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國豐
中俄“蜜月期”的暗流
○ 文/楊國豐
中俄頻頻合作具有全面化、開放性、指向化的新特點,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新挑戰。
能源,一直是中俄合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對俄羅斯投資的主要領域,約占對該國直接投資總額的一半,主要為油氣進口及相關合作。今年7月,隨著中國華信和北京燃氣進入俄羅斯油氣市場,中俄間的能源合作又呈現出了一些新動向。合作領域的擴大和門檻的進一步放低為更多中國企業進入俄羅斯油氣市場提供了機會,但同時出現了一些不容我們忽視的新挑戰。
1996年中俄兩國簽署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相關協定開始,兩國間的能源尤其是油氣領域的相關合作已經走過了約20個年頭,合作水平不斷提高,合作內容越來越全面。目前我國企業在俄羅斯的油氣勘探、開發、煉化、基礎設施建設、油田設備及服務等方面均有所涉及,大多有實體項目支撐。油氣勘探開發的代表是中國石化在俄羅斯的薩哈林和UDM項目,煉化方面主要是中國石化參股俄羅斯西布爾公司并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管道方面有中國石油參與的中俄油氣管道,天然氣方面有中國海油參股的亞馬爾LNG項目,油氣設施建設與服務方面有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相關工程公司參與的油氣煉廠建設項目以及山東科瑞集團今年新獲得的水力壓裂設備供應合同等。中俄油氣合作正在從點到面全線鋪開。
今年可以稱得上是中俄油氣合作歷史上取得實質性成果最多的一年。2017年7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期間,中國華信、北京燃氣先后與俄羅斯與國油(Rosneft)達成合作協議,成功進入俄羅斯油氣市場。中國華信與俄羅斯國油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涵蓋從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原油及油品貿易到油品零售業務以及金融服務等眾多領域。雙方將在俄設立一體化合資公司實施油氣項目,并成立聯合投資基金。同時,華信將獲得收購俄羅斯國油零售業務選擇權,并可能入股其加油站業務。9月,華信與俄羅斯國油簽署協議,將合作在西西伯利亞進行油氣勘探開發業務,合作進入實質化階段。北京燃氣集團則與俄羅斯國油簽署協議,以1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后者旗下上喬納斯科油氣公司20%股份。另外,科瑞集團也成功獲得俄羅斯國油的一份為期三年價值6000萬美元的油田水力壓裂設備供應合同。
此舉表明,中俄油氣合作中走出國有巨頭間合作的局限,油氣合作的主體已經不再只是“三桶油”了。其涵蓋的范圍正在逐漸擴大,門檻也在逐漸放寬,更多的民營企業和地方性國有企業將有機會進入俄羅斯油氣領域。中俄間的油氣合作正在向“開放化”的方向發展,未來還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近兩年中俄油氣合作的另一個新動向是市場方向和目標更加明確。從中俄油氣合作的整個過程來看,資金和市場是俄羅斯開展對華油氣合作的主要出發點。在此前的合作中,資金的偏向性更大一些,幾乎所有涉及的油氣上游合作都與融資有關。如中國石化就在所參股的薩哈林項目中承擔了幾乎全部的融資責任,中國海油參股的亞馬爾項目中也明確規定其有為項目從中國金融機構吸引外部融資提供幫助的義務。
近兩年來似乎有所變化。俄羅斯公司在選擇中國合作伙伴時對市場的考慮更強,指向性更加明確,更多的是想借助合作伙伴獲得進入我國市場的機會或是更好地在我國開展業務。例如,俄羅斯國油與北京燃氣的合作中所涉及的上喬油氣田就位于在建的“西伯利亞力量”附近。該油田的天然氣生產將于2021年開始,“西伯利亞力量”輸氣管道則將于2022年建成,俄羅斯國油將通過該交易獲得進入我國天然氣市場的可能。另外,北京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市場之一,隨著燃煤電廠和散煤燃燒的全面停止,未來的天然氣市場仍有很大的需求增長空間。作為首都,北京的天然氣市場發展在全國具有示范效應,如果俄羅斯國油能在北京的天然氣市場取得成功,則將為其在我國其他地區的天然氣貿易活動提供借鑒。
這同樣也為我國油氣相關企業進入俄羅斯油氣市場提供了借鑒。大型一體化企業可以考慮以上下游資產置換的方式與俄羅斯油氣公司開展合作,中小型企業則可以考慮組建聯盟或者利用自身在當地特有的市場優勢來開展與俄羅斯的油氣合作。
