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智慧
艾登·皮爾斯走在芝加哥的大街上,他按了幾下手機,看到眼前的行人指示燈由紅變綠,便不慌不忙過了街,走入地鐵隧道,一輛地鐵正敞開門等他,他鉆進地鐵,輕觸手機,地鐵飛馳而去。他仔細閱讀周圍人的信息,想從他們身上嗅出一絲殺害侄女的兇手的蛛絲馬跡。
這是育碧公司發行于2014年的3A游戲《看門狗》中的一幕,艾登·皮爾斯的手機連通的正是CTOS(中央操作系統),在這個系統里,一個虛擬的芝加哥市的幾萬臺攝像頭、傳感器同時運轉,交通數據、衛生健康數據、通訊數據、教育數據和公共服務數據由處理器有條不紊地進行運算和處理,再從中源源不斷地流出,隨時為造訪者提供最新的參考信息。
艾登·皮爾斯的活動,是一個典型的物聯網應用場景。據統計,物聯網設備在過去一年中增長了31%,今年已有84億臺設備進行“連接”,到2020年,這個數量將是204億臺。物聯網的世界,正在我們轉身之處悄然開啟,我們準備好了嗎?
物質連接革命
物聯網是近兩年最吸引人的概念之一。它借用了互聯網的概念,計劃將世界上無論是虛擬還是實在的一切,都聯結在一起,并且可以感知,可以控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片更大的“云”,里面不僅包含著數據,還包含著大量可以控制的“實物”。在這樣的“云”中漫步,無須在意身在何處,只要擁有足夠的權限,就能在任何地方獲取信息——無論是溫度、濕度、空氣污染指數,還是停在車庫里的汽車的汽油存量。
物聯網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一群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程序員去樓下自動售貨機買可樂時,經常會碰上缺貨或可樂不是很涼的情況。這群懶家伙靈機一動,寫了個程序來監控可樂的狀態:是否有貨,是否夠涼,并把這臺自動售貨機聯網——這臺自動售貨機,大概算是物聯網的鼻祖之一。
物聯網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大學提出,但直到2016年,“物聯網元年”的稱號才出現。在這17年中,技術的進步是物聯網從概念走向成熟的核心驅動力。物聯網模擬的是人體處理信息的方式,傳感器就像是人的感官,傳輸器就像是人的神經,處理器就像是人的大腦,應用端則像是執行大腦命令的行動。
對于這個“新興事物”,人們往往有著不少誤解。在現階段,很多物聯網消費品仍停留在感測、記錄和上傳的階段,在浩如煙海的APP里面,常常除了簡單的數據與圖像化顯示之外,沒有什么深度服務,這些產品可以算得上是“聯網物”,不能代表物聯網。
物聯網的宏偉理想是樹立一個重新改造世界的圖景。傳感器收集的數據要有規模和價值,數據的處理要具備“機器學習”的智能,人類必須要從數據-決策流中得到行動的啟示,從而更加高效地改變物質世界——實現智能制造、提升產業鏈效率、改善公共治理乃至提升日常生活質量等。
全球競爭光譜
在全球物聯網發展的光譜上,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發達國家的“波長”都獨具特色。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企業的發力方向,各國物聯網都是在原有的政治、經濟格局里進行創新和探索。
美國物聯網產業自2005年起步,到今日產業鏈已經日趨成熟。2009年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曾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2009年2月,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公布了“智慧地球”戰略,“智慧地球”的核心是:無處不在的智能對象,被無處不達的網絡與人連接在一起,再由無所不能的超級計算機調度和控制。
歐盟的物聯網愿景則是,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歐洲物聯網單一市場,并且持續投資于創新的物聯網生態系統。早在2015年3月,歐盟就成立了“物聯網創新聯盟”,匯集歐盟各成員國的物聯網技術與資源來創造歐洲的物聯網生態系統。
緊接著,2015年5月,歐盟通過“單一數字市場策略”,更強調要避免分裂和促進共通性的技術和標準來發展物聯網。目前,歐盟物聯網發展的重點領域包括:智慧農業、智慧城市、智慧產業、逆向物流(廢棄產品回收,或電商貨品退換修服務)、智慧水資源管理和智能電網等。
日本也不甘落后。2015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機器人新戰略》,提出三大核心目標,即“世界機器人創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機器人應用國家”“邁向世界領先的機器人新時代”。為實現機器人新戰略,日本首先著眼于提升其“易用性”,以保證任何人都可以熟練使用,可以根據各種領域的實際需求,靈活改變機器人。
韓國政府則將物聯網列為未來經濟的支撐性產業。其將在未來四年里,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300家公司進行高達3.5億美元的投資,用來開發物聯網生態系統,以實現家居用品、住房和其他日常用品智能化。
中國的對策
高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充滿風險,為何世界各國政府與大企業仍嘗試搶進物聯網市場并出臺各種政策與補助?
對大企業來說,最重要的原因是“亂世出英雄”,即物聯網產業正在建構產業基準,誰成為設立標準的人,就能如同Apple與Google掌控手機產業生態系統一樣,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產業競爭已經開打,但物聯網“產品”的開發卻還有個過程。在傳輸協議、安全議題、整合平臺完整確定前,“產品”還不可能大肆普及。目前正火的智能車載系統就是一個例證。
比如,福特拉攏微軟、寶馬與特斯拉爭相開發自家系統、Google與Apple接連發布車載系統服務,但眾多車商的選擇千差萬別,也各有各的疑慮。除了整合服務平臺之爭外,各種傳輸芯片放在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中,表層的物品省電模式、用戶互動、習慣、設計問題,中層的物品電能續航力問題,底層的跨物品、跨設備傳輸協議問題也還沒解決。
可以看出,在上述一系列從協議、互動設計、電力、平臺等問題解決前,企業、廠商不敢貿然投入資金從事生產設備與技術的革新,消費者也就無法建立“貼身”生活設備的使用習慣。在全球范圍內,物聯網產品和服務暫時難以普及,這也正是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
中國發展物聯網并不是最早的,但很快意識到了掌控主動的關鍵所在:基礎標準。
近年來,中國緊密圍繞產業發展,在物聯網的標準化工作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在國際物聯網標準工作組中,中國主導的《物聯網參考體系結構》標準已經通過了委員會草案投票,標志著中國提出并主導的物聯網頂層系統架構的標準內容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另外,中國還參與了物聯網互操作框架標準制定,結合當前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一些研究熱點,牽頭開展信息物理系統、網絡互聯等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
我國積極參與物聯網國際標準制定,有力把握物聯網標準話語權。現在我國已完成200多項物聯網基礎重點運用國際標準立項,并主導完成多項物聯網國際標準,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顯著提升。
(摘自《南風窗》2017年第1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