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文,靳 穎,周巖巖, 魏 娟,張愛琴
·護理園地·
內鏡清洗消毒督導式排班模式探討
盧玉文1,靳 穎1,周巖巖1, 魏 娟2,張愛琴3
目的探討內鏡清洗消毒督導式排班模式在提高內鏡清洗消毒質量和提升清洗消毒組護士的專科理論和實踐能力中的作用。方法以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2015年1-12月期間的內鏡中心工作模式為傳統的排班模式;2016年1-12月實施督導式排班模式。2組均采用常規的清洗消毒方法,比較2種模式在清洗消毒后的內鏡細菌生物學監測、護士工作滿意度以及醫師對內鏡清洗消毒工作的滿意度。結果細菌學監測合格率由傳統組的87.18%上升至督導組的100%;護士工作滿意度總均分由傳統組的[(3.28±0.32)分]增加至督導組的[(4.03±0.43)分](Plt;0.05);醫師的滿意度由傳統組的73.4%上升至督導組的8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實施內鏡清洗消毒組督導員督導式排班模式可提高內鏡清洗消毒質量,保證內鏡檢查人員的安全,優化內鏡清洗間護士管理模式,促進內鏡檢查順利進行。
消化內鏡;清洗消毒;督導員;排班
重視和規范內鏡的清洗消毒是內鏡診療技術開展的基本保證,能避免患者間的交叉感染,提高行業的診療水平[1]。由內鏡相關感染引起的嚴重危害,在全球范圍內是一個新的公共健康威脅[2]。因此,內鏡清洗是控制內鏡檢查感染最重要的環節[3]。加強對內鏡的消毒與管理在預防控制醫院感染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4],而人為因素可直接影響消化內鏡清洗消毒效果[5]。提高清洗消毒員的職業依從性和執行力是增強清洗消毒質量、防止醫源性交叉感染的關鍵[6]。督即督促,導即引導,督導的意義主要在于將督與導相互結合。已有研究表明,對護理工作采用督導方式管理可有效促進護理質量[7]。近年來,部隊醫院中,聘用制護士大量增加,流動加速[8],護理隊伍低年齡化、淺資歷化的情況較為突出,聘用制護士管理機制相對滯后[9]。本研究旨在探討設立專門的內鏡清洗消毒督導員,采用督導式排班模式,以期提高內鏡清洗消毒質量,保證內鏡檢查患者安全,優化內鏡清洗間護士管理模式,促進內鏡檢查順利進行。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進行,期間內鏡中心護理組19名護士從事過內鏡清洗消毒工作,其中女18名,男1名,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7.53±3.84)歲;平均護齡(6.06±3.94)歲;職稱:主管護師3名,護師10名,護士3名,助理護士3名。學歷:本科15名,大專4名。內鏡中心護理組按照崗位需求分為準備復蘇組,內鏡檢查配合組,內鏡治療配合組,內鏡清洗消毒組等,每組設組長1名。其中內鏡清洗消毒組由4名護士組成。進入內鏡清洗消毒組的護士均為在職護士,經過專科培訓并取得清洗消毒資格證書。2015年1-12月期間采用輪轉式排班模式,設為傳統組;2016年1-12月實行督導式排班模式,設為督導組。
1.2方法
1.2.1工作模式 ①傳統組:內鏡清洗消毒組人員調動以2個月為1個輪轉周期,每個周期滿后組內4名護士全部調離清洗間,由另外4名依此類推。②督導組:內鏡清洗消毒組人員調動以2個月為周期,每個周期安排4名護士組成臨時工作組,對內鏡清洗消毒組成員進行清洗消毒知識臨床實踐能力考核,結合全科護理人員民主測評的成績通過各小組長集中討論,推選1名工作責任心強、考核成績優秀的護士擔任督導員。在期滿2個月輪轉時督導員留下繼續擔任下一周期清洗消毒組的督導員,在第2個周期結束時再推選一名督導員,留下擔任下一周期督導員,以此類推,但保證每位護士在內鏡清洗消毒組工作連續不超過2個周期。
1.2.2督導員的具體職責 ①計劃:評估當日各科室檢查種類及數量,明確劃分胃鏡、腸鏡、支氣管鏡,按組員層級及能力分配專人負責專區。②教育:分層次、分階段、分重點對組員進行專科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在下一排班周期開始前的周五,督導員利用下班時間召集下一周期的組員進行基礎理論鞏固培訓。這一階段重點內容為清洗間護士的著裝防護,內鏡及附件的清洗方法、流程及意義,酶和消毒液的作用及配置。排班周期開始后每周五進行理論知識小講課及周總結。講課內容為清洗間交班規范及內鏡追溯系統、標準預防相關知識、手衛生相關概念及內鏡的感染預防與控制、內鏡清洗消毒機及相關清洗設備的使用方法和常見的故障排除、內鏡的結構,儲存及日常維修與保養等。講課后進行每周總結、小組內討論,傳遞經驗與感受。③考核:進入清洗間工作前進行基礎知識的考核,包括理論與操作,不合格者隔天再測,直到合格才可進入清洗間工作。督導員每周不定期對組員進行理論知識抽查,定期對組員進行清洗消毒知識及技能考核,依據為科室制定的護士臨床實踐能力考核表。工作中隨時解答組員的疑問,主動汲取相關領域新知識,充實自己,與組內護士分享新知識,督促組內護士學習。