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玲
(邳州市人民醫院,江蘇 邳州 221300)
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效果研究
陳傳玲
(邳州市人民醫院,江蘇 邳州 221300)
目的:探討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某院收治的56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平均分為1組和2組。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2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在進行護理前后,通過進行洼田飲水試驗評估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用漢密爾頓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評估其負面情緒,并對評估的結果進行比較。結果:進行護理后,與1組患者相比,在2組患者中,吞咽功能為優、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較高,吞咽功能為可、差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SAS和SDS的評分均低于1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集束化護理
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下頜、雙唇、軟腭、食管的括約肌或食道的功能會受到損傷,從而使其吞咽功能出現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生可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因此,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集束化護理是一種綜合性的護理模式。研究發現,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可有效地改善其吞咽功能和心理狀態,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1]。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56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兩組,對2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集束化護理,獲得了理想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我院收治的56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這些患者均收治于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將他們隨機平均分為1組和2組。在1組患者中,有男18例,女10例,其年齡為55~79歲,平均年齡為(63.7±4.6)歲;在2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11例,其年齡為56~78歲,平均年齡為(64.5±4.5)歲。這些患者均經MRI檢查和CT檢查確診患有腦卒中,且均存在吞咽功能障礙。本次研究排除存在精神系統疾病和臟器功能損傷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面部神經訓練、口腔護理及吞咽、進食和排痰訓練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2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
1.2.1 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 醫院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該小組的成員為神經內科的護理人員。醫院按照不同的崗位需要對小組成員進行相應的培訓,要求小組成員在通過考核后上崗。
1.2.2 制定集束化護理方案 小組成員通過考核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集束化護理方案。在該方案中包括健康宣教、吞咽功能訓練和心理護理。
1.2.3 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方法 1)患者對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病原因不了解,會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的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腦卒中患者出現吞咽功能障礙的原因和進行吞咽功能康復訓練的方法、效果,并為他們介紹訓練效果較好的病例,以便讓患者放心,進而緩解其負面情緒。2)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面部肌肉的訓練,以使其能夠掌握相應的吞咽技巧,并訓練其發音[2]。進行吞咽功能訓練共分為4節,30min /次,2次/日。在進行訓練時,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打節拍。(1)第1節:訓練患者的頰肌。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嘴張到最大,維持4個節拍,然后緩慢地閉上口腔。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左右移動其下頜,維持4個節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鼓腮,并引導其讓空氣在口腔里流動,維持4個節拍。(2)第2節:訓練患者的舌肌。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做伸舌、縮舌的動作,維持4個節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張嘴,將壓舌板放在患者的舌頭上,并指導其用舌頭對抗壓舌板,維持8個節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舌尖左右轉動,維持4個節拍。(3)第3節:訓練患者的喉肌。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進行深呼吸后閉氣,然后再緩慢地進行呼氣,維持4個節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咳嗽,維持4個節拍。(4)第4節:訓練患者的呼吸肌。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用鼻腔進行吸氣,并發“f”的音,然后再進行呼氣,感受腹部的膨脹感,維持8個節拍。3)護理人員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保持心態的平和。
1)在進行護理前后,分別通過洼田飲水試驗評估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該項試驗的結果共分為5個等級。具體的評定標準是:(1)優:患者能夠1次將水咽下,且無咳嗆。(2)良:患者能夠分2次將水咽下,且無咳嗆。(3)中:患者能夠1次將水咽下,但有咳嗆。(4)可:患者能夠分2次將水咽下,其沒有發生頻繁的咳嗆。(5)差:患者不能將水咽下,其頻繁發生咳嗆。2)在進行護理前后,分別使用漢密爾頓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行評定。這兩個量表的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越嚴重。
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進行護理前,在兩組患者中吞咽功能為優、良、中、可、差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SAS、SDS的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護理后,與1組患者相比,在2組患者中,吞咽功能為優、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較高,吞咽功能為可、差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兩組患者中,吞咽功能為中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SAS、SDS的評分均低于1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在進行護理前后其吞咽功能的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在進行護理前后其焦慮癥狀和抑郁癥狀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在進行護理前后其焦慮癥狀和抑郁癥狀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時間 SAS的評分 SDS的評分1組(n=28) 護理前 63.4±8.2 64.6±7.9護理后 56.8±6.3 57.7±6.5 2組(n=28) 護理前 63.5±8.4 65.3±7.6護理后 47.6±6.7 48.7±5.2
近年來,在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一種常見的并發癥。此并發癥的發生可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出現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可使此病患者體內生成大量的自由基,進而對其吞咽功能的恢復造成影響[3]。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此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關注患者的生理狀況,還要關注其心理狀態,為患者提供更加系統化的護理服務,從而確保臨床護理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4]。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1]李良飛,甘敏,陳林.強化康復護理干預對吞咽障礙患兒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2,19(8):56-58.
[2]董自娟,李明,王麗,等.優質護理在合并吞咽障礙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447-2448.
[3]王琳,王穎,李紅艷,等.早期護理干預對急性腦卒中后攝食-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9):2094-2095.
[4]康梅蓉.集束護理對腦卒中并發譫妄病人康復效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 (21):2270-2271.
R473
B
2095-7629-(2017)18-0270-03
陳傳玲,女,本科學歷,副主任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