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力是聽和理解的總和。聽,是獲取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途徑,是英語學習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也是理解和獲得口頭信息的交際能力。聽力理解過程是人們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聽力的理解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聽的能力是提高英語水平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很多英語學習者“聽不懂”,在聽力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本文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更好地促進英語聽力技能的提高。
關鍵詞:聽力理解;障礙;聽力策略
一、引言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第一通用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貿易等領域,英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好英語,就要掌握好英語四項基本技能,即聽、說、讀、寫。在這四項基本技能中,“聽”排在第一位。據統計,人們在語言交際中45%的時間用于聽,30%的時間用于說,16%用于讀,9%用于寫。所以,要想掌握一門外語,不僅要注重閱讀和寫作能力,更要重視聽說能力。所有語言的學習都始于聽,聽的理解程度,會直接影響其語言技能發展,更會影響交流。因此,英語聽力水平的提高對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語言知識、語境、信息處理模式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分析問題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提高聽能。
二、語言知識
(一)語音
口音因人、因地而異。一般情況下,地域不同,發音不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式發音和英式發音的不同。美式發音與英式發音的差異已經對聽力理解造成了障礙,由此可見非英語國家的英語發音對聽力理解的影響。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標準發音是最為常見的示范口音,廣泛應用于學校。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英語發音取決于個體說話者的口音和偏好。[1:36]在實際的聽力過程中,說話人的個人偏好導致其發音不符合標準發音,對已習慣標準發音的聽者來講,這無形中影響了他們對語音的分辨。此外,重音的不同會改變詞性、詞義,語調的不同會改變一組詞的意義。兩者都會對聽力理解造成障礙。
(二)詞匯
詞匯是構成語言最基本的材料。詞匯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聽力內容的理解。在聽力感知階段,主要是詞匯廣度知識在起作用。[2:55]詞匯量是聽力理解的基石,沒有詞匯量,聽力理解就無從談起。由語言學知識可以得知,句子的意義不是每個單詞意義的疊加。但是,不理解單詞的意義,更無法最大程度上理解句子的意義。句子由一個個的單詞構成,篇章又由一個個的句子構成。由此可見,詞義的理解是篇章理解的基礎。根據語言學的知識,詞義有內涵意義和外延意義。例如,“玫瑰”的外延意義就是指玫瑰這種花,而內涵意義就有多種,如愛情,美麗的女子。詞義的內涵與外延,尤其是內涵意義影響著聽力理解。
(三)語法結構
語言的遞歸性使得語言具有產生出無限長的句子的潛力,所以一個句子可以無限長。[1:6]英語是個重“形合”的語言,通過多種銜接手段構成句子、篇章。英語長句有時語法結構復雜,使得聽者難以理解句意。另一方面,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語法結構起著構建作用。任何一個句子都是由詞、詞組、短語以及分句構成,每個成分都不可隨意出現,要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在一起。如果聽者語法敏感度高,則能根據語法結構進行語義上的推測,不局限于一個單詞。這樣即便有幾個單詞沒有聽懂,也可借助語法結構進行語義理解。
三、語境
(一)語言性語境
每個音節、音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相鄰的音位相互關聯。[3:23]例如,濁音化、鼻音化現象。另一方面,語音本身并不具有意義。語音與語義之間沒有自然本質的聯系,聲音只是傳遞意義的一種方式。發音與詞匯、語法聯系在一起時,才產生意義。然而,聽者往往關注發音,忽略語言的整體,從而影響聽力理解。
英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十分普遍,以caught為例,在以下幾個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
She caught a ball.(她接住了球。)
The army caught up with him in Latvia.(大部隊在拉脫維亞趕上了他。)
I caught a cold.(我感冒了。)
因此,多義詞的具體意義只有結合一定的語境才能確定。單詞的意義并不是孤立、單一、一成不變的。在語境下,單詞具有臨時、特定的含義,一旦脫離語境,其含義就不存在。語境也影響詞語的感情色彩,由褒義變為貶義,或由貶義變為褒義。
(二)非語言性語境
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在20世紀初,無論是英國的語言學家,還是北美的語言學家,都將語言研究置于社會文化大環境中。隨后,引發了各種研究。例如,Hopi語、Dani語以及個案研究表明了文化對語言研究的作用。[1:197]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掌握一門語言與熟悉其所屬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化背景知識就是一種語境,當聽者對背景知識熟悉時,可以根據已有的信息進行聽力理解。反之,這種非語言性語境不僅不會幫助聽者理解,還會制造聽力障礙,影響理解。
除文化因素外,還有社會因素。社會為語言提供了適當的情景,我們得以生動真實地享受語言的各個方面。[1:198]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對聽者提出更多的挑戰。
四、信息處理模式
“信息處理”主要涉及兩種處理方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4:75]“自上而下”的信息處理模式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這種模式更加注重高層次圖示的應用,加速了信息的吸收或同化。“自下而上”的信息處理模式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這種處理方式能讓聽者注意到新信息。羅賓(Robin)認為,對于聽力理解過程而言,“自上而下”的過程是聽者運用自己的情景知識和人際交互信息去推測和獲取信息的過程;“自下而上”的過程是聽者運用詞匯、句法和語法知識去留意形式的過程。[5:75]聽者在聽的過程中,運用不同的信息處理模式,會對信息產生不同的理解。如果只用自上而下的模式處理聽力材料,在聽的過程中可能只會側重大意理解,自動忽略掉很多重要的細節,無法獲取詳細信息。相反,如果只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就可能只是聽到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抓住聽力材料中的細枝末節。如果聽者局限于這些七零八碎的信息,不能將它們串聯成相對完整的信息,就可能影響大意的理解。
五、聽力策略
(一)學習者要多加練習,全方面擴充語言知識。加強泛聽,通過大量的輸入,熟悉語音差異。在聽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單詞、句子的重音。在詞匯方面,要不斷積累,擴大詞匯量,并全面理解一個詞的意思。語法結構方面,平常要多分析英語長短句,提高語法敏感度。
(二)學習與語境有關的語言學知識,了解語境對單詞、句子、篇章意義的具體影響。平常練習中,樹立語境意識,不只從詞的表面意思理解語義。
(三)合理利用兩種信息處理模式。進行聽力練習時,學習者要根據不同的聽力材料,以及不同的聽力題目,有目的地選擇模式,從而獲取有效信息。
六、結語
在英語學習中,聽力理解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理解過程中,受到多因素的制約。在語言層面上,主要是語言知識影響聽力理解。語音、詞匯、語法結構對聽力理解產生不同的影響。語音主要影響聽者的辨音過程,詞匯影響語義上的理解,而語法結構從整體上對聽力理解產生影響。在非語言層面,語境、信息處理模式無形中影響著理解。語境因素,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無論哪種語境都對語義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對整個聽力內容的理解。兩種不同的信息處理模式對聽力理解造成不同的結果。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聽力理解受到影響。要想提高英語聽力水平,有必要了解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并從這些影響因素出發,對癥下藥,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廖美珍.語言學教程(第四版)精讀精講[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燕浩.國內近十年英語聽力理解影響因素研究概覽[J].山東外語教學,2016(5):52-58.
[3]崔建社.影響英語聽力理解的因素分析[J].外語界,1991(3):20-26.
[4]趙瓊.基于圖示理論和關聯理論的EFL聽力理解影響因素研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4(2):76-78.
[5]孟紅桃.影響英語聽力理解的因素及提高聽力的策略[J].高教論壇,2004(3):127-129.
作者簡介:秦夢思,女,河南平頂山人,南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本科英語口筆譯方向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