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聯系學習心理學理論和人格測試結果,對自身的學習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制定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學習心理學;人格測試;學習心理問題
一、一般資料
(1)基本資料
西北民族大學2015級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女,漢族
(2)自傳 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小山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在高二之前各科沒有不及格的經歷,高二分科的時候選擇了理科,從那以后物理滿分110分最多能拿到50分,大部分時候還是靠運氣;數學從高二之后最多的分數就是77、78、79。成績雖然排在中上水平,但是數學和物理每次都拉低班級平均分和我的總分,所以對它們產生了抵觸。之后的學習也沒有刻意把時間花在這兩科上,所以在高考時都是靠猜。在大學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中,因為很多課程期中作業是寫論文,期末的時候有給定考試范圍,所以在大一結束以后就喪失對心理學的學習興趣。一是因為從高中的理科生跨到“文科生”的不適應,二是由于個體本身對實操的任務比較感興趣,大一基本上學習的都是理論,既冗長又繁雜。所以每天與手機為伴,對學習沒有熱情。
(3)人格特質
16pf人格特質測評:在樂群性、敏感性上低分特征明顯,獨立性、自律性高分特征明顯,性格傾向內向、理性、果斷;霍蘭德職業人格測試:得分由高到低排列研究型、傳統型、現實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
二、學習概況
(1)自述:在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從來不會課前預習,也就做不到帶著問題在課堂去學習,每次老師講完之后就是一種“難嗎---不難,懂嗎---不懂,會嗎---不會”的狀態,課后不會對老師講的內容進行回顧、復習,甚至會對某些課程產生抵觸的情緒,表現為對任課老師的吐槽和對作業的極度不認真。對于實驗程序的操作(spss)雖然清楚每一步的操作,但是對于數據的排列不會去深思即實驗是被試間設計還是被試內設計。每次期末按照老師給的范圍去應試僅僅是為了不掛科和拿獎學金的可能,所以在學習中感到無趣和無助。
(2)他述:她平時不愛看書,上課的時候要是她感興趣就會很認真,但是一碰到不喜歡的老師或者純理論(把人神化了的積極心理學,與現實有很大差距)就會時不時的看手機,看還有多久下課,或者就坐著緊緊盯著老師看,也不知道她在聽課還是胡思亂想。期末的時候會把老師給的范圍自己梳理一遍,名詞解釋、簡答題……復習的時候很有條理,效率也很高。
三、學習心理問題分析
(1)內部動機不足。主要是學習興趣[1],興趣會促使個體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結合人格特質測試結果,分析得出個體特點:喜歡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強的任務,動手能力強,喜歡抽象的、分析性的定向任務。對于純理論而沒有實際操作意義的知識個體缺乏對它的興趣,所以在上課時的表現和期末的成績中會較其他人差。
(2)外部動機不足。結合平時表現及成績,掛科和想拿獎學金的可能都有點小,而且家長也不會因為考得高分而有所獎勵。
(3)學習策略有誤。忽視了預習和復習對課程內容的重要性,沒有把握課前和課后的那幾分鐘,沒有制定學習計劃表,每一天都是得過且過。
四、學習心理問題的解決辦法
(1) 自我激勵。例如在學習spss的時候不僅要學會操作的步驟,還要通過自己的探索弄懂使用每種統計分析方法的原理,享受撥開云霧見天日的滿足感;想到自己能單獨對畢業論文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就會變得動力十足。
(2)調整學習策略。對課程內容預習,培養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帶著疑問在課堂上學習;主動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充分把握時間,制定學習計劃和適當的學習目標,成立二人成長小組互相監督。
(3)加強內部動機。既然喜歡實操性強的就努力熟悉E-prime、Nvivo等程序的操作,學會對實驗材料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時重視課堂內容的常規性學習。
五、結語
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個體的自我反思結果及他人對個體在學習及生活上的表現分析總結出來個體在學習上的心理問題,并通過結合個體的人格特質和學習心理問題提出了幾個解決方案,以期幫助個體緩解在學習中的無助感,也為此專業有類似問題的讀者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作者簡介:
曾贏,西北民族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