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經濟增速放緩,許多跨過公司開始重新考慮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情況,制造企業紛紛向東南亞等市場更大、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而外企的撤離也給中國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造成了部分群眾的恐慌。外企的撤離有利有弊,對于這種現象,我國又該如何去應對。本文主要論述面對部分外企撤離我國這種現象,給我國在接下來經濟發展中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成本上升;經濟放緩;外企撤離;政策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豐富的原材料資源、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廉價的土地資源等因素,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不斷涌入中國,為我國經濟帶來了新鮮的活力。隨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外企投資與日俱增,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一、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外資企業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完善而逐步建立并不斷發展的,至今已形成較為龐大的外資企業規模。自1991年以來,我國國際直接投資流入量持續增長,2002年我國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外資企業進出口總值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8.86%,已遠遠超過許多經濟外向型國家的外資比重。在中國新經濟常態下,外商長期持續地對工業領域投資形成了強大的生產能力,使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對我國工業的貢獻不斷增強,已經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近年來,一些外國名企生產部門開始撤離中國,或轉投他方,或回歸本國。
2016年11月份以來,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已連續6個月出現負增長。其中2017年1月和2月連續兩個月出現了兩位數的負增長率。
二、我國利用外資的原因分析
其實我國實際利用外資自2008年10月份以來就開始持續下降,形勢十分嚴峻。引起我國外資減少的原因有很多,從國際方面來看,在2007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市場預期惡化、信貸緊縮等問題突顯,整個世界的國際直接投資活動進入了低潮。再加上一些國家出于保護國內經濟增長的目的,加緊限制資本外流,限制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從而增加了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難度。
從國內方面來看,引起我國外資撤離的原因有:(1)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僅為外國勞動力成本的十分之一,如此廉價的勞動力使得外國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轉入中國,以求降低其生產成本。但是如今,隨著經濟的增長,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工資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生產各項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上升對外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產生巨大壓力,于是傳統制造業的外資企業紛紛撤離中國。(2)兩稅并軌政策的實施給外資企業造成困擾。在稅率等方面對內陸企業和對外資企業執行同樣的稅率,一視同仁。這就意味著以前中國為吸引外資而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措施將一去不復返,使外資企業面臨巨大挑戰。(3)經濟新常態下外資企業的轉型與升級?!包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中國經濟大勢和所處的階段,黨中央作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判斷,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的理性認知,也是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制訂重要的經濟政策的客觀依據”。在新的一輪國際直接投資和技術轉移的形勢下,諸多外企在對中國經濟發展新態勢的認識與把握中,部分規模小且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及人們個性化服務的外資公司選擇搬離中國。
三、外企撤資對我國的不利影響
外企在我國投資后,與我國企業建立了前向和后向的密切發展關系。一旦外企撤資達到一定的規模,就會對我國的就業、外資和技術的利用、經濟增長等問題產生巨大影響。
(一)外企撤資導致失業率上升。我國豐富廉價的勞動力市場是吸引外企投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我國投資的多數企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2006年我國外資企業就業人員大道340萬人,占全國就業量的12%??梢哉f,外企已經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渠道。如果該類型的企業頻繁撤資,這些企業的員工都將面臨失業的困境,若撤資達到較大規模,會造成我國就業狀況惡化,失業率和潛在失業率的提高。
(二)外企撤資不利于中國經濟增長。研究表明,外資對一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取決于外國長期資本占該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因此,如果發生外企撤資,這種貢獻必然減弱,中國經濟的增長必然會受到影響。
(三)外企撤資不利于中國產業結構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外企的到來促進了中國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傳統工業和成熟行業的技術改造,加快了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如果出現大量外企撤資現象,會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進程產生阻礙,從而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四、外企撤離給我國發展帶來的啟示
外企撤資對我國就業、產業結構、經濟增長等多方面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從經濟的長遠發展來看,外企的撤資對我國也并不是一件壞事。外企的撤資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我國對當前的投資市場進行改善,推動經濟長遠發展。
(一)為我國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外企撤資給我國的企業發展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在短期內帶來更多的市場發展機遇。微軟、諾基亞、松下等國際知名企業撤離中國的生產能力絕大多數都是低端制造,這也是中國下一步需要調整的產業,對優化中國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提醒了政府政策的漏洞
外企撤資對我國起到相當重要的提醒作用,可以讓政府進行一系列深層次的思考,推出更有利于加快中國發展進程的決策和規劃。政府意識到,只有將發展的重點從虛假的形象工程轉移到實干發展中去,才能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
(三)激發我國企業的憂患意識
外企撤資導致的不良影響使我國意識到,要增強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改變對外企的依賴性。在不能依靠外在的資金和技術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更應該學會發展自身的創新意識,做到自強自立,才能在全球經濟化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占領主動地位。
五、總結與思考
影響外企撤離的因素十分復雜,在全球經濟化的背景下,外企經營的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外企的撤資是不可避免的。應對這種趨勢的發展,我國政府要冷靜的思考分析其深層原因,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調整相應的方針政策。我國企業也應該抓住由外企撤離所帶來的發展機遇,進行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林申.如何應對外商撤資[J].國際融資,2010(05):62-67.
[2]張秋丹.外企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以及措施[J].現代商業,2011(07):175-181.
[3]邵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與國有企業改革[J].現代國企研究,2014(02):213-235.
[4]徐盈之,郭進.開放經濟條件下國家碳排放責任比較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1):49-56.
作者簡介:郭安寧(1986.04-),女,廣東科技學院管理系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