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琴
摘 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包”得過死,是目前數學教學不盡如人意的癥結之一。課堂講解要少一點“包攬”,學習過程要少一點“包辦”,釋疑解難要少點“包干”。
關鍵詞:包攬;包辦;包干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包”得過死,是目前數學教學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癥結之一。不妨舉上幾點:教師講授過多,學生“我能學”的獨立性被低估、壓制了;教師擔的責任過多,學生缺乏主動性。學生被教師“包”得過死,學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內在潛能然得不到開發。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改變這一狀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課堂講解要少一點“包攬”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用自己的腦去思,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耳去聽,用自己的嘴去說,用自己的手操作。但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的講解過重,啟迪、激勵偏輕,總怕學生聽不懂,講得多而碎,擔心學生學不會,引得繁而雜。更有甚者把課本里的知識自己先嚼爛了,再一點點喂給學生。教師的“包攬”代替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被動的學習使學生簡直成了一個筐,教師傳授的知識一一照單往里裝。久而久之,學生必然不懂得勤思,更不能善學,問題意識缺乏,學習興趣平淡,效果也就不佳。因此,教師在講課中,要少一點“包攬”,多一點“放手”,具體做到“三不講”: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教材能讀懂的知識不講;學生自己通過舊知識遷移能掌握的新知識不講;學生自己通過互相交流能理解的知識不講。而依據學生的能力無法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教師應重點講、反復講。一句話,教師講課要簡單一些,多給學生一點時間、一點空間,讓“我要學”和“我能學”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在教學“被3整除的特征”時,要想發現其特征規律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這時,我并沒有對其特征和規律進行詳盡的講解,而是把重點放在“活動操作、實踐探究”上,上成一堂實驗課。(1)探究前出示要求:每組4張數字卡片,每人任選3張,組成不同的三位數,算一算這些三位數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不能被3整除。(2)分類整理:如123、321、132……都能被3整除,124、421、412……都不能被3整除。(3)你的發現:觀察實驗結果,討論什么情況下這個數能被3整除,引導學生發現“各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反之則不能被3整除”。
在這里,我沒有大包大攬地灌輸,而是為學生創設一個“入口”,引學生走入思維空間,讓他們在嘗試對比中發現規律,有效地實現了知識的內化。
二、 學習過程要少一點“包辦”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環環相扣,內在聯系緊密,每一個新的知識都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而這個新知識都在為學習更新的知識做著準備。一環沒有學懂學會就要產生誤差,必然影響到下一環節的學習,長期下來就會形成誤差積累,使差生不斷產生。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上,數學老師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有的教師擔心學生學不好,把學生的學習全過程都“包辦”下來,從講解、練習、糾錯、評價等各個環節都由教師唱主角,“包辦”學生的思維, 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很苦,效果卻事倍功半。有的教師卻不然, 他們相信學生,努力創造條件,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主動參與、發現和揭示教學原理和方法,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歸納中理解到一個數學問題是如何提出的,體驗到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猜測和探索出的。這樣,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個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與研究。
如教學“質數、合數”一課時,我沒有對質數、合數的含義、特征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座號是1~12的同學到黑板上寫出自己座號的約數,然后觀察1~12中,哪些數只有一個約數,哪些數有兩個約數,哪些數有兩個以上的約數,從中讓學生自己發現、探索質數和合數的含義、特征,從而能夠正確地判斷一個自然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教師少一點“包辦”,學生多一點空間,學生的思維活動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主動參與思考、討論、探究,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才能理解深,記得牢,用得活。
三、 釋疑解難要少一點“包干”
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還要能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當學生面臨困惑、疑難、挫折時,不要怕他“吃不了”,趕緊把答案和結論“喂”給他,導致了學生被動接受,從而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因此教者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去體驗、感悟知識的真實內涵。
如教“長方體”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的長方體用品來,學生很快舉出了橡皮、鉛筆盒、電冰箱、微波爐……然后我拿出一張16K的白紙問:“這張紙是不是長方體?”有部分學生舉手回答:“一張紙不是長方體,因為它沒有高(厚度)。”這時,我叫一位舉手的學生到講臺,讓他將旁邊的16K紙一張張對齊了往上堆,當堆到20張時,我問這個學生:“這是不是長方體?”他摸了摸頭回答說:“是長方體。”接著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1張紙不是長方體,而20張紙堆起來就是長方體,請同學們回答這是什么原因?”學生對我的問題產生了疑惑,都積極地思考著原來是哪兒出了問題。過了幾分鐘,不少同學舉手要求回答,我還是讓一位原來答錯的學生回答,他說:“如果1張紙沒有厚度高是0,那么,20張紙堆起來20×0=0,也是沒有高,就不能是長方體,所以原來以為一張紙不是長方體是錯誤的。”我笑了笑說:“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其實1張紙也是長方體。”
試想,若在學生做出錯誤猜測時,教師就“包”下來立刻指正,學生的思維便不會繼續深入。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思維只會習慣地跟著教師走,學習積極性調動不起來不說,其創造精神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1]劉慶華,王敏勤.課堂組織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葉柱.數學教學新視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陳萍.教師專業發展之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