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西,楊旭東
(重慶市江津區第二人民醫院外三科,重慶 402289)
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對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評價
朱 西,楊旭東
(重慶市江津區第二人民醫院外三科,重慶 402289)
目的:探討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對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間在重慶市江津區第二人民醫院外三科接受治療的148例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A、B兩組(74例/組)。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對A組患兒進行治療。用經腹股溝入路手術對B組患兒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兒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住院的時間,同時對比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和病情的復發情況。結果:兩組患兒的手術均獲得成功,其切口均達到一期愈合。與B組患兒相比,A組患兒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手術持續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對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進行治療具有切口愈合的效果好、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低等優點,可促進其康復。
交通性鞘膜積液;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并發癥;復發率
交通性鞘膜積液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也是小兒的多發病。臨床上一般采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和經腹股溝入路手術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不過,有研究顯示,部分該病患兒在采用經腹股溝入路手術治療后可出現病情復發的現象,且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較高[1-2]。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重慶市江津區第二人民醫院近年來收治的148例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對該病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
隨機選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間在重慶市江津區第二人民醫院外三科就診的148例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這148例患兒均經B超檢查被確診患有交通性鞘膜積液,均具有鞘膜囊與腹腔相通、陰囊內存在囊性腫塊,且腫塊可在平臥時自行消失等臨床表現。將這148例患兒按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A、B兩組,每組各有74例患兒。A組患兒的年齡為2~9歲,平均年齡為(4.2±0.8)歲;其病程為1~4年,平均病程為(2.5±0.6)年;其中,有38例患兒的病變部位為左側陰囊,32例患兒的病變部位為右側陰囊,4例患兒的病變部位為雙側陰囊。B組患兒的年齡為2~10歲,平均年齡為(4.4±0.5)歲;其病程為1~6年,平均病程為(2.8±0.4)年;其中,有41例患兒的病變部位為左側陰囊,32例患兒的病變部位為右側陰囊,1例患兒的病變部位為雙側陰囊。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1 對A組患兒的治療方法 采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對A組患兒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步驟為:使患兒取平臥位,用氯胺酮對其進行靜脈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兒患側陰囊的上方做一個長約2.5 cm的縱切口,逐層切開其陰囊至鞘膜囊壁。將患兒的鞘膜囊、睪丸及附睪拖出,鈍性分離其鞘膜囊,然后用拉鉤牽拉其切口,直至顯露外環口。鉗夾近端的鞘膜囊頸,在切除鞘膜囊后,使用絲線雙重結扎法結扎鞘膜囊頸殘端,然后松開鞘膜囊頸,使鞘膜囊頸殘端自動縮回腹股溝管內。對患兒的創面進行徹底的止血,并對其睪丸和附睪進行復位、固定,然后為其放置引流條。為患兒關閉手術切口,并對其切口進行無菌包扎。
1.2.2 對B組患兒的治療方法 采用常規的經腹股溝入路手術對B組患兒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步驟為:使患兒取平臥位,用氯胺酮對其進行靜脈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患兒的腹股溝管做一個長約5 cm的切口,切開其皮膚,鈍性游離其皮下組織。經切口拉出患兒的精索,在其精索內前方的位置解剖其鞘狀突,并將其鞘狀突向上游離至高位,然后進行標準的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展開患兒鞘狀突的遠端,復位其精索。為患兒關閉手術切口,并對其切口進行無菌包扎。
觀察、記錄兩組患兒手術相關的指標(包括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術后住院的時間)和術后并發癥(包括陰囊水腫及腹股溝疝)的發生情況。在兩組患兒出院后,對其進行6個月~1年的隨訪,對比其病情的復發情況。
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患兒的平均年齡、平均病程、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住院的時間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的手術均獲得成功,其切口均達到一期愈合的標準。與B組患兒相比,A組患兒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手術持續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 ( ±s)

表1 兩組患兒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 ( ±s)
組 別 手術持續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住院時間(d)A組(74例)7.4±1.6 2.4±0.4 5.4±2.0 B組(74例)9.3±1.4 13.7±1.6 5.8±1.7 P值 >0.05 <0.05 >0.05
在A組患兒中,僅有1例患兒在術后出現輕度陰囊水腫,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4%。在B組患兒中,有5例患兒在術后出現陰囊水腫,有3例患兒在術后繼發腹股溝疝,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8%。A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1.4%)低于B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10.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對兩組患兒進行6~12個月術后隨訪的結果顯示,A組患兒中沒有病情復發的患兒。B組患兒中有7例患兒的病情復發,其病情的復發率為9.5%。兩組患兒病情的復發率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交通性鞘膜積液的發病機制為:男性在出生前,其睪丸部可形成一個鞘膜囊,囊內存在少量的液體。該鞘膜囊在男性出生前若未閉合,鞘膜囊內的積液可與其腹腔相通,從而形成交通性鞘膜積液[3]。多數男性的交通性鞘膜積液可在1歲內自行消失,故對于年齡<1歲的該病患兒,臨床上不提倡進行手術治療(除非患兒出現腹股溝疝、睪丸扭轉及巨大鞘膜積液等并發癥)。對于年齡≥1歲的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則應盡早對其進行手術治療[4-5]。治療交通性鞘膜積液的傳統手術為經腹股溝入路手術。該手術的切口較長,需打開患兒的腹股溝管,會破壞其腹股溝管正常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使其出現輸精管、精索血管及相關部位的神經損傷,甚至在術后出現粘連及瘢痕,為其繼發腹股溝疝埋下隱患[6-7]。
近年來,隨著泌尿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上主張采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對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進行治療,以減輕手術對其機體造成的創傷,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8-10]。在本次研究中,重慶市江津區第二人民醫院對該院收治的B組患兒采用經腹股溝入路手術進行治療,對A組患兒采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進行治療。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經陰囊小切口手術對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兒進行治療具有切口愈合的效果好、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復發率低等優點,可促進其康復。
[1]任立紅,張欽堯.小兒鞘膜積液成因分析及手術方式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09,4(5):122-123.
[2]鮑廣兵.經腹股溝小切口治療小兒交通性鞘膜積液358例[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45-46.
[3]張瑞生.小兒交通性鞘膜積液53例診治體會[J].臨床醫藥實踐,2012,21(9):716-717.
[4]Naji H,Ingolfsson I,Isacson D,et al.Decision mak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hydrocele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Eur J Pediatr,2012,171(5):807-810.
[5]胡威,張孝斌.交通性鞘膜積液幾種手術方法的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1):3609-3611.
[6]舒向暉.經外環橫行小切口治療小兒鞘膜積液[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7,21(2):62-64.
[7]王偉,薛曉鵬,彭光平,等.陰囊上端低位入路手術治療小兒交通性鞘膜積液300例分析[J].山東醫藥,2014,54(22):107.
[8]李國忠,李光,張志華,等.經陰囊小切口并固定精索治療交通性鞘膜積液[J].河北醫藥,2012,34(10):1550.
[9]彭光平,欒杰,宋兆錄,等.改良陰囊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交通性鞘膜積液[J].解剖與臨床,2007,12(2):131-132.
[10]李育斌,高興成,劉平,等.經陰囊切口手術治療小兒交通性鞘膜積液25例[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4):702.
R697.2
B
2095-7629-(2017)18-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