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然,聶俊杰,田貴森,劉玲
(1.吉林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吉林 吉林 132011;2.吉林市人民醫院核醫學科,吉林 吉林 132011)
全身彌散技術與PET/CT掃描對骨腫瘤診斷效能的對比研究
陳然1,聶俊杰2,田貴森1,劉玲1
(1.吉林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吉林 吉林 132011;2.吉林市人民醫院核醫學科,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全身彌散技術(WB-DWI)與PET/CT掃描對骨腫瘤診斷效能評價。方法 選擇65例符合條件的患者,其中25例良性腫瘤,40例惡性腫瘤,分別進行擴散加權成像和PET/CT掃描。結果 所有的良、惡性骨腫瘤在DWI圖像中均呈現等或高信號,對疑似惡性腫瘤的患者,尤其轉移性骨腫瘤,WB-DWI檢出的病灶數量更多,敏感性明顯好于PET-CT;WB-DWI成像的特異性高于PET/CT掃描(P<0.05)。結論 兩者檢出骨腫瘤的效能一致,可以更好的相互彌補,提高診斷準確性,更好為臨床提供依據。
骨腫瘤;全身彌散技術;PET/CT;診斷效能;對比研究
骨腫瘤患者的檢出率日漸升高。早期發現骨腫瘤、早確診并及時采取治療方案對延長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質量尤其重要。全身(頭、頸、胸、腹及四肢)均可采用DWI大范圍薄層檢查,這種DWI成像方式稱為核磁共振全身彌散技術(WBDWI)[1],圖像后處理中采用無縫拼接技術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可以獲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三維、立體圖像,可通過背景抑制及黑白翻轉進行顏色轉變,從而獲得和PET-CT相似的圖像,所以這種技術又稱為類“PET”[2]。PET-CT能較好地將功能代謝顯像與功能結構顯像結合,對于腫瘤尤其是骨腫瘤的診斷、鑒別診斷方面臨床價值不容忽視[3]。本研究主要是判定WB-DWI是否能夠準確快速的檢出骨腫瘤,與PET-CT比較兩者在骨轉移瘤的檢出效能方面有無差異及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本院確診的骨腫瘤患者65例,年齡9~78歲。患者選取的準則有:①骨腫瘤病灶均由病理檢查確診;②患者之前無抗癌治療史或者治療距今2月以上;③患者均可進行DWI及PET-CT檢查,無禁忌證(如懷孕;體內安裝金屬支架、心臟起搏器或鋼板;幽閉恐懼癥;腎功能衰竭;造影劑過敏等)。良性病例25例,惡性病例40例,骨轉移瘤占25例。
1.2 儀器及檢查方法
1.2.1 DWI成像 在FHILIPS Achieva 3.0 T TX儀器下對病變部位行不同彌散敏感系數b值下的DWI掃描,機器自動生成相對應的表觀彌散系數(ADC)圖,在工作站上,在ADC圖上選擇感興趣區,并計算ADC值,對病灶進行量化分析,通過對比記錄每組圖像的DWI信號強度以及對應ADC值。
1.2.2 PET/CT 選擇Siemens Biograph 16 HR PET/CT掃描儀。患者禁食至少6 h后,于靜脈注射18F-FDG(美國GE公司生產),放化純度在95%以上。患者排尿后進行PET/CT檢查,首先進行CT透射掃描,再行PET發射掃描,最大掃描范圍是顱頂到大腿1/2,最后將CT數據衰減校正,最終形成各個方向的CT、PET和PET/CT融合圖像。
1.3 圖像分析 DWI成像由經驗豐富的2名影像醫生分析,PET/CT融合圖像由經驗豐富的2名核醫學醫生判讀。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良惡性骨腫瘤每個b值所測ADC值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查。分別統計DWI成像(b=800 s/mm2)與PET/CT融合顯像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以及陰性預測值,采用Kappa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WB-DWI圖像信號特點 經病理證實的病例均未呈現低信號,且僅2例良性病灶表現為等信號,其余良性病灶及所有的惡性病灶皆為高信號,見表1。

表1 骨腫瘤WB-DWI信號表現
2.2 WB-DWI成像和PET/CT融合顯像對可疑骨轉移瘤病灶的診斷效能比較 兩種檢查診斷骨轉移瘤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以及陰性預測值見表2。其中僅特異性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25例轉移性骨腫瘤可疑病灶效能比較
