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今竹編工藝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沖擊,竹編技藝后繼乏人,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這一傳統技藝將面臨失傳。所以對傳統竹編工藝美術產品進行保護,已刻不容緩。從研究竹編到創作設計竹編工藝為線索,結合現代燈具智能控制,探索設計的可能。
關鍵詞:竹編工藝;文化傳承;智能控制
一、研究內容以及技術指標
廣西各地區都有種植竹子,有些地區甚至賦有“廣西竹子之鄉”的美稱,但竹子的利用價值明顯偏低。竹在我國工農業生產,文化藝術,日常生活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用竹子制作一款富有民族特色文化燈具,物美價廉。大多用于農作工具,甚至當柴火。現今竹編工藝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沖擊,竹編技藝后繼無人,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這一傳統技藝將面臨失傳。所以對傳統竹編工藝美術產品進行保護刻不容緩。
(一)主要研究內容
以創新竹編工藝在燈具上的設計應用以“錦繡”燈具實例進行研究:
1.研究竹工藝以及壯族錦繡歷史文化。
2.對竹工藝在技術上的難點以及優勢進行分析。
3.將當代智能燈控技術融入到竹編中。
4.借鑒國內外竹編成功案例推廣竹工藝產品。
5.結合現代智能控制燈具上展開竹編工藝創作。
(二)創新點
提升竹具原輔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水平,促進竹材在產品和生活方式中的創新廣泛應用,提高竹產業的影響力和市場附加值。弘揚中國竹文化,傳播竹編工藝,呼應黨中央的指導思想,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作貢獻。
(三)技術指標
廣西興安縣竹業產值等多項指標均居廣西全區之首,全縣現有各種竹材加工廠80多家,形成年加工毛竹原竹 700萬根的規模,占年產量的77.6%,竹材加工利用率達90%以上。2006年10月,在福建武夷山市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竹文化節”上,興安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竹子之鄉”,已經步入全國三十大竹鄉行列。竹工藝與一般的木工藝品不同,竹工藝品通過蒸煮烘干后,使用期限遠超過木制產品。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研究目標
1.總體目標
通過項目研究,提出竹編工藝在燈具上的設計應用研究。廣西地處亞熱帶地區,竹資源豐富,少數民族地區有著眾多文化參合,隨著國家大力支持西部開發,當地資源與文化結合,因此,把竹編工藝結合廣西文化特設在燈具上的設計應用與研究作為我的總體目標。
2.前期目標
通過項目研究,提出竹編工藝在燈具上的設計應用研究的可行性方案。考察竹工藝在民間的應用,以及對國內外大師對竹工藝在制作上的成果、進行記錄、資料收集。為最后竹編工藝在燈具上的設計應用研究做好前期準備。
3.后期目標
在充分調研竹工藝的技術以及廣西錦繡文化的基礎上,全面展開竹工藝在燈具上創作的可行性方案研究。最終設計出較為完善的竹工藝文化在燈具上的應用可行性方案。
(二)研究內容
以竹編工藝在燈具上的設計應用進行實物實例研究:
1.現場參觀學習民間竹編大師對竹編的應用;
2.研究竹編結合燈具設計中運用的優勢與不足;
3.結合現有竹編技術結合智能控電系統進行改良設計;
4.借鑒國內外竹編工藝大師的作品結合現代燈具來提高產品的時代化、時尚化;
5.著重設計竹編結合燈具上功能與造型結合設計。
(1)通過竹子削薄加工重復疊加交錯的方法;
(2)結合藤條進行收口;
(3)加入廣西文化(如繡球、鳳凰等元素)。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如何學習制作竹編工藝燈具,廣西興安縣盛產竹,其緊臨桂林旅游勝地,又如何結合本土特色文化進行綜合設計。
2.如何利用竹編技術來結合當代智能控制系統進行改良設計,讓其賦有時代、時尚感。
3.如何快速、簡易的制作才能推廣產品批量生產上市。
三、研究工作的總體安排及進度
本項科研項目模擬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項目資料收集階段
1.利用網絡資源和校園圖書館等查閱相關資料,搜集大量國內外和本課題有關的研究信息,對其研究成果進行歸納整理。
2.與指導老師分析,討論,研究問題,進行歸納總結。
3.深入到竹編工藝師傅進行實地考察,實地感受了解各種情況,采集照片或者視頻,認真記錄各種相關信息。
4.操作實踐反復分析,耐心認真成項目資料收集工作,完成一份考察報告。
(二)第二階段:項目分析整理階段
1.收集綜合整理到得資料,結合專業知識,在校內外指導老師的幫助,在竹編師傅的共同努力下提出具體的可行性方案、解決項目中的各項研究內容。
2.在資料借鑒下結合竹編工藝結合燈具初步開始設計方案。
3.深化和完善設計圖以及研究報告。
(三)第三階段:項目成果展示報告階段
把項目提出的具體的可行性的方案以論文、設計圖冊、模型等形式作為最終成果進行展示。
四、研究工作的預期成果
預期成果:
1.在燈具上實現竹編傳統工藝的傳承。
2.產品融入廣西文化特色。
3.提升竹具原輔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水平,促進竹材在產品和生活方式中的創新廣泛應用,提高竹產業的影響力和市場附加值。
由于現代生活中大量行使工業材料制品所帶來的冷漠感、距離感和單調感,無法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希望用竹編藝術讓“人情味”回歸自然,用回歸自然的詩意,傳達浪漫情歌情緒,給人以美感或有強烈的抒情意味,也讓現代人懷著“敬畏自然、敬重手藝”的生活理念和處事態度,而且人們把內在情愫移注于外在事物,使本來無生命的事物人情化,從而達到交流目的的另一種同感方式。
作者簡介:韋詠芳(1992—),女,壯族,廣西貴港市人,廣西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