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鸞仙,區潔崧,馬 創,冼佩玲
(佛山市第五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211)
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的反饋及需求調查
梅鸞仙,區潔崧,馬 創,冼佩玲
(佛山市第五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211)
目的:調查并了解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的反饋與需求。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6月期間在佛山市第五人民醫院住院的90例工傷康復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調查這90例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的反饋與需求,并對調查的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結果: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已開展的醫務社工服務的滿意率為97%,其中在遇到困惑時愿意尋求社工幫助的患者占90%。在對醫務社工服務內容需求的調查中,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職業技能培訓、法律咨詢/援助、文體娛樂活動的需求排在前3位。在對醫務社工服務方式需求的調查中,患者對主題工作坊的需要程度最高。在對醫務社工服務頻次需求的調查中,選擇每周接受1~2次和3~4次社工服務的患者排在前兩位(二者之和超過總人數的80%)。結論:醫務社工服務模式已被絕大多數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所接受。醫務社工應針對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服務內容和頻次的需求開展社工服務,以更好地幫助其完成康復計劃,縮短其康復的時間。
住院的工傷康復;醫務社工服務;反饋;需求
工傷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軀體創傷、心理創傷等均會給工傷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從而可降低其生活質量[1]。工傷康復患者是指正在接受系統康復治療的工傷患者。1999年8月,我院正式成立佛山市工傷康復中心,并于2013年12月起開始實施醫務社工服務。但醫務社工服務在工傷康復患者中的應用時間并不長,并且缺少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需求以及滿意度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鑒于此,本研究選取90例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其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對醫務社工服務的反饋與需求,以期能夠更為準確、有效地對此類患者進行醫務社工服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6月期間在佛山市第五人民醫院住院的90例工傷康復患者。這90例患者均符合工傷條件,且需要進行住院康復治療的時間均在1個月以上。其中,排除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不能獨立完成問卷調查的患者、處于植物人狀態的患者以及病歷資料缺失的患者。在這9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5例;其年齡為18~60歲,平均年齡為(42.8±5.7)歲;其發生工傷到住院的時間為7~90 d,平均時間為(43.8±6.5)d。
1.2.1 自制調查問卷 本研究所用的調查問卷共包括基本情況、對醫務社工服務的反饋與需求三部分。其中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生工傷的時間以及就診的時間;對醫務社工服務的反饋主要包括患者是否知道有社工服務、是否對社工服務的內容有所了解、是否愿意向醫務社工尋求服務和幫助等;對醫務社工服務的需求主要包括患者在服務內容、服務方式以及服務頻次等方面的需求。
1.2.2 調查方法 由工作經驗豐富的社工和護士對患者進行調查,由患者本人進行現場作答,并對有效的問卷進行回收。本研究中的調查問卷共發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的構成比為100%。
用SPSS18.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這90例患者中,知道醫院開展醫務社工服務的患者占98%;患者最喜歡的社工服務方式是主題工作坊(占42%),其次是小組方式(占40%);患者最喜歡的社工服務內容依次是提供法律援助、開展娛樂性活動、心理情感支持和開展技能教育性活動,所占比例分別為44%,29%、17%和10%;患者對已開展的社工服務的滿意率為97%;患者在遇到困惑時愿意尋求社工幫助的患者占90%。詳見表1。

表1 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的反饋情況(n=90)
2.2.1 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內容的需求在對醫務社工服務內容的需求中,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職業技能培訓、法律咨詢/援助、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需求排在前3位。詳見表2。

表2 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內容的需求(n=90)
2.2.2 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方式的需求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主題工作坊的需求程度最高。詳見表3。

表3 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方式的需求(n=90)
2.2.3 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頻次的要求在對醫務社工服務頻次需求的調查中,選擇每周接受1~2次和3~4次社工服務的患者排在前兩位(二者之和超過總人數的80%)。詳見表4。

表4 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醫務社工服務頻次的要求(n=90)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已開展的醫務社工服務的滿意率為97%,且其中有90%的患者明確表示在遇到困惑時會主動向醫務社工尋求幫助。這說明醫務社工服務在對工傷康復患者進行治療與日常護理中起到了顯著且積極的作用,并且已被絕大多數患者所接納。工傷對患者的工作、家庭生活、經濟收入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各方面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2]。因此,醫務社工需要為此類患者爭取法律方面的咨詢和援助,并給予其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為其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以便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今后的生活。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由于身體和心理所承受的創傷,往往更需要獲得社會的關注以及人文關懷。本研究的結果表明,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對職業技能培訓、法律咨詢/援助、文體娛樂活動的需求排在前3位。究其原因可能與患者對國家的工傷政策及與用工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關系不了解、擔心是否能重返工作崗位等因素有關。相關的研究表明,在具有工傷康復功能的醫院引入和開展醫務社工服務,能更為全面、準確地滿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相較于常規的干預方法更符合以人為本的醫療理念,更能體現政府對勞動者的尊重與關愛。小組方式和主題工作坊相結合的照護方法能夠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更加適合為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提供醫務社工服務。這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服務模式是模擬原始形態的社區服務,強調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及其家屬、醫院的醫務人員、醫務社工等均參與其中。通過互助服務,有助于相互之間的了解,提升住院工傷康復患者的社會認同感、歸屬感和對康復的信心,從而實現由“陌生人社會”向“熟人社會”的回歸[3],進而可促進其身體康復。醫、護、技、社工一體化的服務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住院工傷康復患者的康復效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對醫務社工服務的需求方面,選擇每周開展1~2次或3~4次社工服務的患者最多,這間接表明采用傳統的干預方法遠不能滿足此類患者在身體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除了對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進行綜合性的康復護理外,醫務社工還應更多地陪伴和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其康復的過程,以便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傷殘后的生活,以良好的心態回歸家庭和社會。
綜上所述,工傷患者的康復需要多元化服務的支持。醫務社工服務模式已被絕大多數住院的工傷康復患者所接受。醫務社工應針對此類患者對服務內容和頻次的需求開展社工服務,以更好地幫助其完成康復計劃,縮短其康復的時間。
[1]黃瓊,梁玲毓,朱潔.工傷康復患者的心理狀況及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8):749-752.
[2]紀雪亮,李建新,易先鋒,等.483例燒傷所致工傷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3(2):23-24.
[3]陳成文,孫嘉悅.論社會工作的功能:一個結構功能主義的分析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院學報,2011,2(2):75-79.
R13
B
2095-7629-(2017)18-0009-02
廣東省佛山市衛生和計生局醫學科研課題(2016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