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有一個詞叫做“市場失靈”:看上去永遠正確的市場機制,如果不加干預,很可能催生壟斷。壟斷者反過來限制自由競爭,降低交易的效率。因此,政府在適當的時候會出手,限制壟斷,恢復競爭。這就是反壟斷法和政府反壟斷調控存在的意義。然而,什么時候“出手”才合適,限制壟斷和干預市場的邊界又在哪兒呢?1904年的“北方證券公司訴美國案”,就是明確這一邊界的經典判例。
鐵路壟斷造成暴利與不公
1901年9月5日,北方證券公司在臨近紐約的新澤西州注冊成立。這家公司的成立,將之前為爭奪“芝加哥-柏林頓-昆西鐵路”控制權而打得頭破血流的哈里曼和希爾重新拉回到談判桌前。4個月后,北方證券公司成為同時擁有大北方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和芝柏昆鐵路控股權的超級控股公司。摩根、洛克菲勒、希爾和哈里曼這些昔日的冤家握手言歡。美國西北方向數十個州的鐵路運輸將被這家超級金融集團壟斷。
和中國情況不同,美國鐵路一直不是國有,而是掌握在許多商業巨頭手中。作為商業機構,鐵路公司總是希望獲得更多利益。一方面,它們向大型客戶提供優惠,以吸引谷物商、屠宰業主、煤炭商和鋼鐵商等大型企業,降低它們的商品運輸費用和成本;另一方面,它們抬高小城市、支線鐵路和零散商品運費。因此當時有人說,對大戶來說,鐵路意味著快捷、方便、低廉的服務;而對小戶,則它代表著傲慢、不便、昂貴的代價。
1882年7月,鐵路巨頭們在新英格蘭舉行聚會,就煤炭進入市場的數量和價格達成了協議。他們形成了一個“最低運費”的共識,任何鐵路公司都不應當提供低于這一價格的煤炭運輸服務,而且約定,一段時間內只能允許運輸定量的煤炭,從而確保城市里的煤炭供應“適當緊張”。這一協議的后果是直接顯見的。1883年秋,紐約即爆發了煤炭價格暴漲——高額的運輸費用轉移到銷售價格中,而有限的供應量同樣引發令人恐慌的搶購狂潮,反過來推動價格的繼續上漲。
鐵路巨頭們能夠操縱的,不只是煤炭。幾乎所有依賴于鐵路運輸的東西——木材、肉類、蔬菜、水果、羊毛、棉花的價格和銷量——都被鐵路巨頭們控制著。中小農場主們發現,鐵路巨頭們還控制巨大的貨倉。因此,中小農場主們只能面對兩難的選擇:或者支付居高不下的鐵路運費,或者付出儲存貨物的高額費用。農戶只得任由鐵路大亨確定運輸服務的合同和價格,否則,就只能如當時一位觀察家所寫的:作為農民,他“孤苦伶仃,軟弱、窮困、無知,要打10美元或100美元的官司,他必須自己去單挑富有的鐵路公司”。
正是因為運營鐵路有利可圖,越來越多的資金和權力向鐵路部門集中。當時,影響力和財富都可敵國的鐵路大亨莫過于詹姆斯·希爾和哈里曼。希爾白手起家成為億萬富翁,擁有將近三分之一美國西北鐵路網(Great Northern,以下簡稱大北方)。但他仍不滿足。因為他的目標是吞并美國西北部全部的鐵路網絡。為此他開始在股票市場上收購相關鐵路(伯靈頓鐵路)的股票。為了支付高昂的收購費用,希爾把他購得的大部分股票轉售給華爾街最大的金融財團——摩根財團——控制的北太平洋鐵路公司(Northern Pacific,以下簡稱北太平洋)。
此舉引起了另一位鐵路大佬的不滿。他就是控制著西北部一半以上鐵路網的哈里曼。于是,正如希爾和摩根合作,哈里曼也取得了洛克菲勒集團的支持,開始大肆收購北太平洋的股票,試圖實現對伯靈頓鐵路的間接控制。隨之而來的,是股價的劇烈波動。四個月內,北太平洋由每股85美元激升至每股160美元。摩根和希爾自然不會坐待收購,集結資金進行反收購。于是,北太平洋股價飆升至每股幾百美元。
股價的急劇上漲,助長了證券市場的投機行為,買空賣空愈演愈烈。大量“熱錢”涌向北太平洋。人們紛紛拋售其他股票轉買北太平洋,幾乎所有其他證券的價格都急速下跌,大量財富在這場鐵路巨頭之間的股權激戰中灰飛煙滅。為了避免兩敗俱傷,摩根提出了一項全新的合作方案,以整合希爾和哈里曼的力量。他建議,組建一個超級托拉斯“北方證券公司”(the Northern Securities Company)。這個龐然大物在新澤西州注冊,持有97%的北太平洋股權和75%的大北方股權,將兩個鐵路網均納入其中。而北方證券公司的股權,則由摩根、洛克菲勒、希爾和哈里曼共同持有。于是,這些金融和鐵路巨頭們得以共同掌握世上最龐大的鐵路聯合體。他們可以期待,壟斷所產生的巨大利益將由此源源而來。
最高法院艱難作出反壟斷決斷
北方證券公司的出現,標志著美國鐵路壟斷達到了巔峰。其在壟斷美國西北部所有的鐵路后,還打算向全美進軍,控制整個美國的鐵路網。如果這一切成為現實,鐵路運哪些貨物、運到哪里,運多少,價格怎么定,都將掌握在這些鐵路大亨手中。財富將加速向他們集中。而中小企業主和農場主,將進一步受到剝削。為此,一些州政府開始調查鐵路部門是“如何制定運費”的,有關聽證會也在各級議會展開。但是當時,禁止政府干預經濟是一項金科玉律。各州和地方政府試圖通過規范鐵路運費的法案時,鐵路大亨們便訴至聯邦法院,而聯邦法院的判斷則是明確的:各州不享有干預州際商務的權力,只有國會才擁有這項立法權限。
