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抒胸臆 神動天隨
——王鐸書法漫談與《詩稿墨跡》臨摹精要
何震宇
王鐸的書法,影響了近三百年來的書壇走向,是古代經典書法的重鎮。學習王鐸書法,應從占有資料、循序漸進、溯源羲獻、參以書論、分析影響五個方面入手,按照三重境界的順序,進行系統的訓練;王鐸詩稿墨跡已經進入化境,達到無意乃佳的境界,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是值得學習的良好范本。
王鐸;詩稿墨跡;學習臨摹
王鐸(1592-1652),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十樵,又號嵩樵、癡樵,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任禮部右侍郎,教習館員,經筵講官等,福王南京稱制時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尤擅書法,行草宗二王,正書師鍾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擬山園法帖》傳世,諸體悉備。順治九年卒,享年61歲,謚文安。

王鐸詩稿《旅況》《葛兄弟枉顧金陵幕府山》
王鐸的書法,影響了近300年來的書壇走向,學習的人很多,成家的也不算少,但學得好并不容易,我體會應從五個方面入手,按照三重境界的順序,進行系統的訓練,這里談一談《王鐸詩稿墨跡》的臨摹學習要點。
一、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料。王鐸的傳世作品很多,但只學一本帖,無疑管中窺豹,無法掌握王鐸書法的全貌,因此要盡可能多地購買關于他的出版發行的各種作品集,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專門搜集王鐸的資料,幾乎了解他各個時期的作品特點,這樣時時讀帖,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二、循序漸進地學習王鐸書法。按照王鐸書法的三重境界的順序學習,先小字后立軸、手卷,最后攻詩稿墨跡。以我多年來對當代書壇的觀察,一些好手大都可以達到第二重的境界,能夠達到第三層境界的人非常少。如果以王鐸書法的風格確立—風格完善—難度技巧—寫意到寫心的變化為一條主線劃分學習王鐸書法的歷程,我把學習王書分為三重境界:(一)王鐸34~44歲左右書寫的作品,代表作有《臨蘭亭并律詩帖》《臨圣教序帖》《南皮道士詩帖》等,這一時期的書法多有二王、米芾的痕跡,是王鐸書風的確立階段。我們今天學習臨摹這一時期的書作,可以了解王鐸書法的入門渠道,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二)44~54歲左右的作品,我把它看作王鐸書法的第二層境界。這一階段,王鐸最大的貢獻在于將二王風格的書法“拓而為大”,大量運用“漲墨”等技巧造成濃淡枯濕的強烈對比,并經反復的訓練在技巧和形式上達到一個高峰,這個階段有很多的大軸條幅和動輒八尺以上的手卷傳世,如《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崇禎八年(1635年)所制《臨王羲之半念足下詩》、崇禎十四年(1641年)《贈湯若望詩冊》等,這一時期的作品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很好地繼承并發揚了晚明徐渭等人確立的浪漫主義的書風,同時在技法上盡善盡美,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三)王鐸54~61歲的作品,尤其是這一階段留下的大量詩稿墨跡,自然天成,我將它定義為學習王鐸書法的第三重境界。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甲申之變,是當時知識分子所經歷的煉獄,這種“天崩地裂”的劇痛,促使他們完成了心靈的涅槃。王鐸身為貳臣,但詩作里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與亡國的切膚之痛。如“哀慟欲死偶然活,蓼莪篇廢惜我心”“人間萬事只垂釣,眼里一生未偃戈”等。這一時期的書作,大幅作品由于年高體衰,作品的沖擊力已經不如從前,但詩稿作品的渾然天成,老到精湛,從思想到內容的統一,顯然又是以前所不能達到的。我認為這個階段的詩稿作品最能代表王鐸的性情,也是學習王鐸書法中最難的,值得大家用心體悟。
三、向上溯源,直追羲獻。王鐸的書法,走的是二王一路的書風沿革,有大批臨古人書法的作品流傳,要學好王鐸的書法,就要向二王的名帖學習,還要參考《圣教序》《淳化閣帖》的名跡。王鐸的書法,參考米芾的成分也不算少,所以要系統學習米字。到了王鐸晚年的書法,如《詩稿墨跡》中,外拓的筆勢用得多,和早年內撅的筆勢多形成鮮明的對比,說明他從王獻之、顏真卿、柳公權等的墨跡中吸收了養分。這是值得學習者注意的。

