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雨+李福良+蔡其幟
摘 要:本文以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調查法,對城市舉辦運動會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運動會的舉辦加快城市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體育產業的發展也給運動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議,以推動重慶市體育產業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重慶市運會體育產業新常態
體育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認識到我國體育產業事業發展的基礎上,分析運動會與城市體育產業的良性互動關系和相互制約因素,闡述體育產業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新路徑,為以后的各屆運動會提供參考借鑒。
一、 城市體育產業發展效應與市運會的良性互動關系
體育產業是指生產體育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提供體育服務的各行業的總和。城市體育產業的發展是承辦體育賽事的根本保障。據2003年的全市普查,全市共有體育產業機構1875家,其中主營218家,專營323家,兼營1334家,注冊資金2億多元,營業收入3億元,尚未構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對此,圍繞體育彩票、場館經營、賽事開發三個重點,緊緊抓住彩票業、全民健身服務業、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無形資產經營業四個門類,極力拓展產業空間,使體育產業開始走上有規劃、有措施、有目標、有重點的發展軌道。體育彩票按照嚴格管理、規范運作、創新理念、做大規模的思路,實現了恢復性上升,“十五”時期銷售總額達到8.25億元,保證了奧體中心體育場建設資金的供給。城市的綜合實力越強,體育產業機構的數量、規模、種類才會建設得更加齊全,結構更加合理,規格更加高級,也才有可能為各類大型運動會的舉辦提供條件支持,并且滿足城市居民健身的需求。
(一) 市運會與體育物質產品的良性互動
四年一屆的市運會對舉辦地來說,經濟、物質基礎條件都要求高,對當地的相關產業發展有著積極的帶動作用。一是場館建設將會促進體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涪陵奧體中心的建成,促進了五運會的順利召開,重慶市五運會從7月5日開始至9月26日閉幕,歷時近3個月,其間共有46個參賽隊,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領隊、志愿者和開幕式來涪代表團嘉賓共計16000多名,觀眾和相關旅游人員共約35萬人次匯集涪陵,充分彰顯了體育產業發展的強大魅力。本屆運動會決出了746塊金牌,刷新了46項重慶市紀錄,從7月5日第一個柔道項目開始到9月26日閉幕,賽事時間跨度長,運動成績大幅提升,呈現出新的亮點,成為展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體育事業發展成果的大舞臺。涪陵區體育場館先進的設施設備必為涪陵區聚集人氣、商氣,吸引更多體育企業和從業者到此發展。改造升級的體育場館配套更加完善,為群眾體育消費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體育產品市場更具活力。重慶市五運會持續的賽事活動有著大量的體育廣告、體育用品等相關服務需求,將吸引大量相關企業進駐賽事舉辦地,帶動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產業。三是體育產品與文化、旅游等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更加廣泛。通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與體育產品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促進運動會提檔升級。
(二) 市運會與體育服務產品的良性互動
體育服務就是指體育部門的勞動者以自己活勞動的形式來滿足人們對體育的各種需求而進行的經濟活動。具體來說,體育服務是指具有一定的體育專門知識、經驗、技能的能夠從事體育服務生產的人,為生產體育服務這種特殊的使用價值而進行的有目的的活動。重慶市五運會從7月5日開始至9月26日閉幕,歷時近3個月,其間共有46個參賽隊,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領隊、志愿者和開幕式來涪代表團嘉賓共計16000多名,觀眾和相關旅游人員共約35萬人次匯集涪陵,充分彰顯了體育產業發展的強大魅力。體育競賽在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需要通過認真謀劃打造品牌賽事,形成品牌賽事體系,提高品牌賽事效益,從而吸引參與人群,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欣賞和參與高水平體育賽事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積極探索多元化辦賽模式,努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辦賽,促進競賽產業發展,進一步豐富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涪陵區政府提出全市體育系統要以重慶市五運會的成功舉辦為契機,努力提升競技體育實力,著力帶動群眾體育發展,落實全民健身戰略,普及全民健身運動,加快體育事業發展,促進健康中國建設。
二、 城市體育產業發展與市運會的相互制約因素
首先市運會舉辦區縣往往是為了自身在經濟政治文化交通多方面的擴張需要,為了拿到舉辦權,新建、擴建一些很高的體育設備,為打造優良的生態環境,不惜花費重金打造體育商業街道,長期的修建工程給原本的交通帶來堵塞。而且舉辦市運會就意味著這個區縣其他相應的活動會減少。其次市運會給城市體育產業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涪陵區舉辦的重慶市第五屆運動會中,其中大批的體育產業涌入涪陵,勞動者也跟隨著遷移進涪陵城,造成本地人口增加,引起住房不足,交通擁擠。而在運動會結束之后那些臨時勞動力又失業了,體育產業的閑置,導致城市人口失業率增多,犯罪率上升,醫療設備短缺等等。
三、 基于新常態下城市體育產業發展效應的市運會發展定位
在十八大之后,習總書記的公開文章和講話中,“新常態”被提及了160余次。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了一流的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動權?!毙鲁B給人們生活提出了新課題,新常態也給城市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理念。進一步做好體育彩票的發行工作。完善體育彩票銷售系統,加強對彩票市場的調研、分析,強化運行安全監控和管理,加大公益性宣傳力度,擴大銷售網點,力爭“十三五”銷售總額比“十二五”時期增長10%以上。建立和完善以國家投入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多渠道體育籌資體系。在努力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開發、利用體育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體育,建立多渠道的體育籌資機制。抓好體育產品的經營管理。堅持“以體為本,帶動關聯”的思路,充分利用體育系統的訓練場館設施,實現多元化經營。加強與社會團體的合作,結合全民健身活動,以公共體育場館為依托,不斷擴大健身消費群體,不斷提高體育場館設施的開放利用程度,帶動體育休閑業、體育產品制造業和體育中介業的發展。樹立適應新常態,新形勢發展的體育產業資源管理理念,積極扶持和培育體育市場,加快體育產業發展。
四、 市運動會城市體育產業發展與新常態模式
經濟新常態下結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給體育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城市開展運動會這一方面應該切實做到“以體為本”,“以人為本”認識新常態下體育產業發展階段的新特征,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此次重慶市第五次運會的成功舉辦,就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新常態模式。
參考文獻:
[1]重慶市體育局官網[EB/OL].http://jty.cq.gov.cn/.
[2]重慶市第五屆運動會官網[EB/OL].http://cqsydh.gov.cn/.
[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渝府發〔2006〕67號[EB/OL].http://www.110.com/fagui/law_119122.html.
[4]齊小平.關于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05):5-6.
[5]楊俊,張元鋒,董宇.我國城市體育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教書育人,2010(06):11-12.
[6]記者李小龍.我市“十一五”期間體育事業發展迅速[N].商洛日報,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