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初期,眾多中國歷史教科書都重視對晚清國恥進行述寫,這些國恥史的書寫在當時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述寫晚清國恥,可以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國恥史的述寫又為民國政府推翻清政府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關鍵詞:民國初期;中國歷史教科書;國恥
民國初期,中國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但中國根本的危機并未解除,在國際上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局勢,在國內也面臨著現代民族國家構建與民國政府統治合法性的確認問題。中國近代所遭受的國恥正迎合民國初期的多種需要,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對晚清國恥的敘寫有著重要價值。
一、重視史鑒傳統,激發國民愛國熱情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備受列強侵略,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救亡圖存成為其時的時代主題。中國歷來重視“史鑒”傳統,“‘以史為鑒的鑒戒史觀一直居于主導地位,而且它不僅不局限于史學內部,更是一種政治歷史觀,歷朝歷代都受到最高當政者表面上的備加推崇。”民初歷史教科書重視敘述清朝外交失敗的歷史,即中國近代所遭受的恥辱外交,期望能夠在清朝失敗的歷史中尋求借鑒,達到培養國民憂患意識,激發國人愛國熱情,避免民族危亡的目的。
在民國初期的歷史教科書中,大都對晚清時期所遭受的國恥進行了介紹,在潘武編寫的《新編中華歷史教科書四》“中英戰爭及南京條約”一課就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過程和條約內容進行了比較詳細地介紹,其內容是:
“鴉片產于印度,明季以來,英人受之我國。嗜者日多,耗材害民,朝議嚴禁。林則徐奉宣宗命至廣東。令英商出所藏鴉片,燒海口。英人怒,遂宣戰,浙海門戶多為所據,又北攻天津,勢頗銳。清廷罷則徐職,命琦善赴廣東議和,英兵又攻廣東,據廈門,更進入長江,直逼南京。清廷大震,于是再命耆英至南京議和。賠款二千六百萬兩,割香港畀之,開廣州、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且任其運售鴉片,乃息兵。所謂《南京條約》是也。”
上述對鴉片戰爭的原因、過程及結果進行了比較全面的介紹,雖未發表評論,但是這些史實的記述足以暴露出英侵略者的罪行以及中國因此遭受的恥辱,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隨即愈演愈烈。這種以史實敘寫,不加評論的做法,在當時的歷史教科書編寫中比教普遍,如在趙征鐸撰寫的《高等小學新歷史教科書》中“朝鮮臺灣入日記”一課,也如實地記載了日本搶奪中國藩屬的史實,其寫到:
“朝鮮自古為我國藩屬,日本久窺伺之,清穆宗時,日本與朝鮮定約,認為獨立國,清政府未之知也。光緒二十年,朝鮮內亂來乞師,日本聞之,先進兵,清政府詰責之,戰端遂啟。我海陸兩軍皆敗,清廷乃遣李鴻章赴日本議和,認為朝鮮為獨立自主國,償銀二萬萬兩,割臺灣、遼東、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商埠,旋以俄、德、法干預,還遼東,又增償銀三千萬兩。”
在民國初期對晚清國恥的述寫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近代就如同楊喆、莊啟傅所講的這樣“近數十年間,外侮薦至,稽諸紀載,國恥較多”,因此,這就要求國人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重視從清朝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從而做到“前事不忘者,后事之師也。但使居于中國之人,各愛敬其固有之歷史,力求所以不墜榮譽,則多難興邦。”也正如《中國恥辱記》所告誡國人的,不要再重走清廷的覆轍,因此要求“我中華民國萬不可如此糊涂,須要拿滿清所受的苦楚當作鏡子一般,常常看見,刻刻警戒。”
二、注重清朝國恥述寫,構建民國政府政權的合法性
歷史教科書是向國民傳播歷史知識和歷史觀的重要載體,同時“作為學校歷史教育的主導資源,歷史教科書除需傳授基本歷史知識外,還承擔著傳播正統歷史觀、價值觀以引導民眾的功能,因此,其編寫既反映了學者立場,也反映了國家政權對歷史資源的態度。”因此歷史教科書也是政府向國民灌輸自己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民國政府是推翻清政府而確立的,民國初期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政府的建設和其統治合法性的確認問題。而歷史教科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民國政府解決這一難題。因為歷史教科書能夠以史實敘寫的方式,著重選擇歷史內容,從而以史實論證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為民國政府推翻清朝政府提供依據。在趙征鐸撰寫的《高等小學新歷史教科書》就寫到:
“自臺灣割讓后,列強一變其態度,爭事割據以求均勢。俄、德首先協商,德索租膠州灣,而俄得旅順、大連灣,清政府不能拒,先后定約,英人繼之,索租威海衛以為抵制。未幾,法亦援例索租廣州灣,清政府悉允之。自是我國沿海重要軍港悉為外人有矣。”
趙征鐸將列強的貪婪和清政府的無為進行了敘寫,這些史實的敘寫印證了清朝政府的無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民國政府推翻晚清政府提供了合法性依據。在民國初期,眾多歷史教科書就通過書寫晚清國恥批判晚清政府。鐘毓龍編寫的《新制本國史教本三》中也對晚清政府進行了批判,其寫到:
“清代以法網繁密之故,釀成畏葸誕杳之風氣。在上者,則以保位全身為主,義國計民生之不顧,良有以也。在下者,則以舔取利祿為主義,廉恥氣節之盡喪失,亦良有以也。且自康熙以來,人口增殖幾以萬計,而地不加辟,利且外溢,生計程度之日高更足,以促成人民茍且僥幸之心,加以重文輕武,崇虛賤、實迷信,夸誕數千年,積習深中。”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就進入了與西方列強的對抗之中,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朽無能,在與列強的對抗中,多以中國戰敗為結局,接下來就是割地、賠款、開埠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這些都是國人難以忘記的國恥史。民國初期的歷史教科書在編寫過程中重視對晚清國恥的介紹,這有著重要意義。首先,為了以史為鑒、救亡圖存,同時增強國民的憂患意識,近代先進的知識分子以歷史教科書為載體,詳細介紹中國在近代所遭受的恥辱歷史,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從而挽救危機。其次,國恥史的編寫和宣傳又迎合了民國政府的多種政治訴求,講述中國在近代所遭受的屈辱史實,易于印證中國晚清政府的腐朽無能,為民國政府推翻晚清政府提供了合法性依據;于此同時,中國在近代所遭受的屈辱歷史又不斷增強著國人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從而民族凝聚力得以提升。由此可見,民國時期的國恥教育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發揮著廣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帆.淺析清末民初歷史教科書中的“國恥”與“亡國”話語[J].人文雜志,2017(02):89-94.
[2]潘武.新編中華歷史教科書四[M].上海:中華書局,1913:11.
[3]趙征鐸.高等小學新歷史教科書(第四冊)[M].上海:中國圖書公司,1913:9-10.
[4]楊喆,莊啟傅.新式歷史教科書(第六冊)[M].上海:中華書局,1916:16.
[5]沈亮棨.國恥演說[M].上海:國民教育實進會,1920:1.
[6]鐘毓龍.新制本國史教本三[M].上海:中華書局,1914:138.
作者簡介:管西榮(1990-),女,漢族,山東日照人,碩士研究生,青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