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東+史成剛
摘要:當前糧食流通工作良好基礎和風險隱患并存,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糧食“價補分離”政策將給大部分糧食購銷企業經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市場化環境下如何生存和發展?本文基于戰略管理視角,提出穩步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轉型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戰略管理 糧食購銷 轉型
當前,新一輪的糧食收購政策和糧食企業改革即將上場,意味著糧食購銷市場化再次領跑。國有糧食企業還能否很好地適應市場、求得生存和發展,將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本文就J糧食企業的現狀,基于戰略管理視角,在糧食“價補分離”政策環境下,就推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延伸產業鏈的角度進行探討。
一、市場化環境下的糧食企業預見的問題和不足
當前,糧食流通工作良好基礎和風險隱患并存,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如何查找和預見突出問題、找準癥結、剖析原因,將對糧食企業轉型發展至關重要。
(一)政企不分
目前大部分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與糧食企業的職能交叉混合,企業很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糧食企業經營機制改革不深入、措施不到位,無現代企業制度的框架和內涵;基層企業點多、面廣、規模小、經營方式單一,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嚴重制約著糧食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資金緊缺
糧食企業的自有資金極其有限,糧食收購資金完全依賴于農發行的貸款支持。而農發行在貸款上的要求十分苛刻,特別是自營糧貸款的申請,門檻高、流程繁、時效差。不但要求企業將所有資產應抵盡抵,還需要交納10%的風險金和10%的合同定金,企業拿到手的貸款最后只有80%。通過建立糧食共同擔保基金以后,這些貸前條件并未減少,政府注資建立的糧食共保基金還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稅負不輕
近年來,各級政府切實加大糧食危倉老庫維修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使基層糧食企業面貌煥然一新。糧食市場放開后,盡管延續享受國家增值稅減免政策,但非政策性儲備企業的倉庫價值的提升、占地面積大等因素,企業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征收標準提高,企業所承擔稅負較重。
(四)本大利小
由于糧食是微利商品,糧食經營本大利小,沒有政策扶持,付出的多,回報少,賺取價差辛苦錢,市場行情起伏不定,抗風險能力較弱。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貸款利息企業承擔,糧食經營成本逐日增加,收益在盈虧平衡點浮動,風險加大,經營艱難。
(五)糧源趨緊
一是各種資本、實體紛紛介入糧食市場,特別是央企和外企憑借資金、規模更有優勢;二是四級政府的儲備糧輪換掌控糧源;三是糧食經紀人憑借自身靈活的優勢,收儲掌控糧源;四是加工企業降低運行成本,通過合作經營、設點收購等掌控糧源。
(六)設施閑置
糧食市場放開后,糧食生產成本、供求關系,以及價格變化等因素將影響著糧價的走勢。而糧食企業自營糧食受各類經營主體的碰撞,市場競爭激烈,隨著政策性糧食庫存只減不增,糧食吞吐量不足,極易造成倉庫和設施閑置浪費。
(七)隊伍老化
面對糧食市場化的新形勢,糧食人才問題越加重要,糧食人才隊伍建設顯得刻不容緩。主要表現:各類人才青黃不接,經營管理人才學歷普遍不高,專業人才層次偏低。人才的老化和緊缺,造成產業化無從談起,不能很快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和經營模式,無法跟上時代發展,對新興的“互聯網+”等營銷模式和理念缺乏了解和學習的能力。在糧食逐步市場化的今天,高層次人才的缺乏,將導致企業逐步失去市場競爭力,嚴重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經營和發展。
二、穩步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轉型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面對市場化環境下的糧食企業預見的問題和不足,只有不斷推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才能促使企業穩步轉型發展增效、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安全。
(一)深化企業改革,自營與儲備分離
一是要徹底實行政企分開。糧食行政主管部門與糧食企業不能混為一談,必須從機構、人員、基本職能和經費上徹底分開,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建立起現代企業的法人治理制度。主管部門要做“裁判員”、“服務員”,不要做“運動員”、“司令官”。二是建立起專儲和經營兩大體系。也就是要求經營性業務和專儲業務,必須自成系統,相互分離。對從事專儲業務的企業,要提高糧食倉儲現代化水平,增強收儲能力,完善糧食收儲服務機制,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切實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成為各級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載體。對從事糧食經營性業務的企業,要通過資本運營市場化手段激發企業活力,要堅持抓大放小,科學規劃,盤活閑量資產,優化糧食收儲布局,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實行資產重組、股份合作、拓展轉型,面向市場、參與競爭、自負盈虧,切實承擔起糧食流通責任,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參與土地流轉,推進股份合作
首先,要解決人的思想問題,需要系統上下糧食人積極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到產業鏈向前延伸參與土地流轉、建設生產基地對實現國有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意義。其次,糧食企業利用市場、倉儲、資金等方面優勢,積極探索參與土地流轉展開股份合作,實現現代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形成利益共同體。第三,積極參與鄉鎮、村組將土地折股量化、確權到戶,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配,也可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通過自營或委托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通過與糧食企業股份合作,建立大型現代化農場,實現農民身份上轉變,減少農村勞動力流失,減輕人口流動社會壓力,推動農村城鎮化。
(三)搞好“六代”服務,縮短流通環節
