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茜
摘要: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是“發展全體學生的全面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中歷史是文科綜合里一項重要的學科,它在高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不斷優化教學設計,進行課程改革。本文就基于筆者自身教學經驗,對探究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這一問題進行一番個人觀點的說明與闡述。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多媒體;合作化;復習探究
高中歷史的學科特點是真實性、嚴謹性、客觀性,我國教育部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秉持嚴謹態度,尊重客觀史實,探尋歷史規律,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一、開展多媒體課堂,激趣為先
高中歷史的學習具有過程性與長期性,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許多學生進入高三都會因為之前的基礎沒有打好而學習吃力,因此教師必須改進傳統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利用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融合的新方法深受師生喜愛,歷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其視聽結合的效果將音樂課堂變得靈活生動。教師通過提前備課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歸納與整理,并將重點與難點單獨設計做成PPT,課件豐富而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極短時間內對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脈絡掌握,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等形式的出現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塵封的歷史變得生動起來,使繁雜的知識變得層次化和立體化。
例如,在講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這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四個君王王的畫像,并進行啟發式提問“大家知道這四為君主是誰嗎?他們分別建立了哪個王朝嗎?”圖片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通過“大禹治水”的短視頻以及甲骨文的圖片引出復習重點——宗法制的特點,之后呈現的“鼎的等級圖”以及“人口級別的樹杈圖”總結出分封制的特點與定義,并強調學生進行背誦。高三的復習課需要教師進行高效率的教學,所以,教師要合理的運用多媒體,將教學重點為學生進行再次加強,讓學生進行二次學習。
二、開展合作化課堂,思維為重
歷史學科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尤其是在高三階段的的復習課的時候,教師應幫助學生理清教學的重難點,這時打造合作式課堂便成為一個有效方式。傳統復習課主要由教師一人講述,機械死板,單調無味,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興趣低迷,復習課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新型合作式課堂是指學生自由結組,然后以3-5人的小組為單位進行自由學習,教師提出合理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調動全體成員的積極性。高中歷史課程考察記憶力的知識占據較多,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及對事物辯證思考的能力,提升復習課的學習效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在講解《百家爭鳴》這一課時,我進行了合作化課堂的開展,主要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我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你最喜歡哪一家的思想主張?并說明原因?”百家爭鳴的流派眾多,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名家、雜家、農家等流派,觀點各異,所以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大家各抒己見。我給予學生合理時間進行討論,這一做法緩解了以往復習課學生被動接受提問的情況,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欲望。課堂總結時,我又將龐雜的文字知識轉化為表格形式,條分縷析,直觀生動,加強了學生對復習課知識重點的理解。
三、開展復習探究課堂,總結為大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課程是高三歷史課的重頭戲,復習課程設計的是否成功直接決定著學生成績的高低,所以,教師應該秉承新課改的標準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體認知,加強記憶與理解。教師可以利用思維邏輯導圖和表格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總結,彌補文字生硬、機械、抽象的缺點,使其鮮活生動、通俗易記。導圖和表格一般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可以按照人物、觀點、流派等多種角度分類,導圖中可以插入圖片、符號,可以依據字號大小,是否加粗等區分重難點,重視總結,內容豐富。高三復習課的重點就是加強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構建整體單元體系。因此,復習課是整個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在講解《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這一課時,筆者利用了表格復習法指導學生進行總結與歸類。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經了解到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等人的大致情況,但有時學習越多,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越容易混亂,所以繪制表格可以有效地將時間、國家、人物、航線予以對應和整合,我給出第一個例子:1487年——葡萄牙——迪亞士——沿非洲西岸向南航行→非洲南岸 大西洋→印度洋,讓學生依據范例進行填寫。學生在制作表格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的記憶考點,學會總結與提升。
綜上所述,高三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歷史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升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秉承新課標的教學原則,利用多媒體模式、合作化課堂以及多樣的復習方法進行考點總結,打造生命化的高中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 朱能.改變學生“簡陋思維”的歷史解釋教學[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
[2] 虞文琳.“歷史解釋”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