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敏
克服英語課堂上的“信息過載”
曹曉敏
小學英語課堂中的信息過載指的是由于教學內容或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不當,超出學生的理解力,從而導致其厭煩和心理焦慮的現象。教學內容及其復雜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接受程度,而在教學內容相同、教學設計不同的情況下,學生對信息的接受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不當的教學設計會造成信息過載,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優化教學設計來避免課堂教學中信息過載現象的發生。
英語教學;信息過載;教學目標;教學流程;動態評價
對于信息過載,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定義,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觀點:人類在特定的成長階段,信息處理能力是有限的;不同人群對相同信息的“理解力”是有差異的;信息重荷對人的行為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果信息數量超出人的處理能力,那么學習將不會真正發生。由此,我們反觀英語課堂,英語課堂中的信息過載主要表現為:目標過多,超出學生的理解力;內容膨脹,超出學生的接受力;過程混亂,擾亂學生的思維力;評價固化,忽視學生的承受力。信息過載的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低,學生被知識“淹沒”,卻無法有效地將知識吸收和內化;教學材料的呈現無組織、不科學,課堂氛圍沉悶,最終學生由于學習負擔過重而產生厭煩、焦慮等負面情緒。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有必要改變這一現象。
教學設計的第一項工作是確定教學目標。我們不僅要根據教學內容來把握教學目標,更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準確定位目標。課時目標的設定一定要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為依據,保護好兒童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5 Signs的一項教學目標為:四會掌握句型What does it mean?It means...No littering/parking/smoking...You can’t...該目標是教師參考用書為我們提供的單元總目標,我們直接“拿來”顯然是不合適的。對此,筆者進行了劃分:
第一課時:Story time的教學,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找到故事中關于公共標志的句型,做到聽懂、會讀并理解。第二課時:Grammar time的教學,要求學生通過活動操練,能聽、說、讀、寫重點句型。第三課時:Fun time,Sound time,Checkout time 的教學,要求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結合實際生活,創編關于公共標志的對話,實現知識的遷移。
英語學習除了跟學生的智力等先天因素有關,還受后天的成長環境、興趣愛好、學習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學得慢,有的學生學得快,因此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切不可一概而論。
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一課時,筆者將本課的其中一個技能目標進行分層設置:
原目標:通過兩課時的學習,能復述本課Story time的內容。
層次目標:(1)通過學習,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環境問題進行描述,并進行環保宣傳。(2)通過學習,能復述Story time的內容。(3)通過圖片或短語提示,能復述本課Story time的內容。
雖然只做了小小的變動,但學生的完成效果卻大不相同。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完成目標(1),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目標(2),而學習稍有吃力的學生可以通過一定的提示完成目標(3)。分層次制訂目標,能將難度控制得適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從而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
對于英語初學者而言,不熟悉的語言片段便會分辨不清。要想讓語言真正輸入到學生的大腦中,必須采用熟悉的語言材料,否則無論是哪種呈現方式,學習者還是會消極應對,甚至覺得與己無關(見圖1)。對于某些學習者是有意義的語言,對于另一部分學習者則是無意義的“亂碼”。當學生面對的材料是“亂碼”時,他們的情緒就是消極的。

圖1 知識在冗余和多樣兩個極端中的流失
1.材料的有效性引發學生的參與。
我們在選擇教學輔助材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切不可為了豐富教學而盲目增加教學內容。在學習內容、學習者認知水平相同的情況下,采用不同的教學設計會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學設計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力,設置坡度,掃除學生的學習障礙,從而使教學步驟進展流暢。
例如:在教學譯林新版 《英語》六下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時,有教師設計了如下活動:
小組活動,描述獅子和老鼠。(教師課前給每個小組發一組圖片及拓展詞匯:fur,neck,fierce,scary,tail,laugh loudly,say quietly,ask sadly,say happily等,以方便學生進行描述)
eg:(1)The lion is large and...,his...is...,he has...and...(2)The mouse is...,he has a long tail,his...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的初衷是讓學生參考詞匯用更多更豐富的句子來描述獅子和老鼠,然而教師所給的參考詞匯只有單純的英文單詞,沒有中文或者圖片提示,學生完全不知道其意思,又談何運用?對于英語詞匯量較少的小學生來說,拓展詞匯表的難度太大,學生試著去認知卻無從下手時所產生的焦慮感會引發其不參與行為。
面對不合理的教學設計,我們應該試著改變它。如果教師能將這些表示動物各個部位的單詞標注在一張獅子的圖片上,不需要任何中文提示,學生也能明白其意思,操練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2.材料的趣味性引起學生的關注。
好的教學材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得力助手,然而教學材料的選用是一項需要考慮學生理解力、興趣等因素的復雜工作。只有尊重這些因素,學習材料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增加材料的趣味性,促使學生積極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講,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就是動態情境層次推進的過程。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力,將學習任務編排于情境主線中,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活動中更好地學習語言知識,養成可持續的語言技能。在編排教學環節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語言學習是一個有目的的知識習得和能力養成的復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面對語言知識、情境活動、操練任務等。根據Paul Chandler和John Sweller的實驗,我們知道冗余的信息并非是中性的,其本質是信息過載,它們會在學習過程中造成干擾,對學習和理解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盡量簡化知識點,不要把重復的、復雜的信息同時呈現,徹底剔除冗余信息。
