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功 張旭東
江蘇
一道全國卷Ⅱ高考試題引發的思考
陳仕功 張旭東

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通常記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氣的毫克數表示。水樣中溶解氧的測定是高考中經典考點,2017年全國卷Ⅱ第28題考查用碘量法測定學校周邊河水中的溶解氧。應該說考生對此知識點不陌生,是已有知識的重新包裝,如(2016江蘇)測定加過一定量CaO2·8H2O的池塘水樣中的溶解氧、(2016天津)測定水樣的DO,并判斷作為飲用水源,是否達標。基于上述情況,筆者對2017年全國卷Ⅱ第28題做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2017年全國范圍高考化學試題共有8套試卷,都注重素養立意的考查,要求考生能運用化學原理、觀念和方法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解決生活中與化學相關的問題,培養解決陌生、復雜甚至不可預測的問題的能力。8套試卷有其基本點和共性,高考復習可以遷移和借鑒。
1.縱看變化,聚焦三重表征
近三年全國卷Ⅱ第28題統計見下表:

年度題號空格數考查內容知識點20152810二氧化氯制備及相關性質二氧化氯制備、測定、除雜、氧化性比較2016289實驗探究Fe2+、Fe3+的性質離子方程式、試劑保存、離子鑒定、鹽類水解、抗氧化措施2017287碘量法測定學校周邊河水的溶解氧化學方程式、溶液的配制、氧化還原滴定及計算、誤差分析、樣品取樣

[復習啟示]三年來考查的內容都是在已知模塊進行廣度拓展、深度加工;難度增加但不超出“課程標準”,因而高考復習過程中對某個知識點不需要無限制地深挖洞;知識點多,但沒有增加學業負擔,復習沒必要過度刷題廣積糧,而是去偽取真,抓問題的本質,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重點知識點突出講,如方程式的書寫、微粒性質的強弱比較,實驗的基本操作如氧化還原滴定、溶液配制及保存、誤差分析等。
2.橫找關聯,模擬正向遷移
2016年部分省市高考試題統計見下表:

區域題號空格考查內容知識點江蘇183+微計算過氧化鈣制備及性質運用過氧化鈣制備、化學性質、溶解氧測定原理及相關計算天津99物質含量的測定、滴定實驗及計算溶液配制、化學方程式配平、滴定原理、數據處理、誤差分析全國Ⅲ2610過氧化鈣制備制備原理、洗滌、過濾、優劣比較全國Ⅱ369雙氧水的制備反應原理、流程分析、濃度測定

[復習啟示]高三復習不能僅聚焦本省市高考,還應研究其他省份高考試題,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與開發利用,水中溶解氧的測定在江蘇和天津試卷中都以大題的形式呈現,雖然背景不同,以過氧化鈣或生活飲用水源的DO為考查出發點,但最終落腳點是一樣的,考查與溶解氧相關的氧化還原滴定。同時,此類試題的考查都體現“化學走向生活”思想,實實在在解決身邊的問題;同時倡導綠色化學的理念,從生活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
碘量法是以I2作氧化劑或以I-作還原劑進行氧化還原滴定的一種分析方法。I2是一種較弱的氧化劑,能與較強的還原劑作用,而I-是一個中等強度的還原劑,能與氧化劑作用,因此碘量法分為直接碘量法和間接碘量法,主要以間接碘量法為主。


制備Fe(OH)2沉淀的操作:在試管里加入少量新制備的FeSO4溶液,再向其中滴入幾滴煤油,用膠頭滴管吸取NaOH溶液,將滴管尖端插入試管里溶液液面下,逐滴滴入NaOH溶液。配制用的蒸餾水必須煮沸,除去溶解于其中的氧氣。借助制備Fe(OH)2的認知模型,遷移到Na2S2O3溶液的配制,蒸餾水需煮沸的目的也就清晰了;Na2S2O3中硫元素呈+2價,具有還原性,易被氧氣氧化,驗證了題干中的“Na2S2O3溶液不穩定,使用前需標定”的緣由。
借助書本的酸堿中和滴定的誤差分析模型,推理滴定完成后,滴定管尖嘴處留有氣泡,測得消耗Na2S2O3的用量偏少,導致測量結果偏小。
[復習啟示]以滴定為主題,實施主題式復習:由點(碘量法測水中的溶解氧)到線(KMnO4滴定、K2Cr2O7滴定等系列氧化還原滴定法);由線(氧化還原滴定法)到面(各種類型滴定法)。
運用絡合滴定測定樣品純度,例如Ca2+試液:用乙二胺(EDTA)標準溶液直接測定;Al3+試液:加過量EDTA標準溶液完全反應,再用Zn2+標準溶液返滴剩余的EDTA至終點;Ag+試液:Ag+置換出Ni2+,然后用EDTA滴定置換出的Ni2+,間接達到測定Ag+的目的;Na+試液:先生成沉淀,溶解產生Zn2+,用EDTA標準溶液滴定溶液中的Zn2+,間接求出Na+的含量。
運用酸堿滴定測定物質的鹽基度,例如NaOH和Na2CO3、Na2CO3和NaHCO3含量測定:先用酚酞、后用甲基橙為指示劑,采用標準鹽酸溶液滴定;銨鹽中N元素的測定:用甲醛與銨鹽反應,以酚酞為指示劑,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碳酸鈣樣品中Ca2+含量的測定:先把試樣溶于過量標準酸溶液中,再用標準堿溶液回滴剩余的酸。