大多數正常骨質于DWI中表現為明顯低信號,但腫瘤組織的細胞體積變大、核漿比例增加,從而提高細胞密度,減小細胞外間隙,不利于內部水分子擴散,DWI上表現為高信號,周圍正常組織低信號的比較下呈現的更加明顯,檢出可靠性高。DWI檢查中不產生輻射劑量,無需對比劑,可以重復檢查,檢查者整個過程保持自由呼吸即可,一次掃描的成像時間約為40 min,一次定位和錄入參數可以通過檢查床的自動移動對全身進行自動掃描[4]。骨轉移瘤患者的骨外器官、原發灶以及淋巴結轉移均可通過WB-DWI檢出,是一種全新的檢查手段,它不產生輻射劑量,重復性好,檢查時間明顯短于PET-CT,臨床應用前景良好。
PET-CT兼具PET和CT的特點,即可顯示骨組織結構、密度的改變情況,也可以顯示骨組織能量代謝變化[5],檢查骨腫瘤時多采用的追蹤劑為18 F-脫氧葡萄糖(18 F-FDG),顧名思義,在葡萄糖上標記可顯像的正電子核素18 F。18 FFDG注入人體后,它通過葡萄糖轉運蛋白到達細胞內,進而轉換成6-磷酸-FDG,后者的結構不同于葡萄糖,無法進一步代謝,因而無法進入細胞外,大量儲存于細胞內。腫瘤細胞的能源主要以葡萄糖為主,因此它對收集的18 F-FDG明顯較正常細胞增高,可通過PET-CT對病變進行定性診斷[6]。此外,人體為保持代謝平衡,細胞內儲積的6-磷酸-FDG和不注入18 F-FDG的細胞所消耗的葡萄糖相一致,因此通過PET可以定量反映機體葡萄糖代謝情況,因而取得反映局部葡萄糖代謝的定量圖像,腫瘤細胞由于儲積的18 F-FDG量高而在圖像中凸顯出來,可定量診斷[7]。相對于良性病灶,惡性腫瘤細胞攝取的葡萄糖量更高,因此圖像中定量分析更加直觀。盡管如此,PET-CT成像中容易受到血流灌注、代謝狀態的影響。比如炎癥、外傷造成的骨折等均會影響局部血流和代謝狀態,從而增加局部細胞18 F-FDG攝取量,從而發生假陽性,不易鑒別。
本研究對疑似惡性腫瘤的患者,尤其轉移性骨腫瘤分別進行PET-CT和WB-DWI檢查后發現,WB-DWI檢出的病灶數量更多,敏感性明顯好于PET-CT。但不可否認,兩者檢出病灶的效能一致。DWI和PET-CT對于不同區域的骨腫瘤檢出可靠性有所區別,敏感性無明顯差異,但DWI部位特異性稍高于PET-CT。蔡自強等[8]認為DWI容易出現假陰性結果的部位以顱骨、胸鎖骨以及肩胛骨為主。顱骨DWI檢查中容易受到腦組織的信號影響,胸鎖骨、肩胛骨靠近頸部,容易受到頸部磁場不均勻的影響。部分骨腫瘤,尤其是骨轉移瘤開始于骨髓,若病變處于尚局限于骨髓內的早期或是比如多發性骨髓瘤,影像學檢查不易發現,易漏診。DWI的優勢在于可反映微觀結構變化,因此骨腫瘤病變局限于骨髓時,即可通過DWI檢出,骨骼結構發生變化之前很難通過PET-CT檢出。
綜上所述,各種因素的作用下,PET-CT和DWI可表現為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但普遍認為,兩者檢出骨腫瘤的效能一致,可以更好的相互彌補,提高診斷準確性,更好為臨床提供依據。
[1] 萬齊,李新春,周嘉璇.MRI擴散加權成像在骨肌系統疾病的應用進展[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13,7(5):711-714.
[2] 孫夢恬,程敬亮,張勇,等.背景抑制全身擴散加權成像對不同類型骨轉移瘤診斷價值的探討[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32(3):236-241.
[3] 王年飛.背景抑制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DWIBS)與PETCT臨床價值對比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1:1-22.
[4] 任進軍,韓書明,趙寶宏,等.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診斷多發性骨髓瘤臨床價值[J].臨床薈萃,2012,27(17):1535-1537.
[5] 范賢東,廖梓宏,王安波.放射性核素骨掃描和PET-CT診斷轉移性骨腫瘤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學,2016,22(13):52-53.
[6] 沈茜剛,周良平,彭衛軍,等.背景抑制擴散加權成像與核素骨掃描在惡性腫瘤骨轉移病變診斷中的對照研究[J].中國癌癥雜志,2014,24(3):187-196.
[7] 康厚藝,張偉國,金榕兵,等.腫瘤MR全身彌散加權成像與PET成像初步對比[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4):748-751.
[8] 蔡自強,閆培華,郝培來,等.MR全身擴散加權成像與SPECT骨顯像對惡性腫瘤骨轉移灶檢出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0(12):932-9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5.054
吉林市科研項目(201437091)
陳然,E-mail:4658966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