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穎
(江蘇省新沂市中醫院,江蘇 新沂 221400)
磁共振檢查在隱性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韓 穎
(江蘇省新沂市中醫院,江蘇 新沂 221400)
目的:探究磁共振檢查在隱性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江蘇省新沂市中醫院骨科收治的46例隱性骨折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的對象。對這46例患者均進行X線檢查和磁共振檢查,然后比較用這兩種檢查方法對其進行診斷的結果及其MRI表現。結果:對這46例隱性骨折患者進行X線檢查,均未發現其有骨折的跡象。對其進行磁共振檢查,發現他們中有膝關節周圍隱性骨折患者24例,脊柱隱性骨折患者13例,髖關節隱性骨折患者3例,踝關節周圍隱性骨折患者3例,脛骨中下段隱性骨折患者3例。結論:進行X線檢查是臨床上診斷骨折的基本方法,但不適用于隱性骨折患者。用磁共振檢查診斷隱性骨折的效果較好,診斷的準確率較高。
磁共振檢查;隱性骨折;X線檢查
隱性骨折是指用常規的X線檢查難以發現或難以及時發現,經過一段時間或用其他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進行診斷才能發現的骨折。隱性骨折患者會出現明顯的骨折癥狀,如患處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1]。對隱性骨折患者進行X線檢查通常無法檢測出骨折的跡象,因此可能會延誤其病情[2],給其帶來較大的痛苦,影響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多采用磁共振檢查對進行初次檢查時疑似發生隱性骨折的患者進行復檢。磁共振檢查在診斷人體骨骼疾病方面的準確度較高[3]。為了進一步探討磁共振檢查在診斷隱性骨折中的應用價值,筆者對近年來江蘇省新沂市中醫院骨科收治的46例隱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江蘇省新沂市中醫院骨科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46例隱性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在這4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5例;其最小年齡為21歲,最大年齡為87歲,平均年齡為(45.3±4.7)歲;其病程為 2 h~ 23 d,平均病程為(5.6±4.1)d;其中,因跌倒致傷的患者有15例,因發生交通事故致傷的患者有15例,因遭受打擊致傷的患者有10例,由于其他因素致傷的患者有6例。
首先對這46例患者進行常規的X線檢查,然后對其進行磁共振檢查。對這46例患者進行磁共振檢查的方法是: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0.35TC型磁共振檢測儀對其進行檢查,線圈使用關節線圈,序列使用SE(自旋回波)序列。將TR和TE的回波時間設為400~600 ms,分四次進行信號采集。將每層的層距設為0.5 cm,將每層的層厚設為0.4 cm,將掃描的層數設為15層。然后,將T2矢的回波時間設為4000/80 ms,分四次進行信號采集。將每層的層厚設為0.4 cm,將每層的層距設為0.5 cm,將掃描的層數設為12層。對于疑似骨折的部位要進行重點掃描。
1)經X線檢查未發現有骨折的跡象。2)有外傷史,且存在患處疼痛、腫脹等癥狀。3)在進行磁共振T1W1序列檢查時可見片狀或線狀的低信號影,且信號的邊界不清晰;在進行STIR序列檢查時可見線狀的中低信號影及高信號影;在進行T2W1序列檢查時可見線狀的低信號影或高信號影。
用SPSS15.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這46例隱性骨折患者進行X線檢查,均未發現其有骨折的跡象。對其進行磁共振檢查,發現他們中有膝關節周圍隱性骨折患者24例,脊柱隱性骨折患者13例,髖關節隱性骨折患者3例,踝關節周圍隱性骨折患者3例,脛骨中下段隱性骨折患者3例。
在進行磁共振檢查被診斷患有膝關節周圍隱性骨折的24例患者中,有脛骨近端隱性骨折患者6例,典型病例見圖1-3;有外側髁隱性骨折患者7例,典型病例見圖4-7;有股骨內側髁隱性骨折患者7例,有股骨髁上隱性骨折患者4例。在這24例患者中,有骨折伴半月板損傷的患者14例,占58.33%,見圖4-6;有骨折伴韌帶損傷的患者2例,占8.33%,見圖8;有骨折伴關節積液的患者21例,占87.5%。膝關節周圍隱性骨折患者的MRI表現是:骨髓內可見信號異常,進行T1W1序列檢查時呈現不均勻的略低信號影或高信號影,進行T2W1序列檢查時呈現高信號影,進行STIR序列檢查時呈現明顯的高信號影。
