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名實
在移動支付等技術的推動下,“非現金社會”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窗口期。2017年2月28日,支付寶對外宣稱,希望用五年時間,推動中國率先進入非現金社會。但在全社會非現金化潮流摧枯拉朽的勢頭下,我們也應當積極關注它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形式的影響,特別是那些負面的風險和隱患,例如與現行法律規則的沖突、對消費者隱私安全的侵害等。在此基礎上,我們的監管也應當與時俱進,通過科學的立法和執法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從而為非現金社會的發展保駕護航。
移動支付等非現金化的舉措很好地解決了傳統紙幣、硬幣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問題,包括攜帶不便、較難維護、易出現清點錯誤等,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也有力地打擊了貪腐、洗錢的犯罪行為。但作為硬幣的另一面,非現金社會同樣面臨著諸多隱患和挑戰。
拒收紙幣或硬幣的行為
可能構成違法
近日,有媒體稱央行總行對各分支行下發通知,認為最近一些地區推進的無現金支付方式或與螞蟻金服等合作創建“無現金城市”等活動,其中一些宣傳主題和做法干擾了人民幣流通,對社會公眾產生較大誤解。央行要求各地糾正、引導不合適的提法和做法。
那么,商家拒收人民幣紙幣或者硬幣的行為是否構成違法呢?《人民銀行法》第1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此外,《人民幣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人民幣,是指中國人民銀行依法發行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第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基于上述規定,主流意見認為僅接受移動支付或銀行卡支付而拒收人民幣的行為確實構成違法。
不過,針對這個問題也有相反的觀點。其理由在于,人民幣的范疇應不僅限于紙幣和硬幣,使用電子方式進行支付也是“以人民幣支付”。依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主要包括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以及央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同時,該辦法規定:“支付機構之間的貨幣資金轉移應當委托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不得通過支付機構相互存放貨幣資金或委托其他支付機構等形式辦理。”因而,紙幣、硬幣形式的人民幣和無物理實體的人民幣都屬于法定貨幣,要求以電子支付形式支付并不構成違法。正是基于這樣的理由,從淘寶、天貓、京東到亞馬遜,主流電商網站目前都只接受在線支付。
那么,市場主體是否能要求客戶只使用在線支付,拒收紙幣或硬幣是否構成違法?這一問題目前尚難有定論。但這一爭議卻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非現金社會推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即當成文法和社會制度尚未跟上技術發展和交易習慣的步伐時,社會經濟必然滋生出斷裂和摩擦,這也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額外的成本。
商家只接受特定第三方支付服務,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
在實際交易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某些商家限定用戶只能通過某些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渠道進行交易。商家這么做,往往是因為得到了該支付機構的某種形式的補貼,這可能涉及不正當競爭的問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1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第12條則規定:“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支付機構向商家發放經濟補貼,以限制競爭對手、提升自身市場占有率的做法,可以參照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低價傾銷行為的規定來處理。在歐美等成熟市場,同業競爭者如果認為競爭對手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有權向法院申請頒發禁令,禁止其“經濟補貼”的行為,以有效維護市場秩序。對于小型的支付機構而言,一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應當能及時有效地糾正支付寶、財付通等這類大型支付機構通過經濟補貼提升市場占有率的行為。
便利與隱私安全的
平衡遭遇全新挑戰
經濟學人智庫曾在2015年開展過一項調查,關于全球移動用戶不頻繁使用移動支付的主要原因。根據反饋結果的統計,分別有32%和31%的用戶對于隱私泄露和數據安全的問題表示擔憂。這個調查雖然主要不是面向國內用戶開展的,但其反映的非現金社會進程中移動支付帶來的用戶隱私安全的問題卻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第三方支付意味著,用戶所有的消費行為、交易行為都會被記錄在第三方機構的系統內。通過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沉淀大量用戶的消費軌跡與生活習慣的數據,用戶畫像日益逼真。大數據時代,一切行為都可以數據化,并通過數據分析技術對其進行提煉。在商業中,更多的消費者行為信息可以支撐精準營銷,提升用戶體驗,甚至促成柔性生產;在金融中,消費行為數據可以使得金融體系覆蓋范圍變大,很多原本無法進入信用卡體系的人,也可以得到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從而實現金融的普惠化。當非現金化推進到“民生”層面后,支付機構可能囊括用戶更多更敏感的信息,例如社保記錄、就診記錄等,這類信息相比消費信息,更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危險,而用戶面對數據的力量更顯無力。
2014年9月10日,蘋果確認了新的Apple Pay移動支付方案,通過Apple Pay,用戶將不再需要攜帶信用卡或填寫信用卡信息,iCloud配合NFC技術為用戶帶來最便捷的支付解決方案。然后,蘋果用戶此后發生多起因iCloud失竊導致個人隱私照片被非法公開的案例,iCloud的安全性因此蒙上了陰影。事實上,蘋果在安全保護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和努力,iCloud捆綁的信用卡信息是被深度加密的,每次交易所使用的是動態的、一次性的支付代號,但客戶數據和信息泄露依然是公眾擔憂的問題。
央行貨幣政策受干擾
我們平常所說經濟學層面的“貨幣”,一般包含三個概念,分別是M0、M1和M2,M0代表流通中的現金,是狹義的貨幣概念;M1為M0加上單位的活期存款;M2則代表廣義的貨幣,包含M1和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各類存款。
在非現金社會中,M0的占比會越來越低,這一指標的指示作用也就越來越低。如果非現金社會主流的支付方式是銀行卡支付,那么M1會大幅上升;如果第三方支付賬戶中的貨幣基金,比如余額寶等成為主流的支付工具,那么M2中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會快速上升;而如果信用卡和螞蟻花唄等消費金融產品成為主流支付工具,那么就不在央行的貨幣統計口徑之中。無論是哪一種情形,對于央行同比全社會貨幣總量和結構,以及制定后續的貨幣政策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央行可能會低估社會的購買力水平,從而真實貨幣供應可能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
此外,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改變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和全社會對于貨幣的需求,因而在基礎貨幣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的貨幣總量會相應增加,這也會干擾到央行對貨幣政策的判斷和運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