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生,郝苗進
(華電煤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35)
煤礦設備點檢定修管理模式的探索與應用
李偉生,郝苗進
(華電煤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35)
介紹了內蒙古蒙泰不連溝煤業有限責任公司設備點檢定修的管理模式,通過對煤礦機電設備實施點檢定修管理,實現對設備的科學點檢和預防性檢修,使設備狀態可控、在控,有效減少了隱患,降低了設備故障率,該管理模式已在華電煤業集團有限公司各煤礦企業得到了推廣應用。
煤礦;設備管理;點檢定修;科學點檢;預防性檢修
設備維修是確保設備正常運行的主要手段,是煤炭企業一項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生產費用支出的主要部分。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煤礦企業中機電設備占固定資產的60%,消耗的費用占生產成本的40%以上。煤炭生產系統中,開采、掘進、運輸、提升、通風、排水、供配電、控制、鉆探等設備貫穿于礦井生產的各個環節,工作環境復雜,工作對象主要為堅硬的煤炭和巖石,生產場地動態移動,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設備的磨損、老化、劣化、銹蝕、局部損壞等故障較多,因此,設備的維護與檢修在煤礦企業日常管理中十分重要。
煤礦設備檢修的關鍵在于確定合適的檢修方式。傳統的檢修方式具有周期性、計劃性和強制性,固定了設備的檢修時間和周期,不可避免地會因檢修時機不合適而出現設備“欠維修”或“過維修”,導致設備綜合利用率低,生產效率不高,造成維修資源的浪費。基于此,華電煤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煤業)內蒙古蒙泰不連溝煤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不連溝煤礦)經過3年多的探索、實踐,總結出一套設備點檢定修的管理模式,對安全高效礦井的建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不連溝煤礦設計生產能力為1 000萬t/a,2012年4月產能重新核定為1 500萬t/a。自2010年1月1日試生產以來,不連溝煤礦至今已累計回采14個工作面,原煤產量累計達9 827萬t。
不連溝煤礦目前共有3套綜放設備,連同運輸、通風、排水、供配電等固定設備,共約390臺。煤礦生產組織方式為“三八制”,其中兩班半生產,半班檢修,設備檢查、檢修的效果直接決定了礦井生產系統能否安全可靠運行。不連溝煤礦過去一直采用傳統的設備檢查、檢修方式,也就是以人工感知為主,輔以單一的測量工具,檢查精度低,偏于感性化檢查,大量的設備無法做到量化檢測,致使設備隱患埋藏時間長,不能做到及早發現和預防。
利用人的五感(視、聽、觸、味、嗅)及測量工具儀器,按照預先設定的周期和方法,對設備的某一規定部位(點)進行預防性檢查,并與事先設定的標準相對照,從而及時發現設備的隱患和缺陷,為超前預防和處理提供依據。點檢功能拓撲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點檢功能拓撲關系
點檢工作同其他定期工作一樣,亦遵循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措施反饋(Act)閉環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以提高點檢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在點檢結果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甄別,科學地編制檢修、潤滑、消缺及備件材料計劃。通過預防性檢修,將設備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確保設備向正常有利的態勢發展,合理延長設備檢修周期,縮短檢修工期,降低檢修成本,提高檢修質量,并使日常檢修和定期檢修工作量盡可能達到比較均衡的狀態。定修管理流程如圖3所示。

圖2 點檢工作流程

圖3 定修管理流程
國內外普遍采用純軟件模式和軟硬件結合模式的管理平臺。在純軟件模式下,點檢員需要每天打印自己的點檢任務清單,并將點檢結果記錄在該清單上,待返回辦公室后再手動錄入系統。采用軟硬件結合的模式,點檢員無需打印點檢任務清單,只需根據手持終端的提示開展點檢工作即可,而且點檢結果可直接保存在手持終端中,并通過在線或離線方式傳輸至系統中。
不連溝煤礦采用軟硬件結合的模式(如圖4所示),它擁有更多的優點:任務提醒、傳輸均由系統完成,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點檢結果采集由手持終端輔助完成,采集結果更準確;無需打印點檢任務清單,實現無紙化辦公。

