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晨雨
7月27日,《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辦法》經廣東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成為全國首部實施律師法的地方性法規。
盡管2013年1月實施的《律師法》亮點頗多,但客觀而言,過于抽象的法律條文,并不利于司法實踐中律師權利的充分保障。
以律師會見權為例。《律師法》規定:“律師擔任辯護人的,有權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會見在押或者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現實中,羈押場所采取各種理由拖延、刁難、阻撓的,并不少見。在會見次數和時間上加以限制,更讓辯護律師深感掣肘、步履艱難。
再比如,《律師法》還規定,“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問題是,雖然沒有采取監聽的手段,但通過派員在場的“曲線方式”,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律師會見權“稀釋”。
這些問題,固然可以歸咎于立法者,為何不在立法之初“細化”,但這種局限性,往往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從立法技術上說,法律需要一定的抽象性,以保持規范的普遍性。從立法規律來看,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決定了立法的步伐處于滯后狀態。
是以,當法律出爐后,在不違背原有立法精神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低一層級的立法,將原本抽象的法律條文“具體化”。如此,在減少了立法震蕩的同時,也讓法律更加持久穩定,更加契合科學立法的要求。
回看廣東省出臺的《實施辦法》,將“律師的權利和義務”作為其核心內容,對律師執業過程中的調查取證權、會見權、通信權等,作了全面具體的規定,既是《律師法》的“地方版”,也是“細化版”和“升級版”。
比如,根據《實施辦法》,辯護律師憑相關執業證明材料,可以會見在押或者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次數和時間不受限制。會見時,辦案機關不得派員在場,不得通過任何方式監聽。這些不起眼的地方立法“小補丁”,讓律師會見權變得看得見、摸得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