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霞
摘 要:明代謝榛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這句話講的雖是寫作,但對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同樣適用。好的結課當如撞鐘,清音有余響。如何讓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結課達到“課雖終,意猶存,趣無窮”的境界呢?下面,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介紹幾種方法,以期對各位同仁有所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藝術
一、歌曲結課法
主題鮮明的歌曲,能夠升華教學的主題,陶冶學生的情操。在課堂小結時,教師可以播放一首適合的歌曲,既鞏固所學知識,又借助音樂消除學生學習疲勞,為下一節學習做好精神準備。
例如,教學完八年級上冊“孝敬父母長輩”的內容后,我在課堂小結環節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歌詞平實、旋律舒緩,激蕩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學生的情緒很快受到感染、產生共鳴,有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哪怕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可見,學生因歌曲而鼓舞,教學因歌曲而升華。《常回家看看》的適時運用,加深了學生對孝敬父母內涵的理解,懂得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這樣的小結,寓教于樂,意味深長。
二、 故事結課法
運用故事收尾,既可以松弛學生神經,化解學生疲勞,又能鞏固新課,深化主題,使教學結尾再掀高潮。
例如,教學完八年級下冊“保護環境”的內容后,為讓學生把對嚴峻環境問題的認知轉化為保護環境的自覺行動,在課堂小結環節,我講述了福建省古田一中江元堂校長在美國考察時看到的真實一幕:黃昏時,一個外國人帶著愛犬出來散步,突然他停了下來,從口袋掏出一個袋子,撿起地上的東西后又放入自己口袋。他撿起了什么?學生說了很多答案,但沒有人答對。原來,外國人撿起并放入口袋的是愛犬拉的大便。答案一出,學生嘩然:“多臭呀!”而外國人當時卻回答:“你自己養的狗拉的大便,你覺得臭,那憑什么把它暴露在公共場合讓別人聞呢?”從他事先準備好的袋子上,可以看出這不是一個偶然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聯系實際,想想我們周圍的養狗之人,再看看教室地面上的垃圾,更促使學生深刻反思并體會保護環境的迫切性,自覺認識要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隨時隨地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三、 名言結課法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名言警句、箴言格言、詩詞對聯更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瑰寶,其內容深刻、意存高遠、富有哲理,蘊含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價值。在結課時,名言佳句若用得恰到好處,既能使枯燥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又能使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既能活躍教學氣氛,又能給學生以陶冶和啟迪,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形成教學的高潮。
例如,教學完八年級上冊“不同身份有不同責任”的內容后,我在課尾給學生展示了這樣一些名人名言:
人生須知道負責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的樂處。——梁啟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列夫托爾斯泰
“責任感”是我們做人的一個安身立命的“錨”,它可以為我們在風雨中定住方位。——佚名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易卜生
組織學生齊聲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們聲音響亮,精神飽滿,帶有感情,由此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責任意識和熱愛社會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自覺履行應負的責任。
四、 留疑結課法
留疑即設置疑問、疑點、疑惑。隨著課堂教學接近尾聲,課前預設問題被逐一闡述與解決,新的發現、新的問題、新的思考隨之出現,并成為學生互動交流后又一波新的思維沖動,層次更高,更富挑戰性,學生帶著疑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作新探索、新創造,從而生成新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但在日常教學中,留疑這一富有創造性的結課活動,往往被教師簡單、生硬的結語所替代,難得現真身。作為教師,要珍惜、利用好留疑結課方法,多給學生創設思維升華、探究合作、實踐創造的機會。留疑法結課,多用于有聯系的兩個內容之間,可以是即興表達、探究作業,可以作為下節課的研究課題,獨立、自由、開放、挑戰是其主要特征。
例如,教學完八年級上冊“合理利用資源”的內容后,我結合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在課尾留疑如下:
什么是霧霾?你對霧霾了解多少?霧霾是怎樣形成的?霧霾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響?請行動起來,通過實地調查,用數據、圖文加以說明。
再如,教學完九年級“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結合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在課尾留疑如下:
有人認為:“外來文化很新奇,有意思,其中有很多優秀思想,有利于我們打開思路。”有人認為:“外來文化有許多方面對我們青少年成長不利,對我國文化沖擊也很大。”有人認為:“無所謂,外來文化與我無關。”
你是怎么看待外來文化的?請結合相關事例加以說明。
好奇、想象、啟智、求異、創新是留疑法結課的目的所在。這類結課,有利于發掘學生創造性思維,激發好奇心,增強想象力,提升探求欲,進而疑中生奇、生趣,趣中增智、勵志,最終從疑惑、好奇中探幽覽勝,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留疑法結課,能自然地把學生思維延續到課后,不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為實現下節導課預埋伏筆,吊學生“胃口”,給學生留下“且聽下回分解”的期待感。
五、 拓展結課法
教學拓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內容、目標,在一定范圍、深度上,同外部內容密切聯系,相互滲透的教學活動。思想品德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除了要求學生牢固掌握課本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能運用課本所學知識來分析現實生活的種種現象,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因此,課本知識教學完以后,不應是學生學習的結束,而應把課尾作為聯系實際的橋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延伸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例如,教學完九年級“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內容以后,可以做這樣的結尾:請各位同學回去以后了解一下自己父母和親戚都在什么經濟形式的單位工作,自己家里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有哪些,各項收入分別來自于何種分配方式。如此結課,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培養歸納概括、綜合分析能力,能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來分析了解課外的現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六、 游戲表演結課法
心理學家認為游戲是人類的本能和動機之一,喜歡游戲更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機體在游戲中得到鍛煉,情感在游戲中得到滿足,智力在游戲中得到發展。
游戲走進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二者相得益彰,既“寓教于樂”,又“寓樂于教”。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時因為一堂課的容量比較大,節奏比較快,學生的身心已很疲勞, 或者因為教材中的理論較為抽象, 學生們很難理解, 這樣教學效果很難保障。此時應適當采用輕松活潑的形式結尾,如游戲表演的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完九年級“生活處處有合作”的內容以后,我在課堂小結環節讓學生三人一組,分別扮演盲人、聾啞人、瘸子,指定每組應走的路徑,應到達的地點。通過課尾這樣的角色游戲表演,學生既緩解了緊張的情緒,又能切身體會到殘疾人的難處,還能感受到團結協作的重要和可貴,進一步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總之,課堂結尾當如晚霞,只有學生留戀這一抹晚霞,他們才會留戀課堂。正如一首詩所寫:“落葉很在乎自己的舞姿,流星很注重那最后一刻的光芒。”描龍畫鳳,貴在點睛;打造扣人心弦的思想品德結課,貴在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