④實踐:督導員直接參與每日的內鏡清洗工作,手把手帶教指導,在實踐中邊帶教邊發現邊糾正,以保證內鏡清洗的質量和效率。⑤質控:督導員每日負責檢查組員的標準預防及職業安全防護,酶和消毒液的配制濃度監測,消毒登記本的檢查,追溯系統完善情況及內鏡入庫前的檢查,監督每日工作重點完成的情況。⑥協調:負責清洗間與各檢查室的溝通協調,交接內鏡性能,使用狀況,患者傳染病情況,按照各檢查室需要調控內鏡種類及型號及處置方式,保證內鏡周轉速度。⑦管理:負責管理清洗消毒組人員各項制度的落實,維護清洗間的環境和秩序,內鏡及清洗設備等設施的維護清點。護士長每日巡視清洗間工作,上下午各1次。⑧改進:每周五為科室安全檢查日,周五下班后由督導員召集清洗消毒組組員開展清洗消毒組工作改進討論會,對落實每日重點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查找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對照規范標準提出下一周的改進方案。
1.2.3評價方法 ①內鏡細菌生物學監測合格率:內鏡每季度進行內鏡細菌生物學監測,采用輪換抽檢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檢,且每次監測數量不低于5條。內鏡管腔內采樣的方法,用注射器向管腔注入50 mL采樣液;旋轉鏡體使采樣液充分接觸管腔內壁,將采樣液傾入瓊脂平皿內,倒掉多余液體。監測方法遵循GB15982的規定,消毒合格標準:菌落總數≤20CFU/件;消毒后的內鏡細菌生物學監測合格率標準:不能檢出致病菌;滅菌后內鏡細菌生物學監測合格率標準:無菌檢測合格。數據均從醫院感染控制科調取。②護士工作滿意度:采用MMSS量表[10],原量表包括8個維度,按Likert五級評分法評分,從非常滿意(5分)到非常不滿意(1分),分數越高說明滿意度越高,均數3.03是對工作評價滿意的最低指標。量表整體Chronbach,s系數為0.89,各維度系數從0.60~0.84。本研究針對其中3部分進行調查,包括對同事的滿意度(含2項),工作被稱贊和認可(含4項);對工作的控制和責任(含5項)。③醫師對內鏡清洗消毒組工作的滿意度:使用科室制定的醫師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定,共6個條目[11]。包括:調控內鏡清洗發放次序的能力、內鏡的周轉速度、內鏡型號分配與醫生操作習慣的符合程度、內鏡的清晰程度、內鏡性能的維護和對清洗間工作規范化管理的認可度。

2.1細菌生物學監測合格率 督導組清洗消毒后內鏡細菌生物學監測合格率(100%)明顯高于傳統組(87.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
2.2護士工作滿意度 MMSS量表總均分由傳統組的(3.28±0.32)分增至督導組的(4.03±0.4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對同事的滿意度、工作被稱贊和認可以及對工作的控制和責任3個維度的均分在督導組均有增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維度傳統組督導組P值對同事的滿意度3 76±0 534 26±0 390 001工作被稱贊和認可3 30±0 403 92±0 53lt;0 001對工作的控制和責任3 07±0 334 02±0 47lt;0 001總分3 28±0 324 03±0 43lt;0 001
2.3醫師對內鏡清洗消毒工作的滿意度 醫師的滿意度由傳統組的73.4%上升至督導組的85.4%,總均分由傳統組的(3.67±0.77)分增至督導組(4.27±0.8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在內鏡型號分配與醫師操作習慣的符合程度、內鏡的清晰程度、內鏡性能的維護、對清洗間工作規范化管理的認可度這4個條目上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項目實施前實施后P值調控內鏡清洗發放次序的能力3.56±1 013.89±1 170 195內鏡的周轉速度3.78±1 303.56±1 240 645內鏡型號分配與醫生操作習慣的符合程度3 78±0 974 44±0 88lt;0.05內鏡的清晰程度3 67±0 874 55±0 73lt;0.01內鏡性能的維護(注水、注氣、旋鈕等)3 56±0 734 44±0 88lt;0.01對清洗間工作規范化管理的認可度3 67±1 004 77±0 44lt;0.01總平均分3 67±0 774 27±0 82lt;0.05
