點或出錯處確立。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課時,我根據學生已經具有對10以內的加法和10加幾的掌握情況,借助多媒體,首先激趣引入:學校召開運動會,要競選小裁判,同學們愿意參加競選嗎?規則是回答正確者才能競選裁判,你們能認真答題、思考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能”。興趣激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提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兩個數合起來超過10,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問題一出,孩子們就通過動手操作自己擺一擺,然后幾個人互相說了說。這時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也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說:“我們可以用小棒擺出來,再一個一個數出來。”另一個學生搶著說:“太麻煩了,我們可以幾個幾個數,這樣更快一些。”不待他說完又一個學生搶著說:“這樣的話,每次都要擺小棒,如果我們身邊沒有小棒怎么辦?。”“是啊!當我們身邊沒有小棒的時候改怎么辦呢?”緊接著孩子們又開始討論開了。正當我想幫助他們的時候,我發現孩子是可以互相成為學習的老師的。問題討論好了,孩子們一一舉手發言,認真傾聽,生怕漏掉一個字。最終他們得出結論,可以把其中一個是補齊成10,這樣10加幾就簡單多了,也就是我們講的“湊十法”。一節課下來,我就相當于一個旁觀者,孩子們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通過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孩子們掌握了并交流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所采用的方法、感受。
二、磨刀不誤砍柴工-----營造寬松氛圍,讓學生敢說
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我們要知道: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用愛心為學生創造一種心靈放松、敢于質疑的氛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精講,如果還是像過去那樣“滿堂灌”、“問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表達與交流的物質基礎。
例如,我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一走進教室,學生并沒有發現我的異常。待學生做好后,我告訴他們,今天我帶來了一樣他們常玩的東西——“鱉”。當我說到這兒,孩子們的警惕之心放下了一半,心想老師這是什么意思啊。我順勢而下,告訴他們,這節課,我就是要跟大家來研究“鱉”的問題。聽我這么一說,孩子們的心放下了。一陣騷動過后,一個個聚精會神地聽我往下說下去。“制作一個“鱉”需要4張紙,制作30個需要多少張紙呢?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解決?”由于這些都是孩子們平時常玩的,所以他們毫無顧忌地說,去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個孩子說:“我們可以用學過的加法來解決,一個“鱉”用了4張紙,2個就是4+4,3個就是4+4+4,一個一個以此類推。”當他說出自己的觀點時,馬上就有孩子反對了,“30個4相加,算式太長了。”這時我馬上做出評價,鼓勵孩子們繼續說下去,繼而引出這節課的重點。當我們有很多個相同的數相加時,我們就可以用乘法來解決。本課教學內容活潑有趣,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通過不同的教學設計,尋找到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讓孩子能全身心的投入課堂,課堂自然就會有一個良好的氛圍,這時候的學生才會敢說。
三、絕知此事要躬行-----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會說
常言道:授之一魚不如授人一漁。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學會是前題,而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學生既然想說、敢說,我們就要讓他會說。當然表達與交流的形式不同,方法也就不一樣。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進行表達與交流的方法。如發言人如何發言,如何仔細傾聽別人的發言,如何評價別人的意見,不同的意見如何質疑、辯論,小組長如何組織組員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如何集中意見向全班匯報等等。
四、一石激起千層浪------及時把握時機,讓學生好說
常言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表達與交流也不是什么問題都可以進行的。從學生角度想主要是當學生產生疑慮的心理狀態時或主動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時,要及時交流。具體說來,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發生分歧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多樣時、知識需要拓寬時,都最好能安排交流。
比如,在教學《量長度》一課時,我讓學生用直尺量課本的長度。由于有的學生沒有將“0刻度”對準書的一端而與大家答案不同,這時就是難得的討論機會。經過以討論,學生就知道了,在量長度的時候,要把0刻度線與課本的一段對齊。通過這個例題,我們還可以把這個知識應用到《比高矮》當中。一個學生站在臺階上,一個學生站在臺階上,怎么樣才能分出他們的高矮呢?由此學生就能發現,必須站在同一高度上才能比較。又如,學習《化簡比》后,一位學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簡,為什么乒乓球比賽時不把比分16比8化簡成2比1呢?”這個問題提得好,也是很好的交流機會。
總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多地經歷數學表達與交流活動,使得他們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到別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性,促進其全面發展。同時,通過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反思與完善自我的認知方式,從而達到個性發展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