不過,國會同樣不會對壟斷之害視而不見。1887年,國會通過了《州際商務法》(the Interstate Commerce Act of 1887),它禁止在鐵路運輸中向特定客戶支付“補貼”。三年后,國會又通過了共和黨參議員謝爾曼(Sherman)提出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of 1890)。參議員謝爾曼擔心,如果不控制壟斷,美國人最終會面對“一個控制了一切生產的托拉斯和一個決定了一切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主人”——而這個主人,眼下正以“北方證券公司”的名義誕生于世。
于是,政府必須采取行動。1902年2月19日,司法部長諾克斯宣布:北太平洋和大北方的合并,違反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美國政府將調查并控告北方證券公司。此言一出,華爾街頓時嘩然,股市應聲而下。摩根等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頻頻利用游說、交易、利誘等種種手段與政府展開較量。然而,政府拆分北方證券公司的決心已下。雙方沒有談判的余地,遂都聘請了最好的律師,準備在法庭上一決勝負。司法部長諾克斯更是態度堅定,準備親自出庭——他自己就是公司律師出身,知道大公司的弱點所在。endprint
1903年4月9日,美國政府和北方證券公司的法律較量開始了。首先,聯邦巡回上訴法院的4位法官作出一致判決,下令北方證券停業。巡回法院的判決稱:“這家證券公司是非法的。它摧毀了自然競爭者之間相互競爭的所有動機。”法官認為,這兩條鐵路間再不會有競爭,因為任何一條鐵路都不會降低運費,或者增加服務,來吸引另一條鐵路上的客源,這就構成了壟斷。北方證券不服,于1903年5月11日向聯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訴。這場訴訟持續了近一年,直到1904年的3月14日,才終于以5:4的投票結果,宣布塵埃落定。
為了確保政府的勝利,總統羅斯福親自出馬,頂著炎炎烈日,在新英格蘭和中西部奔走呼號,四處演講,揭露非法壟斷的危害:“是競爭精神引導著企業家,鋪設了橫穿全國的鐵路網,建立了我們的商業,并且開拓了我們的制造業。沒有競爭,我們引以為豪的物質發展永遠都不可能出現……我相信那些阻止和損害競爭的壟斷和不仁不義的歧視……以及托拉斯機構中有害于州際商務的其他弊端,都應該杜絕于世,都應該通過國會管理商業的權力加以制止。”
而北方證券公司則祭出撒手锏:“個人產權的神圣不可侵犯”,如果以“反壟斷”為由,就可以輕易干預交易,干預個人的財產,那么以其他理由一樣可以。政府不應當破壞個人神圣的產權。《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在本質上,就是不合憲的。面對這一挑戰,聯邦政府代表、司法部長諾克斯毫不退讓。他指出,反托拉斯法的實質,“就是要干涉那些利用自己財富為所欲為人的權力”,而非普通人的財產權利。那些巨頭已經破壞了市場規律,并且將肆意掠奪,毫無合法性和公平可言。
庭辯結束后,最高法院內部整整辯論了幾個星期。最終,聯邦最高法院以艱難的5:4,作出了支持政府的決定。3月15日《紐約時報》頭版刊登《聯邦最高法院否決兼并》的文章,寫道:“華盛頓3月14日消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今天就北方證券兼并案作出最后裁決,支持政府的論點,認定鐵路公司的兼并是不合法的,因此維持了美國巡回上訴法院的裁決。”反壟斷一方僅以一票險勝,也說明了鐵路大亨的實力與市場自由的傳統之強。最終法院作出的判決書這樣寫道:“有證據表明,北方證券公司對州際貿易產生了限制,違反了反托拉斯法。合并的目的在于防止組成公司之間的相互競爭,這種合并的存在,對貿易自由構成帶來威脅。”
這一判決是里程碑式的。因為之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堅持的傳統,仍然是最大程度的不干預。例如,在1895年的美國訴奈特公司案中,聯邦最高法院仍是以8比1判決宣布:合并雖然將導致全國95%的白糖生產集中于一個糖業托拉斯之手。但是由于合并各方都位于賓夕法尼亞州內,其合并沒有直接涉及州際商務,不屬于聯邦政府管轄范圍,也不能由聯邦法院判斷其是否構成了壟斷。而對北方證券公司案的態度,則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不干預的放任態度,一去不復返。就這樣,美國政府打贏了反壟斷的經典一役,也確定下了聯邦政府和法院對于“何為壟斷、壟斷到何種程度需要拆分”的管轄權。此后,美國政府先后對40多家公司提起訴訟,解散了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煙草托拉斯、電信托拉斯等等。更重要的是,美國商界也開始確立一種理念:壟斷作為市場競爭的結果,將會導致權力的濫用,和效率的降低。因此政府有責任限制壟斷,以維護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在這一點上,政府的手伸入市場,實際是在保護公平的底線和商業的未來。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