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征
摘要:西方的風景畫發展十分完善,甚至在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山水畫成為兩種不同的體系;甚至在學校的基礎美術教育中,西方風景畫法中的透視原理也是一個基本必備的教學科目。這樣的一個風景畫體系,實際上是在西方比較晚的時期才出現的,本文從古埃及的壁畫開始說起,描繪了從古埃及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風景畫的變遷。
關鍵詞:風景畫;西方;透視
從古埃及開始,西方就有了風景畫,當時的風景畫以壁畫為主。以底比斯出土的《內巴蒙花園》為例,其創作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350年,在今天依然留存的藝術品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畫面色彩絢麗,動物和植物生機勃勃,精美異常。但畫面看起來有些怪:樹木生長方向有豎直的、也有水平的,以側面為主;畫面當中的水池子卻是俯視的,似乎有個人站在天上向下看;水池里的禽類又轉變了模式,變成側面圖,整體看上去讓觀者摸不著頭腦。其實當時的風景畫實際上是為陵墓而作的,墳墓的主人希望在死后依然擁有生前的財富、土地、房舍,因此把風景或建筑留在壁畫上,等待復活后繼續享用,在繪畫中也要把物體的最典型特征都表現在畫中。《內巴蒙花園》采用的畫法就是古埃及特有的“正面律”:“造型以固定的程式化方式進行:不拘泥于現實的形體結構,而是根據表現的需要,將不同視角下的形象大膽變化組合在一起。”
古埃及的程式化繪畫延續了31個王朝,除了個別法老愿意對藝術進行革新以外,大多數王朝都嚴格地按照“正面律”進行藝術創作。直到公元前300年左右,亞歷山大東征,將希臘的藝術帶到了埃及,也將埃及的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地,影響了后世無數的藝術家們。
古羅馬的龐貝城也留下了風景類的壁畫,我們會發現這些壁畫樣式與古埃及的壁畫樣式十分類似,甚至被稱為“埃及式”。到了中世紀時期,繪畫基本上是為了宗教而存在的,屬于基督教藝術的一部分,不重視描繪現實場景,而是用一些夸張變形的手法來進行表達。當時的人們以“清心寡欲”為首要任務,將描繪風景畫看成是耽于享樂的行為,覺得十分有罪惡感。因此我們現在看看中世紀的畫作,會發現它們基本上都是畫人的,背景的處理相當簡單,以藍色、金色、紅色等純色為主的單色平鋪將主體人物凸顯出來。
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大量的藝術家、學者從君士坦丁堡帶著知識和書籍逃亡出來到各地避難,才把許多在中世紀已經倒退的文化藝術在人們心中點燃起來。于是人們開始向往古典的那些文化和藝術,愿意用嶄新的眼光看待生活,認識周圍的美好風景。也在此時,產生了一種很重要的法則:幾何透視法。佛羅倫薩建筑家布魯內萊斯基發現在水平線上找出消失的一點,作畫時,從這點引申出來直線作為標準,可以在二維空間平面上呈現出三維空間。
從喬托、馬薩喬、烏切洛開始,眾藝術家都爭先恐后地將透視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甚至在文藝復興盛期時達到頂峰。當時的繪畫是以表現圣經題材為主的,如《圣母領報》等,但我們可以在畫家們的很多畫作中看到明顯的透視,將主體的人物去掉,背景就是非常真實的建筑風景畫。
文藝復興的浪潮傳到了阿爾卑斯山以北,對在17世紀獨立的荷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荷蘭剛剛建立起“荷蘭共和國”,在歐洲算得上是最富強的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漸漸擺脫了宗教、政權的約束,成了人民自由表達內心愛好的途徑。繪畫作品不單單是為宗教服務了,也可以裝點每家每戶的廳堂住所了。畫家可以脫離宗教故事畫、神話傳說的故事主體,開始描繪市民生活中出現的場景和優美的自然風光,盡情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懷,產生了“荷蘭小畫派”。繪畫分類成風景、靜物等獨立的門類,有專門的畫家只畫某些固定的題材。如風景畫家梅因德爾特·霍貝瑪 (Meindert Hobbema)就以鄉村、道路為主題,描繪了《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等風景作品。
在霍貝瑪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精確的透視和樸素歡樂的氣氛。他的作品中人物極少極小,臉都看不清楚,只有一個小小的色塊,大張的篇幅都在講述道路、樹木和隱約的房舍。甚至讓人能夠聯想起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雖看不到人臉,但輕松愉悅的氛圍撲面而來。霍貝瑪最出名的作品是風景畫《米德爾哈爾斯小道》,也稱為《林間小道》,此畫中沒有在水平方向上使用著名的黃金分割比例,而是在畫面的正中畫上了一條鄉間的土路,這種路在農村是隨處可見的:道路很直,卻不是很平整,車轍在路上劃下了深深的痕跡;路旁兩排高高的小樹,樹葉稀疏,不是很整齊地向遠處延伸著;視野也很開闊,道路兩邊的田地非常低矮,順著一條小道向右轉去,有兩個農夫站在破舊的房舍前面,似乎在愜意地閑談著。這幅畫最令人折服的地方就是畫面當中的林蔭小道,前景中一棵樹的高度占了全畫的五分之四,顯得很高大,當道路漸行漸遠,樹木也變得低矮,最后消失在路的盡頭。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似乎沒什么了不起,很多攝影作品都是這么拍的——為了景深。但回到17世紀,在當時以宗教畫為主的大量作品中,猛然出現了這么一幅似乎能把觀眾帶到當時的風景中、透視感非常強的作品時,人們的喜愛也就可想而知了。
甚至今天,美術基礎課程中在講到透視原理時,第一幅拿出來的透視的最佳例證就是這幅《林間小道》。可見西方風景畫對中西方美術教育的影響之深刻。
17世紀后,西方出現了“學院派”,將風景畫當成是比“歷史畫”等級要低的繪畫門類來看待。但風景畫仍然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作品。到了19世紀,英國水彩畫家透納和康斯太勃爾的出現讓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地位,并為印象派風格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西方的風景畫從產生到發展完善經歷了幾千年,從其他畫種的依附到獨立成固定的門類離不開歷史上藝術家們的鉆研和琢磨,在世界藝術寶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李琳琳.淺議立體主義藝術與埃及壁畫中的"正面律"[J].文學與藝術,2010(02):139-139.
[2]黃方遒.透視學與風景畫透視研究[J].考試周刊,2009(12):43-44.
[3]姚冶平.淺議17世紀中國山水畫和荷蘭風景畫視覺表現差異[J].科技信息,2012(36):18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