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不斷深入,廣大市民對體育健身、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強。為此,上海不斷推進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據了解,自2010年起,上海每年都將市民健身步道和市民公共體育場建設納入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截至2016年,上海已建成市民健身步道總長度33447米。相關數據顯示,僅2016年一年上海市共新建、改建56個市民球場。這些新場地的建設,較好地切合了市民的健身需求。
然而對于上海這樣一個人口密度大、健身需求旺盛的大城市來說,已建成的公共體育場地與人們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為此,2016年年底,上海市政府在《關于印發〈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制定社區體育工作標準,實施“社區主動健康計劃”,在社區建設15分鐘體育生活圈,積極創建體育生活化社區。即推動街鎮集中設置或分散設置綜合性、多功能的市民健身活動中心,市民健身活動中心街鎮覆蓋率達到40%。在新城和新市鎮建設中留出空間,提高市民參與體育活動便利性。
上海市人大代表李原認為這一政策的出臺將極大地改善廣大市民的健身環境。但是,同時她也表示,在上海尤其是在中心城區公共體育建設用地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部分社區建設市民健身中心的壓力很大。對此,李原代表建議在新城和新市鎮建設中留出空間,按照規劃標準建設市民健身中心。對于中心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沒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或者現有場地設施未達到規劃建設指標要求的,可以因地制宜建設社區嵌入式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和公共綠地小型體育健身場地設施。
同時,她提出進一步盤活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存量資源,公共體育場館嚴格遵守開放時間、開放項目、優惠措施等相關規定,全面擴大公眾受益面。建立公共體育場館公益開放服務評價機制,進一步提升公共體育場館開放的質量和效益。鼓勵經營性體育場館開展公益性開放服務,出臺政府購買體育場館公益開放服務的采購辦法和補貼標準。
此外,她還建議,建立覆蓋全市的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管理信息化平臺,加強公共體育場館開放的統一管理和資源統籌利用,方便市民查詢、預訂場地,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場館利用率,同時也可積累市民健身大數據,為進一步優化體育公共服務相關政策提供參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