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種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對比

均為(6.18±1.19)h。TEP組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短于Lichtenstein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ichtenstein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平均為(6.98±0.38)d,TEP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平均為(3.67±0.25)d。TEP組者住院的時間短于Lichtenstein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s )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s )
組別 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h)住院的時間(d)Lichtenstein組(n=35) 11.79±2.23 6.98±0.38 TEP組(n=35) 6.18±1.19 3.67±0.25 P值 0.018 0.029
在術后,Lichtenstein組患者中有4例患者(占11.43%)發生切口疼痛,有3例患者(占8.57%)發生切口感覺異常,有3例患者(占8.57%)發生尿潴留,有5例患者(占14.29%)發生血清腫,有3例患者(占8.57%)發生陰囊水腫。Lichtenstein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1.43%(18/35)。TEP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占2.86%)發生切口疼痛,有2例患者(占5.71%)發生切口感覺異常,有2例患者(占5.71%)發生尿潴留,有1例患者(占2.86%)發生血清腫,有1例患者(占2.86%)發生陰囊水腫。Lichtenstein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0.00%(7/35)。TEP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Lichtenstein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用Lichtenstein術與TEP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一直是臨床上研究的熱點。但目前關于采用 這兩種術式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的國內研究并不多。Lichtenstein術的操作過程簡單、手術視野好,適于在基層醫療單位開展普及。而TEP術的操作過程較為復雜,對操作者技術的要求較高[2-3]。有研究指出,Lichtenstein術適用于治療初發腹股溝直疝和腹股溝斜疝,TEP術適用于治療各類腹股溝疝,可廣泛用于治療初發單側腹股溝疝、雙側腹股溝疝及復發腹股溝疝[4-5]。本次研究將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切口感染、切口疼痛、切口感覺異常、尿潴留、血清腫、陰囊水腫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作為主要觀察指標,以比較用Lichtenstein術與TEP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1)TEP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Lichtenstein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TEP組者術后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短于Lichtenstein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TEP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Lichtenstein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用Lichtenstein術相比,用TEP術治療腹股溝疝具有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及并發癥的發生率低等優勢。TEP術可作為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首選術式。
[1]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疝和腹壁外科醫師委員會. 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4年版)[J]. 中華外科雜志, 2014, 52(7):1285-1287.
[2]徐紅星, 顧玉青, 吳浩榮. 經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和開放平片式無張力修補術對照研究[J]. 交通醫學, 2016, 30(1):70-72.
[3]李凱, 許光中, 王桐生,等. 兩種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比較研究[J].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6, 10(1):21-24.
[4]王桐生, 丁磊, 趙愛民,等. 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與經正中線切口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比較研究[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6, 16(2):118-121.
[5]李信文. 用腹腔鏡疝修補術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J].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1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