何震宇臨王鐸詩稿《長安雨夜》等四首
四、多讀王鐸的文論和書論。王鐸的藝術思想,大都體現在他的文論《文丹》中,他一再表述自己對“新、奇、怪、力”的推崇,實際也是他在書法上的追求。同時,對于零星出現在他作品里的一些題跋,也要仔細分析??梢哉f王鐸的很多書法思想已經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書法學習,比較有名的論斷包括:(一)“一日臨帖,一日應索求,臨創結合”;(二)“五十自化”,意指書家五十歲左右應形成自己的風格;(三)“恨古人不見我”,王鐸在書法上是頗有心得,也頗為自負的。他在一篇得意之作《杜甫草書詩卷》(1646年,順治三年作)中說道:“吾學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愛于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閑、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表達了自己志于創新的決心和勇氣。
五、分析王鐸對后世的影響。王鐸的書法在當時就受到了廣泛的美譽,例如黃道周曾評說:“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輔茂,俯仰操縱,俱不由人。”王鐸也是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書家之一。近現代吳昌碩、沙孟海、林散之等都受其影響至深。
吳昌碩有詩贊曰:“……文安健筆蟠蛟螭,直追篆籀通其微。有明書法稱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
沙孟海先生說:“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了?!?/p>
林散之先生在其《書法自序》中稱:“(余)六十以后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允明為賓……”散老于王鐸,當是用功頗深的。
近世日本書法亦廣泛受其影響。日本關西書壇的代表人物如村上三島等,皆師法王鐸書法。
王鐸的詩稿墨跡直到嘉慶年間才被發現,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出版發行了《詩稿》。據王鐸自己說他的詩作應該在數萬首。今天我們從現存的黃道周選本《擬山園選集》中,可以讀到的有四千九百多首。王鐸的詩稿墨跡貫穿于他整個書法學習創作過程中。由于中年的顛沛流離,又集中于兩個時期比較多。一是崇禎朝的頭十年間(1628—1637年),二是晚年(1646—1653年)。皆因生活比較穩定,可以創作的時間、精力比較充裕之故。
尤其是其晚年的詩稿墨跡,已經進入化境,書出于無意乃佳,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我們考察他的詩稿墨跡發現,大約一頁紙寫三首左右的詩詞,如果以五千首算,大約在一千五百頁左右的遺存,但今天我們遍搜資料,出版的、拍賣的加在一起大約只有一百五十頁。其余的詩稿以后會被發現嗎?這是王鐸書法留給我們的一個謎!
《王鐸詩稿墨跡》的臨摹,和其他書作的臨摹略有區別。因為王鐸在書寫過程中是完全自然放松的,是他當時情緒的直接流露,加上不同時期閱讀后的修改,所以涂抹的地方很多,需要一一加以辨認。我學習臨摹《王鐸詩稿墨跡》的步驟如下,可供大家參考。
一是選擇內容,最好選擇一首完整的五言或七言詩。逐句翻譯,搞懂意思。王鐸平生對自己的詩歌最為自負,自稱“老杜再世”,所以寫詩稿時能夠“詩文雙修”方為上乘選擇。然后選擇合適的紙筆,一般來說要選用熟紙,不要洇墨,這樣可以看清楚每一筆的來龍去脈,寫字時好有交代。如果選擇仿古紙,古色古香,和原帖更加接近,效果會更好一些。筆用小號純狼毫,取其健勁。如果是用墨汁的話,可以再用油煙研磨一下至墨光亮,這樣寫出的字會更加傳神。
接著就可以開始照原帖進行臨摹,開始時不要太快,待到點畫內容都熟悉后,可以加快速度,注意點畫的起始和收尾,皆宜有所交代。原帖因為是手稿,所以都是密不透風的風格,臨摹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追求適當拉大字距和行距,以期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王鐸詩稿墨跡》原帖中,最動人的就是個別字或句的結構、用筆的出其不意之處,應該多加揣摩,并在臨習過程中予以強化、固定,以后可能轉變為自己的風格特點。在臨習時,宜站立,雙膝并攏微屈,執筆不要太高,懸肘運腕,便于發力,這樣寫出來的字較為生動活潑。
最后階段,可以給作品進行潤色處理。一是可以用朱筆進行圈點,增加了一個維度的裝飾效果,而且有古色古香的美感。二是在印章的選擇使用上,可以多用一些印章進行裝飾,如果使用一些巨型的宋元官印風格的印章,效果會更加明顯。蓋章的部位,可以根據作品的整體效果進行選擇,不必拘泥。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當掌握一定數量的作品后,可以匯集成較大的條屏、冊頁、手卷等,給觀者帶來不一樣的審美感受。

何震宇臨王鐸詩稿《題黃岡退思世蕓堂別業》
《王鐸詩稿墨跡》原作字很小,大約2厘米左右,但筆力精絕,放大后絲毫不輸氣勢。所以在創作階段,也可以將其放大成巨幅的條屏書法。而且詩稿中有不少大幅的條屏作品傳世,因此可以互相參看,這樣學習會對我們全方位地理解王鐸的高超書藝有所幫助。
總結一下,王鐸雖然離我們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我們今天仍然讀到他的大量詩作、書法,我常常感覺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老者,時不時盤桓于我們的身旁,透過他的書法,我們愈發感覺到他是一個悲劇時代的悲劇人物。如果他不是生活在明末清初那個特殊的年代,憑借他的好書數行,在藝術史上可能是一位受人頂禮膜拜的大師,但是沒有那個特殊時代的沖擊,也許王鐸最后可能形成不了他的藝術風格。這是一對矛盾,讓人無從回避。學習《王鐸詩稿墨跡》對于我們了解王鐸的時代和王鐸書法風格的形成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J292.1
B
1005-6009(2017)85-0031-04
何震宇,南京醫科大學(南京,210000)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協會員,中國標準草書社會員,南京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