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瑚 楊玉寶
鄉村留守兒童的圓夢人
陳玉瑚 楊玉寶
“要輔導好孩子,首先要關心孩子,愛護孩子,體貼孩子,做孩子的知心人。只有對來輔導站輔導的孩子們感情深,工作才能做細,效果才能最佳。” ——葉芳
葉芳是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呂良鎮的一名校外輔導員,在十多年的校外教育輔導生涯中,默默地把一顆愛心獻給了鄉下的孩子。如今的她,盡管兩鬢微霜,但對校外教育的熱愛、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對輔導站的眷念卻從未改變,被譽為淮安“鄉村留守兒童的圓夢人”。
小振宇是葉芳關注的諸多留守兒童中的一位。父母離異后,都各自遠赴他鄉打工。年僅八歲的小振宇不得不由七十多歲的爺爺奶奶照看。他變得沉默、自卑,學習成績逐漸下降。一到雙休日或假期,小振宇常捧著爸媽的照片發呆,偶爾也哭著要媽媽。為此,葉老師經常到小振宇家走訪,輔導他學習,給他講故事,幫他洗衣服,為他剪指甲,帶他到集鎮上理發,經常燒好飯菜帶給他吃。漸漸地,孩子走出了父母離異的陰影,重新找回了快樂和自信,生活上和學習上也有較大進步。十歲生日那天,葉老師把小振宇帶到家里,做了他最愛吃的紅燒排骨和肉圓,又把撥通了的電話交到他手中。孩子聽到了話筒里媽媽的聲音,一下子淚如泉涌葉老師多次和孩子的父母聯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要他們從培養孩子的角度出發,多體驗孩子的感受,終于小振宇的父母復婚了。去年小振宇以優異成績考上了令人羨慕的市區啟明中學。寒暑假時,小振宇喜歡膩在葉老師家里,因為他愿意與葉老師分享心中秘密和開心事兒。
無獨有偶,輔導站里有個孩子叫鄭澤宇,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年邁,也成了葉老師家的常客。刮風下雨了,到葉老師家;爺爺奶奶忘了接了,到葉老師家;葉老師家有好吃的了,到葉老師家;就連父母回來看他,他也不愿回家。
去年中秋節,葉芳一如既往地收到了在云南昆明學院就讀的吳欣睿的問候短信。幾年前的一個冬天,輔導站里一個女孩手腫得像饅頭一樣,腳后跟全部潰爛,手腳痛癢難當,孩子根本無心學習,她就是吳欣睿。經了解,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奶奶去世。爺爺照顧不了孩子,更不會輔導作業。得知情況的葉老師每次來輔導站都帶一暖瓶開水、幾片生姜、一雙干凈襪子和一杯生姜糖水。上午開展輔導活動時,她把吳欣睿帶到活動室,用熱水給孩子洗手、泡腳,并換上干凈襪子,看著孩子把生姜糖水喝掉。中午,葉老師總是放棄休息,輔導吳欣睿完成作業。冬去春來,吳欣睿的手腳凍瘡完全好了,學習成績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吳欣睿在短信中說:“我最敬愛的葉老師,今年我就要本科畢業了,最近跟家里人商量好了,我準備報考師范類研究生,將來也要做一個像您一樣的好老師。”

葉芳與留守兒童做游戲
為做好留守兒童的德育工作,葉芳對全村青少年進行調查摸底。她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還有些寄養在親朋好友家中,而這些監護人多數年齡偏大,文化水平有限,既無法輔導孩子學習,又重“養”不重“教”。呂良鎮一度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世上只有媽媽壞,生了孩子她不帶,跟著爺奶吃咸菜,根本沒有父母愛。爺爺奶奶自有理,成績不好我不怪,千萬不要去學壞。”由此導致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生活習慣、學習十分吃力、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成績普遍偏低。在人際交往方面,他們也很難與周圍同學和睦相處,不是性格孤僻,就是脾氣暴躁,喜歡惹是生非。葉老師意識到,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勢必造成孩子們發展的不均衡。為激發輔導站孩子們的興趣,她鼓勵競爭、表揚進步,自掏腰包設立輔導進步獎,凡是通過輔導成績提高較快,或受到五老稱贊的五好少年都可以獲得圖書、文具等獎勵。為培養留守兒童的自理能力,她家校結合,手把手地教會他們梳頭發、系鞋帶、疊被子、洗衣服、掃房間等;為找回留守兒童的親情,她用自家電話、手機免費讓他們每周都和家長聯系一次,匯報學習生活情況,傾訴思念之情。
多年來,葉芳輔導過的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學習興趣濃、生活習慣好、學習成績優。葉芳幾乎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留守兒童身上:當家人心急火燎在金湖滿大街尋找因患老年癡呆而走失的公公時,她卻在給輔導站的后進生義務“開小灶”;當丈夫用車子推著患癌癥的婆婆到醫院復查身體的時候,她正走在家訪的路上;當女兒經歷難忘高考之時,她卻在輔導站里輔導著留守兒童的課業。當母親身患絕癥,在南京即將做手術時,她向輔導站只請了一天假。快進手術室時,葉老師低聲在老人家耳旁鼓勵說:“媽,您別怕,沒事的,麻醉后,您就像睡覺一樣,沒有痛苦。我們整個大家庭都在外面等您!”手術車將母親帶進了手術室,家里的親人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醫院墻壁上的電子顯示屏,希望顯示手術成功的消息。而此時的葉老師卻悄悄地打車回輔導站了。葉芳用自己的善舉詮釋了何謂“關心下一代”。
如果說留守兒童是那正在盛開的朵朵紅花,葉芳便是那綠葉。她用自己的心血和無私的愛,呵護的是鮮花,培育的是桃李。為了輔導站的留守兒童,她奉獻的是余熱,放飛的是希望,收獲的是夢想。這就是全鎮的五老標兵葉芳,是市、縣關工委和全鎮代理家長公認的“愛心媽媽”,多次被評為縣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市優秀校外教育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