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斐,原名李輝斐,江西都昌人,現居杭州。詩人,有“80后詩歌第一人”之稱,曾以詩句“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而我昨天還是個小孩”引起廣泛共鳴,被認為說出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運”。著有詩集兩部,編劇電影《回到原點》。
問:歡迎您來西安,您對西安詩歌有什么印象呢?
阿斐:西安有個詩人叫伊沙,是有代表性的一位詩人,他對詩歌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在上大學的時候,也受過他的影響。他很勤勞,在這一點上我很佩服他。西安有很多勤勞的文人。
問:您開始寫詩的時候,哪些詩人或者作家對您的影響最大?在您風格的轉變期,又有哪些詩人做了您的引路人?
阿斐:對我有啟蒙作用的是顧城。我大學時真正寫詩是從閱讀顧城開始的。如果說我的詩有成熟的感覺,是在廣州待了十多年后去杭州的那幾年。不止是詩歌,更是我的人,我的心,開始安定下來。二十來歲的時候,我是一個浪蕩子,后面才想起回家。妻子和女兒搬到杭州,我浪蕩不下去的時候,才去找她們。到杭州之后,我開始變化,開始成熟,我的詩也在這幾年有了成熟的感覺。
問:目前正值漢語尋求世界認同之際,部分人認為有必要接續純正的漢語傳統,您在這方面持什么意見?
阿斐:我非常認可中國人要寫中國的詩,但這不等于不參考西方的詩歌。我們要借鑒西方現代詩的深厚傳統,借鑒它的思維方式、寫法,但是,語言必須是中國的。每個國家的語言都無法替代。我們要用漢語寫作,而不是用翻譯語言。但這也不等于要模仿古人,用古代的語言。我們是要用我們現代人的語言方式去寫詩。
問:您覺得什么詩才是好詩?形式和思想哪個于詩更重要?
阿斐:我認為技巧和思想都不是詩歌的本質,詩歌的本質是詩人,詩人的本質是他內在的精神、靈魂。思想于靈魂是一個外在的東西。我認為詩歌比拼的是靈魂。
好詩的第一個要素是真誠。不是為寫詩而寫詩,而是因想去這樣表達,才去這樣表達。真誠很重要。詩跟人,本質上密不可分。第二個是語言,詩人要有自己的語言,或者是說人話。不能是別人的語言,不能是舶來的翻譯品。
問:您怎樣看待詩歌中的借鑒與化用現象?
阿斐: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狀態,就像學說話。但是,有人借鑒了別人之后,超越不了別人。對于一個有創作欲望的人來說,如果他不能超越他所借鑒、閱讀的對象,他的詩的存在價值就沒有了,因為別人完全可以替代他。
問:當在詩歌創作中遇到障礙或者停頓的時候,您是怎么處理的?
阿斐:經常會有這種狀況。我在春天和冬天的時候狀態特別好,尤其是春天,春天寫得特別多,幾乎每天都可以寫。冬天我更愿意閱讀,閱讀狀態特別好。夏天是我狀態最不好的時候。狀態不好的時候,我是這么做的:我是一個很好奇的人,會去觀察各種東西,我會保持對世界好奇的習慣。有時會寫下一兩句話,或者一個題目,放在那里,把自己的感覺記錄下來。
問:您的詩習慣反復改、重復改嗎?
阿斐:我改的不算特別多。當時寫的時候,很少去改。看幾年前的詩的時候,在重新閱讀的過程中,我會改。
問:作為一個詩歌寫作者,需要警惕什么?
阿斐:要警惕的是自我的束縛,自己限制了自己的世界、視野、境界。一個想寫好詩的人,應該有意識地把自己的世界打得越開越好,不要人為地關閉一些窗。
問:下午會上的發言,您對“官方”抱有一個比較強烈的反抗姿勢,您拒絕了“官方”,是不是也意味著您關閉了某一部分的可能性?
阿斐:這是兩個層面。自己的創作世界,是自己的內部世界,不涉及到外部。我表述的“官方”,是一種表達的方便,用這個詞來替代這樣一種東西:束縛、鉗制,用一種趣味、一種審美、一種理念來束縛別人。比如說一些刊物,一些官方協會。但是我不認為必然地存在“官方”和“非官方”的區別。我表達的是對絕對權力、絕對束縛的反對,對相對自由、相對包容的渴望與呼喚。
問:詩人這個角色對您意味著什么?
阿斐:對我來說,這是我的一個桂冠。我非常樂意告訴別人,我是寫詩的。我一點也不介意別人認為我是詩人。詩人是在塔尖上的人,而人人都可以是詩人。有時寫詩的人不一定是詩人,有些不寫詩的人更像詩人。我推崇一種詩意的存在,像詩一樣地活著。寫詩可以讓一個人變得很美好。
問:您認為詩歌寫作是個體的言說和宣泄,還是群體的代言,抑或是改變社會的工具?
阿斐:這些都是詩歌能扮演的角色,這幾種形態會同時并存。前提是如何定義詩的概念。詩對我來說,就是個人的表達,本質上是自我的東西,但是不排除共鳴或者移情。
問:詩歌寫作挖掘自我,在這個探尋自我的過程中,難免會觸碰到苦痛,您怎么面對這種苦痛?怎么面對自我?
阿斐:寫詩經常會遇到一個狀態:失語。你對你經歷的事情、場景,不知道怎么去寫。失語的狀態是很難受的,而我認為任何事情詩人都可以去寫,而且寫得比別人漂亮。到杭州之后,我的世界打開,詩歌就是自由的,不是被束縛的理念、思想。我可以寫生活里的任何事。我在做一個努力——恢復詩歌的日常的表達能力、書寫能力。面對失語的狀態,一方面很難受,一方面努力地去突破。這幾年,我認為我在突破。
采訪:孔呂磊
根據“華山論劍 文化中國”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高峰論壇暨華山論劍西鳳酒2017品牌文化峰會期間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