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友
在阿根廷舉行的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上,美國、歐盟及日本聯合起來,對中國所謂的產能過剩等問題進行不點名的批評。加上日前美國正式通知世貿組織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不予承認,這表明美國試圖把WTO變成對華貿易限制的新工具。有人據此認為WTO對華不公,中國索性就應退出WTO。
這種觀點非常幼稚。WTO作為一種國際多邊貿易體系,在歷史上為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進行了多輪談判,制定了一系列貿易規則。中國自“入世”以來,對外貿易取得突飛猛進的成就,其他國家也因中國“入世”增加了本國對外貿易。
美國幫助創建了WTO。但發展至今,WTO已非哪個國家的“一言堂”,更非哪個國家的國內法,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演化為國際公共產品。美國雖然想借助WTO對華施壓,但WTO并不會就此自然成為美國的工具。
特朗普政府在各種場合對WTO本身以及其他成員大發牢騷,這是它的權利,也是它的策略。但是,無論特朗普政府再怎么和中國進行貿易摩擦,也改變不了中美都是WTO平等成員的現實。中國開除不了美國,美國也剝奪不了中國的成員身份,因此只能依據某些規則對中國用蠻力,或者講蠻理。
如果中國自己選擇退出WTO,屬于典型地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也正中美國的下懷。美國巴不得中國主動離開WTO。奧巴馬時期提議的TPP,就是在改變不了中國是WTO成員這一現實、又想繞開中國的情況下另搞一套的無奈之舉。
中國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改革者,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國際貿易秩序。中國未來深入推進全球貿易治理,提升貿易規則話語權,也還需要繼續依托WTO這一機制。
不過,面對美國試圖把WTO工具化的企圖,中國也要認真應對。在WTO層面,最重要的有兩點。
一是要在規則基礎上堅決和美國博弈。規則并不完全中性,但是規則面前各國平等。美國并不獨占貿易規則的解釋權,其在WTO的裁決中常有敗訴。中國對于規則的理解和運用也已日漸成熟。因此,中國要在吃透規則的前提下,堅決和美國斗爭。眼下最關鍵的,就是要力爭贏得中國入世第15條的爭端仲裁勝利。另外,中國還可根據相關規則,對美國現有的單邊和不公平貿易救濟行為提出訴訟。
二是要打好和美國的輿論戰。在當前的國際貿易環境中,誰是最大的貿易保護主義者?誰是公開的貿易單邊主義國家?誰給全球貿易體系帶來最大的不確定性?答案應該是美國。其他國家對于美國在貿易領域的擔心要大于對中國的擔心。最為重要的是,WTO是基于契約的體系。中國“入世”承諾是和其他世貿成員之間的契約。就遵守契約而言,中國問心無愧。反倒是美國等經濟體在和中國立約之后,一旦認為自身利益受損,就急于尋找各種理由來打破。中國要在輿論上把這些說清楚。
事實上,中美雙方都很清楚,WTO是國際經濟穩定的重要機制支撐。兩國在WTO的框架內盡可能爭取自己的利益,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斗歸斗,誰都也退不了WTO的群,更不可能砸了WTO的鍋。這也是兩國的共同利益所在。▲
(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