雖然目前中俄間的油氣合作如火如荼,但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是這些合作通常是在雙方政府的主導下達成的。油氣是俄羅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其開展國際關系的重要工具。“能源外交”幾乎已經成了俄羅斯外交的代名詞,而俄羅斯的外交強調“務實”和“國家利益至上”。在俄羅斯人看來,與我國開展的能源合作其整個外交戰略中的一部分,政府對其主導并無不妥之處,能源企業,尤其是國有能源企業就應該是為政府戰略服務的。這就導致我國能源企業在與俄羅斯相關能源企業的合作中很難以對等的地位與之開展磋商,需要我國政府在初期為其提供一定的基礎。
由雙方政府主導推動合作的模式,也會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合作前期的主導權在國家層面,因此討論的相關內容不會特別細致到具體的公司,而相關公司往往是根據國家要求快速簽署合作意向,導致企業雙方的了解和溝通不足,可能導致具體合作項目的實施被拖延,甚至可能會在相關合同條款的考慮方面有所欠缺。這種問題可能會在項目實質推進后才會顯現出來,此時出現問題我國企業往往會成為弱勢一方,甚是可能因此而出局造成經濟損失。
“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改革開放之后的又一個重要發展戰略,涉及眾多國家和項目,而俄羅斯對此從默不作聲到公開支持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先是由疑懼引發的質疑與反對,逐漸過渡到批評聲音漸趨式微,最后則是尋求戰略對接。在俄羅斯參與進來之后,將成為“一帶一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作為大國,其對整個發展戰略的影響以及由此可能產生的大國之間的博弈不可忽視,甚至可能影響現有和將來中俄間的能源合作。
● 中俄合作包括油氣勘探、管道、煉化等方面,可謂由點到面全線鋪開。 供圖/CFP
一方面,我國的“一帶一路”與俄羅斯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和“東部伙伴計劃”有一定的重合。俄羅斯在“帶路”戰略提出之初未明確表達意見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此影響。雖然兩國現在已經正式確認了戰略對接,但俄羅斯國內對于“一帶一路”倡議仍存有不同聲音,認為“帶路”戰略是從我國發展需求出發的,為的是解決我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能為俄羅斯帶來的發展機會有限,而且應該警惕“中國西進中亞”。另一方面,俄羅斯從不會屈居人下,因此更偏向于會以“創造者”而非“參與者”的身份參加“一帶一路”倡議。這可能對我國的相關規劃有一定的影響,甚至可能會出現“話語權”之爭,進而可能影響兩國間現有的能源合作甚至整個“帶路”計劃。
● “一帶一路”對于中俄來講可謂“雙刃劍”,一方面可促進中俄兩國戰略對接;另一方面大國之間的博弈或將影響中俄能源合作。 供圖/CFP
俄羅斯的戰略常常帶有兩面性。從蘇聯解體之初向西方“一邊倒”碰壁后轉向東西方平衡戰略,到21世紀之初重試融入歐洲,再到近年來受歐美戰略擠壓后戰略東移,都顯示出俄羅斯戰略的徘徊與搖擺。近年來俄羅斯與我國油氣合作的加速推進,與低油價和歐美對其制裁有很大關系。隨著與西方的關系持續惡化,俄羅斯需要新的戰略支撐,向東看成為其近年來的主要發展方向。當前油價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作為俄羅斯傳統的油氣出口市場的歐洲需求已近頂峰,而且在想方設法減少從俄羅斯進口油氣。因此,俄羅斯急需為其油氣出口尋找更大、更穩定的市場。加強與我國的能源與經濟合作、加入“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俄羅斯出于其發展戰略需要而做出的選擇。
但從俄羅斯整個發展歷程來看,無論其政府還是民眾,還是更偏向于認為自己是歐洲的一分子。因此,俄羅斯在推進與我國的合作中常常會出現三心二意的情況。這在之前出現過,現在也有以后還會有。因此我國企業在與俄羅斯的合作中必須時刻注意其戰略意圖和方向的變化,盡量減少其戰略兩面性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另外,俄羅斯人情緒化的民族特性導致其某些政策經常會出現大的變化。這其中就包括稅收政策,不能正常看待外國投資者的利益訴求是俄羅斯最受人詬病的方面之一。我國企業在進入俄羅斯市場之前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
責任編輯: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