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磊
(靖江市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江蘇 靖江 214500)
用SWCT對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進行創面修復的效果探討
嚴 磊
(靖江市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江蘇 靖江 214500)
目的:探討用間歇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技術(SWCT)對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進行創面修復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2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靖江市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進行創面修復治療的42例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采用單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兩組患者均采用傳統的換藥方法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間歇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技術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住院治療的時間、疼痛評分及創面感染的發生情況。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和住院治療的時間均較短,其疼痛評分和創面感染的發生率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間歇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技術對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進行創面修復可加快其創面愈合的時間,緩解其創面疼痛的癥狀,降低其創面感染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
慢性難愈合創面;創面修復;間歇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愈合時間;創面感染
慢性難愈合創面是由發生燒傷、燙傷、罹患糖尿病、壓瘡及下肢靜脈性潰瘍等導致的難以愈合的創面。該病的病程長,可嚴重影響患者原發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間歇封閉負壓創面治療(suction wound closure therapy,SWCT)技術是近年來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創面修復技術。為了進一步探討用該技術對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進行創面修復的臨床效果,本文對2012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靖江市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進行創面修復的42例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隨機選取2012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靖江市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進行急慢性創面修復的42例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42例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這42例患者的發病原因包括發生燒傷、Ⅱ期、Ⅲ期壓瘡、軟組織挫傷及處于糖尿病足潰瘍期。采用單盲法將這4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21例患者。對照組21例患者中有12例男性、9例女性;其年齡為21~73歲,平均年齡為(42.15±14.68)歲。觀察組21例患者中有11例男性、10例女性;其年齡為21~74歲,平均年齡為(42.94±14.59)歲。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得靖江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兩組患者均采用傳統的換藥方法進行創面修復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將患者創面的壞死組織清理干凈,必要時為其進行自體游離皮片移植。在其創面上覆蓋無菌凡士林紗布,保持其創面的干燥清潔。每天為患者更換1~2次敷料,直至其創面愈合。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間歇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技術進行創面修復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1)將患者創面的壞死組織清理干凈,必要時可為其進行自體游離皮片移植。2)將一次性引流管置于患者創面的缺損部位,將第一層無菌生物半透膜覆蓋在其創面上,捏合、固定引流管,使其與創面緊密貼附后,將第二、第三層無菌生物半透膜依次覆蓋在其創面上,使貼膜充分覆蓋其創面(以超出創面邊緣2~3 cm為宜)。3)將患者的引流管與負壓球或負壓吸引器相連接(將創面較大患者的引流管與病房中的中心負壓吸引裝置相連接),使引流管內形成封閉的負壓。根據患者創面的類型調節負壓的強度(患者的創面若在皮下脂肪中,將負壓控制在75~80 mmHg之間;患者的創面若在肌肉等較致密的組織中,將負壓控制在100 mmHg左右;患者若使用病房中的中心負壓吸引裝置,將負壓控制在200 mmHg左右)。采用間歇負壓吸引的方式為患者進行引流(即從早上的8∶00開始對其進行負壓吸引,在持續進行12 h的負壓吸引后,在晚上的20:00至次日早上的8:00期間為其暫停進行負壓吸引)。4)在治療期間,應注意觀察患者進行負壓引流的效果、引流液的性狀和引流量。根據患者的引流情況,每隔3~5天為其更換1次引流管,并重新為其粘貼生物半透膜。5)患者的創面若位于腘窩及會陰等部位,或其創面的直徑若>5 cm,可先在其創面覆蓋VSD醫用泡沫敷料,再為其覆蓋生物半透膜,然后為其連接負壓引流裝置,以促進其創面愈合。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住院治療的時間、疼痛評分及創面感染的發生情況。在治療結束7 d后,統計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和創面感染的發生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兩組患者進行疼痛評分。分值為0~1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提示其疼痛越強烈[1]。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齡、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治療時間、疼痛評分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患者創面感染的發生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和住院治療的時間均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結束7 d后,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和創面感染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治療時間、疼痛評分及創面感染發生情況的對比
持續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技術是臨床上對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進行創面修復的常用方法。該技術將負壓引流技術和封閉式敷藥技術相結合,可加快患者創面愈合的速度[2-3]。間歇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技術是對持續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技術的優化和升級。這一治療技術將持續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技術的治療模式從持續性治療改為間歇性治療,即在進行12 h的負壓吸引后暫停12 h,從而避免患者的創面因持續進行負壓吸引而發生局部缺血和愈合不良[4-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創面愈合的時間和住院治療的時間均較短,其疼痛評分和創面感染的發生率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采用間歇封閉負壓創面治療技術對慢性難愈合創面患者進行創面修復可加快其創面愈合的時間,緩解其創面疼痛的癥狀,降低其創面感染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
[1]諸利梅,何斐英,韋小花,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傷感染創面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1):2790-2792.
[2]董征學,姜篤銀,金曉明,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輔助治療復雜創面[C].第八屆華東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學學術會議暨山東省第十四次燒傷整形外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4:1-5.
[3]楊勇,王曉娟,李先慧,等.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在毀損性電擊傷創面修復中的應用[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12):1331-1333.
[4]陳紹站,宋健.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對斷肢(指)再植術后患者創面修復的影響[J].臨床外科雜志,2016,24(2):136-138.
[5]馬菊英,王志勇,李明,等.封閉負壓輔助閉合技術在慢性創面修復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2,34(14):2156-2157.
R641
B
2095-7629-(2017)18-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