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的效果研究
陳 莉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目的:探討對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間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收治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傳統組(n=43)和無縫隙組(n=43)。對傳統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對無縫隙組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AS評分(心絞痛穩定評分)、AF評分(心絞痛發作評分)、PL評分(軀體活動受限評分)、TS評分(對治療滿意程度的評分)、DP評分(疾病認知評分)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結果:無縫隙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AS評分、AF評分、PL評分、TS評分和DP評分均高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后3個月內,無縫隙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
老年冠心病;無縫隙護理;傳統護理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此病患者多為老年人。目前臨床上尚無根治冠心病的方法。因此,加強對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控制,降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此病的首要目標[1]。無縫隙護理是指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過程中對其實施全程一體化的護理。在本次研究中,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采用無縫隙護理方案對4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的診斷標準。2)經影像學檢查、心電監測、實驗室檢查被確診患有冠心病。3)年齡≥60歲。4)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5)對護理的配合度較高。
合并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2)合并有惡性腫瘤。3)合并有其他的原發性心血管疾病。4)近期內接受過手術治療。5)合并有血液系統疾病。6)合并有免疫系統疾病。7)合并有精神、障礙、認知障礙或意識障礙。
擇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間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收治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傳統組(n=43)和無縫隙組(n=43)。傳統組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20例;其年齡為60~81歲,平均年齡(71.2±8.5)歲;其中有合并高血壓的患者15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4例,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14例。無縫隙組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9例;其年齡為60~81歲,平均年齡(71.1±8.7)歲;其中有合并高血壓的患者15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5例,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12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指導其臥床休息,并對其進行吸氧治療、溶栓治療、調脂治療、降糖及降壓治療。對傳統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心電監護、記錄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和按照醫囑對其進行用藥監護等。對無縫隙組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1)建立無縫隙護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1名責任組長、1名高級責任護士和3名責任護士。2)制定無縫隙護理排班制度。嚴格實施8 h在崗方案,由護士長根據科室內無縫隙護理小組成員的情況進行合理排班。實施24 h負責制,加強交接班管理,可在科室工作量最大的時間段適當增加護理人員,在節假日可采取合理的輪休制度,避免護理人員在過度疲勞的狀態下工作。3)在患者入院后,護理小組應及時采集其一般資料,并對其病情進行評估。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對于急性發作期冠心病患者,應加強對其生命體征的監測,并注意預防其發生并發癥。4)在患者的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其進行溝通,向其介紹有關冠心病的知識(如發病機制、治療方式、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等),耐心地解答其提出的疑問。5)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并根據其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向患者介紹預后良好的病例,引導病情相同的患者之間相互交流治療經驗,以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6)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告知其嚴格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向其介紹各類冠心病藥物的藥理知識、常見的用藥不良反應,并嚴格遵醫囑對其進行用藥護理。監測患者的用藥不良反應,若其出現異常癥狀應及時告知醫生,并停止為其用藥。7)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告知其多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的食物,指導其養成少食多餐的飲食習慣。努力為患者提供舒適、溫馨、安靜的治療環境,保證其睡眠充足。指導患者合理作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督促其戒煙戒酒,囑咐其多飲水,避免發生便秘。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其進行下床活動,囑咐其控制運動量,以免其因運動過量而發生心血管意外[2]。
觀察護理后兩組患者病情的控制效果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使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對患者病情的控制效果進行評價。該量表的評分項目包括AS評分(心絞痛穩定評分)、AF評分(心絞痛發作評分)、PL評分(軀體活動受限評分)、TS評分(對治療滿意程度的評分)和DP評分(疾病認知評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越好[3]。
本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AS評分、AF評分、PL評分、TS評分和DP評分用(±s)表示,采用t檢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無縫隙組患者的AS評分、AF評分、PL評分、TS評分和DP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88.9±9.1) 分、(94.1±8.5) 分、(79.4±10.6) 分、(80.3±9.8)分、(73.8±11.4)分;傳統組患者的AS評分、AF評分、PL評分、TS評分和DP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77.1±8.2) 分、(84.2±8.6) 分、(63.5±9.4) 分、(68.2±7.3)分、(59.2±10.6)分。無縫隙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AS評分、AF評分、PL評分、TS評分和DP評分均高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在護理后3個月內,無縫隙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病情控制情況的對比(分,±s)

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病情控制情況的對比(分,±s)
注:*與傳統組相比,P<0.05。
組別 AS AF PL TS DP傳統組(n=43) 77.1±8.2 84.2±8.6 63.5±9.4 68.2±7.3 59.2±10.6無縫隙組(n=43) 88.9±9.1* 94.1±8.5* 79.4±10.6* 80.3±9.8* 73.8±11.4*t值 7.907 5.369 7.359 6.493 6.150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護理后3個月內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對比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冠心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冠心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心絞痛。冠心病患者若未能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常會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大量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采用有效的護理方案對冠心病患者實施護理可明顯改善其臨床療效、病情 轉歸及預后[4]。無縫隙護理模式最早于1989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開始推行。該護理模式的目標是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過程中對其進行規范、細致、優質的護理,從而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改善其預后[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無縫隙組患者接受護理后其AS評分、AF評分、PL評分、TS評分和DP評分均高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后3個月內,無縫隙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傳統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車曉寧等[6]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可有效地緩解其臨床癥狀,降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楊洪彬,楊越,劉婷婷,等.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管理,2015,35(2):76-77.
[2]于潔,張春梅,陳辰,等.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老年膠質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醫學臨床研究,2016,33(2):407-409.
[3]王世偉,李海燕.急性期、康復期無縫隙護理用于老年腦卒中合并應激性潰瘍的臨床體會[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6):901-904.
[4]李曉娜.進一步探討從醫院到社區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中的應用[J].北京醫學,2017,39(4):418-419.
[5]徐政秀.全程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患者預后改善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3):1003-1006.
[6]車曉寧,馮小智.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的控制和分析[J].北京醫學,2017,39(1):109-110.
R473
B
2095-7629-(2017)18-02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