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佳男
(阜新礦業集團總醫院重癥醫學科,遼寧 阜新 123000)
血液凈化用于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治療的療效初步研究
邱佳男
(阜新礦業集團總醫院重癥醫學科,遼寧 阜新 123000)
目的 研究和分析血液凈化用于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治療的療效。方法 選取本院ICU收治的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電腦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為以及臨床療效。結果 經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觀察組治療后34例存活,存活率為85.0%(34/40),而對照組治療后33例存活,存活率為82.5%(33/40),兩組存活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針對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采用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之間療效差異不顯著,但前者具有較為穩定的血流動力學,且能平穩降低血鉀、血尿素氮以及血清肌酐,因此其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
血液凈化;ICU;急性腎功能衰竭;療效研究
目前,在對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進行救治的過程中,比較有效的兩種救治方法就是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和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1]。針對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由于其一般發病后情況緊急,而采用間歇性血液透析的方式進行治療后,其效果較差,并且還導致患者發生較多的并發癥[2-3]。因此本文對血液凈化用于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治療的療效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現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ICU收治的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電腦隨機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23~85歲,平均年齡(62.12±1.18)歲。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2~84歲,平均年齡為(63.13±2.37)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 該組患者血管通路為頸內靜脈留置導管,200~250 mL/min的血流量。血小板減少或者有出血傾向的患者,采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以及定期進行無肝素透析,或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進行抗凝;而針對無出血傾向患者,采用全身性的普通肝素進行抗凝。在透析室,采用血液透析機FRESENIUS 4008B進行透析,采用膜面積為1.3 m2的透析器F6,以碳酸氫鹽對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4 h/次,隔天治療1次。
1.2.2 觀察組實施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 該組患者血管通路為股靜脈穿刺留置雙腔導管,100~250 mL/min的血流量。抗凝采用間隙式低分子量肝素給予法。間隙時間和肝素用量根據體外循環情況、凝血指標等進行適當調整。血小板減少或者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將肝素用量減少,而置換液采用前稀釋法加以補充。在ICU中,采用YY 0645-2008血液凈化儀對患者進行透析,該儀器的最大置換速率為10 000 mL,且配備有高精確平衡系統、液體排氣裝置以及高效加熱系統。該儀器能夠自動完成所有治療,并提供自動操作以及顯示檢測參數,因此具有強大的數據支持以及良好的人機界面。而治療過程中,采用M100配套濾器,即AN69膜M60或者AV600S血濾器、管路以及碳酸氫鹽置換液(使用過程中根據PORT配方對置換液進行配置),并結合患者的實際凝血情況,對置換液進行前、后稀釋補充。通常血流速度為130~180 mL/min,當靜脈血液連續性濾過時,每小時置換液的流速為2 000~3 500 mL/min。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以及臨床療效。即對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標進行比較。并發癥如血腫、血氣胸、穿刺部位出血、血小板降低、濾器凝血、全身出血、低血壓、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心律失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液生活指標對比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對比,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對比(x±s,n=40)
2.2 兩組并發癥以及存活率對比 經治療,觀察組發生血腫0例、血氣胸0例、穿刺部位出血3例、血小板降低0例、濾器凝血1例、全身出血0例、低血壓2例、電解質紊亂2例、酸堿平衡失調0例、心律失常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10/40)。而對照組發生血腫0例、血氣胸0例、穿刺部位出血2例、血小板降低1例、濾器凝血0例、全身出血0例、低血壓3例、電解質紊亂2例、酸堿平衡失調0例、心律失常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5%(11/4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觀察組治療后34例存活,存活率為85.0%(34/40),而對照組治療后33例存活,存活率為82.5%(33/40),兩組存活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在臨床上,由各種因素造成的腎功能急性損傷,則稱之為腎功能衰竭,而該病癥一旦發生,患者的腎單位調節功能就會在短時間內快速降低,從而無法正常的維持代謝產物的排泄以及體液電解質的平衡,進而造成嚴重的高血鉀綜合征以及急性尿毒癥等,這就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威脅,因急性腎功能衰竭屬于臨床危重急癥。目前在對慢性腎功能衰竭以及腎功能衰竭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主要采用血液凈化技術進行治療。由于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在腦水腫、嚴重全身性水腫、高分解代謝狀態以及急性腎功能衰竭合并血管功能不全等疾病中,血液凈化技術獲得了極大的應用和推廣,且在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急性重癥胰腺炎以及系統性炎癥反應綜合征等方面,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4]。與普通病房相比,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具有相對復雜的病情和病因,且常常合并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以及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情況,而采用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之后,其死亡率顯著降低,但是其治療的臨床效果與血液透析之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存活幾率非常接近[5-6]。
本文的研究中,觀察組發生血腫0例、血氣胸0例、穿刺部位出血3例、血小板降低0例、濾器凝血1例、全身出血0例、低血壓2例、電解質紊亂2例、酸堿平衡失調0例、心律失常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10/40)。而對照組發生血腫0例、血氣胸0例、穿刺部位出血2例、血小板降低1例、濾器凝血0例、全身出血0例、低血壓3例、電解質紊亂2例、酸堿平衡失調0例、心律失常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5%(11/4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觀察組治療后34例存活,存活率為85.0%(34/40),而對照組治療后33例存活,存活率為82.5%(33/40),兩組存活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因此可以看出,血液凈化應用于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治療后,能夠獲得與血液透析相近的存活率,且治療效果差異也非常小。
綜上所述,針對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采用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與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之間療效差異不顯著,但前者具有較為穩定的血流動力學,且能平穩降低血鉀、血尿素氮以及血清肌酐,因此其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
[1] 蒲昆鵬,來凱峰.血液凈化用于ICU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5):137.
[2] 楊雪.探討ICU復雜性急性腎功能衰竭血液凈化治療模式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14):50.
[3] 黃彬,謝逢春,易文楓,等.血液凈化在ICU急性腎衰竭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21):133-134.
[4] 符霞.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優化模式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4.
[5] 張繼承.血液凈化技術治療膿毒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D].山東大學,2014.
[6] 彭健.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相關性低血壓的中醫證候要素分析及中醫藥預防療效評價[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