3.1提高內鏡清洗消毒質量 減少患者感染機會 本研究發現,實施內鏡清洗消毒組督導式排班模式后,清洗消毒后內鏡內腔細菌生物學監測合格率由實施前的87.18%上升至100%。原內鏡清洗消毒組所有組員均2個月更換1次,且同一護士同年內至少1次進入清洗消毒組,因此內鏡清洗消毒組人員流動性大,易對清洗消毒工作生疏,知識技能更新不及時,為內鏡清洗消毒質量埋下安全隱患。許琴芬[12]在內鏡相關感染管理中引入持續質量改進,強化對醫院感染知識的學習,宣傳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增強自覺性和責任感。實施內鏡清洗消毒組督導式排班模式后,擔任督導員者均已有一個周期的工作經驗,熟悉工作崗位,能將最新的知識與經驗傳授給新組成的清洗消毒組的組員。由于督導員具有教育、考核、質控和管理的職責,能夠督促內鏡清洗消毒組護士進行專科理論知識學習培訓與實踐能力考核,增加組員職業依從性與規范性,使每位組員嚴格按照規范化流程進行消毒液及酶液的配制及內鏡的清洗消毒,嚴格把控清洗消毒時間。因此,在客觀上提高了內鏡清洗消毒的質量,減少患者感染機會,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3.2優化清洗間護士管理模式 提高護士滿意度與積極性 實施督導式排班模式后清洗消毒組護士總滿意度提高,體現在對同事的滿意度、工作被稱贊和認可與對工作的控制和責任三個方面。由于是專人督導,督導式排班在團隊協作模式的基礎上突出了個別督導的作用。督導員對組員工作進行督導,低年資的護士不但可以夯實理論知識與操作能力,且在遇到問題時可及時得到幫助與解答,保障了工作的順利進行,增加了自信。中、高年資的護士可利用自身知識與技能的優勢,更好地控制工作,承擔更多的職責,得到更多的認可,提高成就感,增加工作積極性。
3.3提高醫師工作的滿意度 促進內鏡檢查的順利進行 實施督導式排班模式后,醫師的滿意度由實施前的73.4%上升至85.4%,體現在內鏡型號分配與醫生操作習慣的符合程度、內鏡的清晰程度、內鏡性能的維護、對清洗間工作規范化管理的認可度四個方面。督導式排班模式加強了清洗間護士對需清洗內鏡的調控,增強了與檢查室護士的溝通協調,提高了內鏡的清洗質量及性能維護,得到了醫師的認可,有利于形成醫護配合的良好工作氛圍,促進內鏡檢查的順利進行。
[1] 王 芳,李 維,李 蓉,等.湖南省耳鼻喉科內鏡清洗消毒現況調查分析[J].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41(5):534-540.
[2] 蔡 玲,張浩軍,楊亞紅. 內鏡相關感染及其預防與控制研究進展[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 15(7):533-536.
[3] 王艷俠,諸葛海鴻.內鏡中心預防感染的環節質量控制[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09,22(7):754-757.
[4] 李兆申.重視消化內鏡診療過程中的消毒工作[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2):172-174.
[5] 孔金艷,唐 平,周小凡,等.人為因素對消化內鏡清洗消毒效果影響的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6):827-828.
[6] 馬久紅,黃 茜,何懷純,等. 質量管理在內鏡清洗消毒流程中的運用[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5):1281-1282.
[7] 聞 曲. 督導管理對腫瘤住院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2015,30(7):60-62.
[8] 劉 云,孫 琳,張愛琴,等.護理隊伍差異化激勵專項課題中引入管理團隊的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09,44(9):773-775.
[9] 劉 云,潘凌蘊,孫 琳,等. 護理人員分級管理中護理組長的設立與管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9):824-826.
[10] Mueller CW,Mccloskey JC.Nurse’s job satisfaction:Aproposed measure[J]. Nur Res,1990,39(2):113-117.
[11] 何淑貞,張寶玲,白麗霞,等.工作參與和職業認知對工作滿意度影響的調查分析[J]. 2008,22(11):2861-2862.
[12] 許琴芬.持續質量改進在內鏡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0,8(33):337-339.
2017-07-10;
2017-08-03)
(本文編輯:劉玉巧)
R197
B
1672-271X(2017)06-0646-03
10.3969/j.issn.1672-271X.2017.06.022
210002 南京,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1.內鏡中心,2.消化內科,3.護理部
盧玉文,靳 穎,周巖巖,等.內鏡清洗消毒督導式排班模式探討[J].東南國防醫藥,2017,19(6):64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