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莉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對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起著重要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往的閱讀教學過多關注的只是文章的層次結構、主要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師的分析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因而學生真正的閱讀能力并不強。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如何處理好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培養學生的個性閱讀呢?
一、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閱讀教學也是如此。
《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有這樣幾句話:“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這種蝴蝶”指代不清,有明顯語病。為了引導學生自主質疑、解疑,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文中‘這種蝴蝶指哪種蝴蝶,誰能幫我解答”話音剛落,有人馬上站起來說:“老師,是指白蝴蝶。”“不對,是指黃蝴蝶。”“老師,我認為前面兩位同學的說法都不全面,‘這種蝴蝶應指白蝴蝶和黃蝴蝶。”“哦,你能告訴老師你的理由嗎?”“因為在‘這種蝴蝶的前面有這樣一句話‘蝴蝶有白蝴蝶和黃蝴蝶。后面用了句號,所以‘這種蝴蝶應指白蝴蝶和黃蝴蝶。”“你真細心,能從一個標點符號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我的肯定,那位同學頗有成就感地坐下,而大部分同學也點頭表示認可。
此時我又質疑:“不對,他說的是兩種蝴蝶,與‘這種蝴蝶矛盾,同學們,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有病。”班里的調皮大王不經意地回了一句。底下一陣哄堂大笑,“哦,既然有‘病我們替它把把脈,診斷診斷。”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提到了最高點,底下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把‘這種改成‘兩種原文就變成‘蝴蝶有白蝴蝶和黃蝴蝶。這兩種蝴蝶不太好看。這樣就不會產生誤解。”有的立馬反駁:“還不行,文中‘大紅蝴蝶也是蝴蝶的一種,所以前面那句可以變成‘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和大紅蝴蝶。”“我贊成你的說法,不過,我們還應該把‘這種改為‘前兩種,這樣就不會產生誤解。”“對,就這樣改。”看到學生已討論出了結果,我乘機問:“你們診斷的結果是——”“它有語病,我們可以把原文改為‘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和大紅蝴蝶。前兩種蝴蝶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這樣就不會產生誤解。”
聽完學生的匯報結果,我豎起了大拇指,頓時,教室里響起來熱烈般的掌聲。課堂到此,作為教者,我本應及時剎車,把學生引回課堂的教學目標上,但如果這樣做,前面我費盡心思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只是一次為了完成任務的形式而已,沒有從本質上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需要細心。故此,我趁熱打鐵:“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把脈,你有什么感受?”“老師,我知道了學習要善于思考,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我還知道學習要大膽質疑。” “老師,我還懂得在知識上不要過于相信權威,因為權威也有錯的時候,要大膽質疑。”……
二、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定向思維固然重要,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也不容忽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并不等同于讓學生的思維如野馬脫韁或天馬行空,教師要以《新課標》為準,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頂碗少年》這篇課文緊扣“驚心動魄”一詞,通過對頂碗少年動作、神態描寫,對觀眾的表情、言行和對碗的描寫,表現了“頂碗”這項雜技的高難度和少年屢次面對失敗永不放棄的精神。閱讀理解上難度不大,如果只把側重點放在“驚心動魄”上解讀,不足以觸及學生的心靈,文中出現的老者,雖然筆者只用寥寥數筆對其進行神態、動作描寫,但是正是老者對少年的寬容與鼓勵,使表演獲得了成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這位老者,你會對少年說些什么?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說:“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別緊張,這次你能行。”“孩子,‘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我相信你平時的汗、淚不會白流的。”“孩子,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緊接著我又提出:同學們,此時你是頂碗少年,聽了老者的話,你的內心會怎樣呢?大家爭著回答:“不再緊張,信心十足。”“不再沮喪,振作精神。”“很自信,精神抖擻。”聽了學生的回答,我知道他們已真正體會“頂碗少年”由第二次失敗的沮喪到再度振作的心理歷程,無須多言語,無須再講解。
三、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讀是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徑。以讀為本,以讀激情,以讀導練,應該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情感得到升華呢?事實證明,每次學生讀后收獲的效果并不明顯,所以,教者應在“讀”字上下功夫,應讀有指導,讀有目標,讀有層次,讀有質量。
《泊船瓜洲》這首古詩內容淺顯易懂,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難體會,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在讀中領悟詩人的感情,使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于是,我動起了標點的心思,看《泊船瓜洲》這首詩的最后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后面是句號,按句號來讀,那僅僅是平平淡淡的敘述,沒有生氣的讀而已,我讓學生把標點換掉,換成自己喜歡的符號,試著進行朗讀。有的說:“老師,我把它換成問號,這樣能讀出詩人離家很近卻不能回的悲憤及濃濃的思鄉之情。”有的說:“老師,我把它換成感嘆號,這樣可以讀出詩人面對離自己不遠的家鄉卻回不去的嘆息和悠悠的思鄉之情。”
學生朗讀的語氣不斷變化,情感也隨著不斷變化,做到讀中有悟,悟中有讀。當然,朗讀的技巧是多元化的,教者可以根據文體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制定朗讀目標。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個性,教者必須吃透文本,靈活運用文本,對文本進行二度創造,指導學生質疑;必須具備敏銳的目光,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文本解讀的獨特技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情感得到升華。這樣語文教學就成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