比如:在教學譯林新版 《英語》六下Unit 2 What a day!時,教師隨著教學活動的推進,巧妙地將楊玲的日記梗概呈現于黑板之上:
Yang ling’s Diary Date
Weather: Special things:
Sunny went to the park
Windy,cloudy flew kites high
Black clouds,rained hungry and wet
當教學Let’s retell環節時,教師向學生呈現了楊玲這一天主要活動的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圖片或者板書復述課文。板書提供的內容足夠學生完成復述任務,于是圖片則成了多余的存在,且不利于學生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復述任務上,因此,教師應該徹底地省略圖片。
英語學習材料包括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材料能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但如果同時呈現兩個或多個信息源,學生會因為需要注意的內容較多而出現注意力分散,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其中一個知識點的學習的現象。因此,我們設計的活動應該是單一進行的,同類知識應通過有機整合后呈現在同一界面中,以減輕學生的認知負擔。
在教學現在進行時句型What are you doing?及其答語I am...時,有教師喜歡邊教邊拓展:What is he/she doing?He/She is...在剛接觸一個新的語法時,學生對其使用規則懵懂不清,其大腦需要關注的是現在進行時的基本結構be+ing形式,無暇關注其他信息,如人稱代詞、be動詞的變化等,復雜的教學無疑會給學生造成認知負擔。
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或開展的活動都必須尊重學生的理解力,在盡量少占用學生腦容量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厘清學習思路。當面對復雜的語言材料時,學生很難把握材料內容的核心知識點,對英語片段的意義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很容易發生信息過載現象。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果所學內容之間的關系較復雜,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圖表等呈現知識。
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4 Then and now的Story time的話題是“過去和現在”,故事分別對比了Mike一家人的過去與現在的生活,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態,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表格貫穿于本課Reading time,Question time和Retelling time環節的教學,見表1。
學生閱讀課文后,完成表格內的空格,以便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師根據表格內容進行提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短文的理解,同時教學本單元四會句型...ago,he/she...Now he/she...在復述課文環節,對于吃力的學生來說,表格無疑是最佳助手,能幫助他們厘清本課的寫作思路,從而更容易復述課文。

表1
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如果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則可以避免信息過載現象的發生。教學方法必須由傳統的注入式教學轉向發展學生英語思維、提升英語素養的生成性教學。在備課階段,教師應盡量避免活動太多、問題太多、環節太多,要盡可能地調整教學方法,簡化教學設計,給學生留下更多的空間,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當然,面對各年齡段的學生,不同的語言材料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呈現。
例如:在教學譯林新版 《英語》六下Unit 4 Road safety的Story time板塊時,一位教師讓學生借助表演來理解、記憶文中的一段話:Sometimes,you cannot find a zebra crossing near you.You can wait on a pavement and look out for cars and bikes,you must first look left ,then right ,and then left again.You can also cross the road with other people,then the drivers can see you easily.
這是一段說明性文字,學生對這段文字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于是,教師先讓學生看動畫、跟讀,之后學生分組表演這段話,學生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這段話的理解,更在情境中操練了語言。學生覺得這個過程很有趣,樂于表演。保持高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因此面對高年級復雜的語言材料,我們應該利用材料的特點,尋找材料中的興趣點和興奮點,讓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中,由于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有差異,難免造成部分學生的信息過載現象。而動態評價不僅能反映學習結果,還能反映學習過程,這能讓教師及時進行學生學習情況的診斷與補救,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譯林新版《英語》教材的每個單元最后都有一個Ticking time,里面呈現的是該單元的重點知識與技能,且分別給出三星、二星、一星三個層次的評價標準,用于學生自評。
而一個單元的學習需要6個課時,一個總評價表顯然不能及時、完整地反饋出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此,我們可以為每個課時設計一份細致的評價表,讓學生進行自評。隨著課時的不斷增加,重點知識在后面課時中不斷復現,學生的經驗不斷得到積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及運用也會越來越熟練,評價表中得到的星星也會越來越多。這就是動態評價的優勢所在,較之于傳統的靜態評價,動態評價有助于我們及時避免信息過載現象在教學中發生卻渾然不知的情況。
總之,小學生英語素養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必要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持續性,避免信息過載現象的發生,進行真正的有效教學。
[1]顧犇.信息過載問題及其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5): 40-43+74.
[2]RICHARD S WURMAN: Information Anxiety[M].New York:Doubleday,1989.
[3]戴維·溫伯格.知識的邊界[M].胡泳,高美,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4]李龍.教學過程設計[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CHANDLER P,SWELLER J.The Splitattention Effect As a Factor in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6).
[6]賴日生,曾曉青,陳美榮 .從認知負荷理論看教學設計[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1): 52-55+63.
G623.31
A
1005-6009(2017)81-0037-04
曹曉敏,江蘇省連云港市錦屏中心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00)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