介紹溶解氧瓶的功能——采集水樣。提出問題:取水樣時應盡量避免擾動水體表面、記錄大氣壓及水體溫度。引導學生探究儀器使用的注意事項,即采樣時避免水樣與空氣相接觸;瓶內需完全充滿水樣,蓋緊瓶塞,瓶塞下不要殘留任何氣泡。探究操作的注意事項、同時記錄大氣壓及水體溫度,體現探究嚴密性。
采集完成,為何進行溶解氧的固定?如何固定?水樣采集后,為防止溶解氧因生物活動而發生變化,應立即加入必要的藥劑,使氧“固定”于樣品中,并存于冷暗處。用吸管插入溶解氧瓶的液面下,加入1 mL硫酸錳溶液、2 mL堿性碘化鉀溶液,蓋好瓶塞,顛倒混合數次,靜置。待棕色沉淀物降至瓶內一半時,再顛倒混合一次,待沉淀物下降到瓶底。輕輕打開瓶塞,立即用吸管插入液面下,加入2.0 mL濃硫酸。小心蓋好瓶塞,顛倒混合搖勻,至沉淀物全部溶解為止。


[復習啟示]從2017年基本操作的考查知識點分布看,2018年高考一輪復習要重溫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的過濾、結晶、萃取、分液、蒸餾、洗氣等物質分離和提純的方法。依據“考試說明”,溶液的配制方法由“了解”上升為“理解”,要求學生不僅能判斷所需的玻璃儀器,還能通過回歸教材,說出相關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誤差分析等。還新增了“了解溶液和膠體的區別”,即會用丁達爾效應區分膠體與溶液、了解膠體凈水原理。
有關物質基本性質的實驗考查,把性質的直接呈現設計為目的、操作的微型化實驗。其中物質制備的簡捷性成為首選,要求條件合適,如MgCl2溶液制備無水MgCl2,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干燥HCl氛圍中加熱。物質檢驗以離子為側重點,要求操作規范,現象明顯,如向未知溶液中滴加1滴K3[Fe(CN)6]溶液,生成藍色沉淀,證明溶液中含有Fe2+;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顯血紅色,證明溶液中含有Fe3+。物質性質驗證以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為目的,如比較水和乙醇中氫的活潑性,分別將少量鈉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燒杯中。
綜合實驗考查,仍然以主題考查為主,主題可以是一種物質、一個化學反應、一套實驗室物質制備完整流程,利用模塊穿越,串聯多個知識點,整合高考中的高頻考點及學習易錯點,呈現一定的綜合性。設計問題鏈,能激活知識內存、考查思維能力,要求視角多維、層次分明、彼此關聯,逐級演進。題型1:儀器組裝題,圍繞典型氣體制備、典型物質受熱分解等主題,進行問題鏈系列化設計,突出儀器連接的集成化設計。題型2:性質探究題,圍繞物質制備、保存、性質(氧化性、還原性、可逆反應)等方面,進行問題設計的系列化,實現模塊整合。如探究Fe2+、Fe3+的性質及相互轉化。題型3:實驗方案設計題,能綜合運用化學實驗原理和方法,設計實驗方案解決簡單的化學問題,并對實驗方案、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如設計提純K2FeO4粗產品[含有Fe(OH)3、KCl等雜質]的實驗方案。

江蘇省響水縣教育局,江蘇省無錫市立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