在進行磁共振檢查被診斷患有脊柱隱性骨折的13例患者中,共有15個椎體發生了骨折,其中以胸腰段椎體骨折為主,且椎體沒有出現明顯的楔形改變,見圖9-12。脊柱隱性骨折患者的MRI表現是:在椎體中心或近椎體上緣的橫行可見異常信號,進行T1W1序列檢查時呈現略低的信號影,進行STIR序列檢查時呈現明顯的高信號影,進行T2W1序列檢查時呈現線樣信號影。脊柱周圍的組織未出現異常,可伴有或不伴有椎間盤突出。
脛骨中下段隱性骨折患者的MRI表現是:在髓腔內出現片狀的長T1和T2信號影,且信號在骨皮質處未中斷。
在3例髖關節隱性骨折患者中,有髖臼骨折患者1例,有股骨頸骨折患者2例。髖關節隱性骨折患者的MRI表現是:進行T1W1和STIR序列檢查時顯示骨折線呈線樣低信號影,進行STIR序列檢查時顯示骨折線較為整齊,且骨折處水腫的范圍較輕。
在3例踝關節隱性骨折患者中,有脛骨遠端骨折患者1例,距骨骨折患者2例。踝關節隱性骨折患者的MRI表現:進行T1W1和T2W1序列檢查時呈現片狀的長T1和T2信號影,進行STIR序列檢查時顯示骨折處的邊界清楚,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積液。
臨床研究表明,進行X線檢查時全層投影的分辨率較低,不能很好地將重疊的組織顯示出來,從而可導致檢測的范圍出現盲點[4]。臨床上對于骨折患者通常要進行X線檢查,但隱性骨折患者難以通過X線檢查觀察到骨折部位,從而會延誤其治療的時機。而磁共振技術則能完美地彌補X線檢查的不足。磁共振技術是一種可對人體活性細胞中質量較小的物質進行鑒定的技術。此技術還可以檢測到人體DNA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與形態,同時對分子的動態活動也可以進行較好的鑒定。磁共振技術的成像方式為斷層成像,可通過進行多方位分層掃描的方式規避人體組織重疊的問題,且得到圖像的分辨率較高[5]。對隱性骨折患者進行磁共振檢查的優勢在于[6]:1)無創,無輻射,患者的接受度較高。2)診斷的敏感性和準確率較高,尤其在診斷半月板損傷和脊柱損傷方面更具優勢。3)可多方位、多平面成像,定位骨折的準確率高,且不受重疊組織的影響[7-8]。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進行X線檢查是臨床上診斷骨折的基本方法,但不適用于隱性骨折患者。用磁共振檢查診斷隱性骨折的效果較好,診斷的準確率較高。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1]孫新玉.核磁共振成像對膝關節隱性骨折的診斷價值[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5(4):451-452.
[2]劉國紅.核磁共振成像對膝關節隱性骨折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7):1362-1363.
[3]趙琦.26例核磁共振成像對膝關節隱性骨折的診斷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80):137-138.
[4]李嬌妍,張桂英.核磁共振成像對膝關節隱性骨折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7):1362-1363.
[5]朱建忠,馬周鵬,程玉卉,等.磁共振梯度回波成像對膝關節隱性骨折的診斷價值[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8,29(10):770-772.
[6]趙明增,張華文,楊少鋒,等.低場強磁共振梯度回波和脂肪抑制成像在膝關節外傷中的診斷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6,14(16):1882-1885.
[7]謝強,張蓮芳,董世宏.低場強磁共振梯度回波和脂肪抑制成像在膝關節損傷中的臨床應用——附120例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1):195-196.
[8]蔡文翀,韋增才,李華杰.低場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在膝關節骨挫傷及隱性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4,16(2):83-86.
R445
B
2095-7629-(2017)18-0173-02
韓穎,女,1980年5月出生,本科學歷,主管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