近幾年來,糧食企業收購糧食80%以上來源于糧食經紀人之手,而糧食經紀人通過收購、囤存、等價、比價、交售等環節,人為將流通環節拉長,因晾曬、烘干不及時,生霉、蟲鼠害,散失損耗大,質量下降等方面而影響糧食儲存安全。糧食企業可通過推進“六代”(即:代供種、代烘干、代檢測、代收儲、代加工、代銷售)糧食服務工作。一是盡可能直接掌握第一手糧源,以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收購成本,提高效益。二是通過與種田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緊密協作,采用直接流轉土地、定向投入、專項服務、訂單收購等方式,推進糧食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糧食產業鏈建設,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農民種植收入。三是推進“從田頭到餐桌”的一體化物流配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支持電商產業園、農產品電商平臺和農村電子商務運營服務體系建設。endprint
(四)建立種植基地,做好品牌建設
糧食企業通過前伸后延,加強與糧食產業上下游的協調與配合,構建糧食全產業鏈發展方式,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從訂單農業做起,從良種供應開始,一方面向上游掌控糧源延伸,要充分利用好當前國家和各級政府鼓勵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時機,積極主動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緊密圍繞市場需求,建立標準化糧源生產基地,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以企業帶產業,以產業帶基地,以產業興企業。另一方面要向下游延伸,要充分利用糧源基礎雄厚的優勢,突出做優、做精、做強導向,實施品牌創建。通過招商引資、合作聯營等方式,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訂單+期貨”,“分公司+加工廠”等模式,形成產、加、銷一條龍服務。重點建設骨干糧食精深加工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推動糧食產業化、品牌化發展。
(五)研判市場動向,搞活流通增效
糧食企業自營糧食要利用好糧食共保基金的優勢條件,實現“多收糧、收好糧、防風險、實效益”的目標。面對產量和價格浮動帶來的風險,首先,貼近市場價格組織收購,突出以銷定購,通過掌控一手糧源,減少收購成本,把入庫糧食價格控制在較低水平,嚴把糧食質量關,不盲目跟風搶購。其次,參照歷年價格,在收購期出現正常價格回落時,以較低價格入市,在收購期結束后,市場出現自然的上漲,從而獲利銷售,也就是緊貼市場,適時銷售。做到細化費用成本,靈活經營,不貪厚利,不棄薄利,多取常利,見好就賣,分步銷售,有利就銷,莫以小利而不為,切實搞活糧食購銷經營。第三,積極利用期貨市場,通過套期保值來規避價格風險。第四,創新營銷方式,積極發展“互聯網+糧食”,鼓勵網購、快遞、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等新業態進入糧食產業經營,支持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糧食流通方式。
(六)強化內部管理,確保效益最大化
糧食企業內部管理是重中之重,只要推動管理變革從構建高效的控制和保障入手,重點在精細管理,高效運作,強化執行方面下功夫,才能達到企業經營預算目標,實現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因此,糧食企業內部管理要從點滴做起,從細微入手,在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中達到精益求精,只有將重視細節的理念體現在每項工作中,才能實現管理模式的標準化、數據化、信息化,制定完善細致的管理制度,隨同完美有效的執行力才會實現管理的最終目的。
(七)爭取涉農政策,加大稅收信貸扶持
糧食企業要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服務農業現代化為主攻方向,著力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積極爭取財政、稅收、金融等相關政策支持。通過參與土地流轉模式和機制創新,綜合運用惠農稅收信貸政策。一是稅收減免扶持政策。出臺或延續農村金融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對參與土地流轉的糧食企業減免增值稅、印花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對從事糧食優質品種種植基地的組織和個人減免稅費。二是信貸支持政策。銀行應在優質糧油基地創新建設、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創新、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開通貸款綠色通道,簡化審批環節,放寬審批權限,提高貸款辦理效率,確保及時貸款。同時嚴格執行金融服務收費相關規定,不附加任何不合理條件,不收取額外費用,為糧食產業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八)加強人才培育,建成隊伍合理梯度
新組建的合作企業要圍繞主導產業開展農業技能和經營能力培養,加大對家庭農場經營戶、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的帶頭人、涉農企業經管人員的培養培訓力度。一要重視領軍、骨干人才、企業員工隊伍的建設,從思想上幫助他們拓思路、開視野,從自身素質上幫助提高能力和水平。二要結合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營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圍。三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針對糧食企業人才斷層和老化問題,通過院校招聘、委培、職員進修、經紀人中選才等方式,在較短時間內能培養一批年紀輕、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梯隊。
三、總結
總之,推進糧食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轉型發展,對糧食部門、糧食產業、糧食企業來說,都是一場從思想觀念到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糧食“價補分離”政策下的糧食企業只有通過產業鏈前后延伸,拓寬發展空間,提高生存能力,不斷地改革創新,才能促使糧食產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盡管目前尚處于探索嘗試階段,面臨的各類矛盾和困難較多,只要把轉變觀念作為行動先導,針對影響糧食行業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突出問題和不足,勇于創新、敢為人先,做到以改革促轉型、以轉型促發展,以點帶面、引領示范。
參考文獻:
[1]國有購銷企業改革應當把握的幾個關鍵詞[OL].中國糧油信息網,2014-12-18.
[2]新形勢下糧食人才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OL].泰州市政府網,2015-11-30.
[3]糧食企業改革的出路在于產業化[OL].中國食品科技網,2009-8-21.
[4]關于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制的建議[OL].東方財富網,2016-6-28.
[5]國家糧食局.關于加快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國糧政[2016]152號)[S].2016-7-12.
[6]江蘇省糧食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關于共同推進“江蘇好糧油行動計劃”的通知(蘇糧財[2017]16號)[Z].2017-8-3.
(作者單位:建湖縣糧食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