圖4 點檢信息化網絡
管理體系是確保點檢定修得以順利實施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組織機構及職責,點檢管理辦法、考核辦法、處理流程、操作規程,點檢員崗位職責,設備點檢“八定原則”。“八定原則”是點檢管理體系的核心,是點檢工作開展的基礎,主要內容如下。
(1)定人。設定具備一定設備實際管理經驗的專職點檢員,能熟練操作機器,同時具備維修、協調能力。
(2)定點。預先設定設備點檢區域、項目、部位等,做到設備點檢準確、數據精確,便于真實反映設備狀態。
(3)定期。根據設備實際情況和運行特點預先設定點檢周期,并根據經驗和實際使用情況,實時調整點檢周期。
(4)定標。根據設備技術參數、特征和實際運行情況,結合同類設備的技術規范、現場使用經驗等,確定設備點檢技術的標準,設定報警值上、下限。
(5)定方法。根據設備狀態(運行、停機),在不同的設備和部位使用不同的點檢方法,如動態巡檢、靜態測量、五感點檢、精密點檢分析、解體點檢等。
(6)定設備。根據設備使用地點、作用、性能確定點檢設備,做到大型設備全覆蓋,保證點檢質量。
(7)定區域。根據設備安裝、使用地點,合理劃分管理區域。
(8)定路線。在一個區域內合理規劃點檢路線,節省時間,避免漏檢和重復點檢。
通過點檢定修管理平臺,煤礦機電管理人員和領導可以隨時查看設備點檢情況,有效監督和指導點檢及設備管理工作,該平臺具有以下功能。
(1)點檢標準的定義功能。點檢標準是點檢工作的基礎,在點檢標準中定義了工作規范,規定了點檢的內容、周期、方法和標準等,如圖5所示。
(2)點檢查詢統計功能。點檢員可在此查詢要實施的點檢任務及明細,并能實現多條件查詢點檢結果,對于異常信息可用不同顏色凸顯進行警示,如圖6所示。
(3)設備狀態趨勢分析功能。對于手抄類、儀抄類(測溫、測振、測轉速)點檢標準,可根據點檢數據,有效分析并掌握設備的劣化發展趨勢,采取相應的對策,以達到預防檢修、優化檢修的目的。
(4)漏檢信息統計功能。通過查詢、統計點檢漏檢情況,為績效考核提供相應的漏檢報表,如圖7所示。

圖5 點檢標準的定義(截圖)

圖6 點檢查詢統計(截圖)

圖7 漏檢統計(截圖)
(5)系統維護管理功能。通過系統維護,可實現對點檢設備的增加、刪除、修改、查看、導入、導出、打印等。
不連溝煤礦設備點檢定修管理模式的應用,有效保證了設備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促進了安全高效企業的建設。
通過開展點檢定修,設備故障率明顯降低,特別是在設備機械部件磨損加劇、電器元件老化等不利條件下,主運輸系統累計過煤量達到1億t。
通過感官點檢與信息化點檢相結合,可以精確掌握設備的薄弱環節、劣化程度以及故障類型,形成數據庫,便于科學分析和研判。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累計發現重大設備隱患9次,通過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將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避免了事故的發生。
通過資料和數據積累,提出合理的零部件維修、更換計劃,保持設備性能穩定,在合理的區間內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不連溝煤礦的點檢定修管理模式獲得了巨大成功,2016年通過了華電煤業和華電集團創新創效成果鑒定,目前已在華電煤業許多煤礦企業推廣應用。
(本文責編:劉芳)
李偉生(1973—),男,山東鄒城人,高級工程師,從事煤礦機電管理方面的工作(E-mail:13791709326@qq.com)。
TD 63
B
1674-1951(2017)11-0046-03
2017-09-11;
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