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發
時下家長們最為頭疼的莫過于孩子的自制力差,孩子看電視、上網成癮,管也管不住。其實如何讓孩子養成自制的習慣,讓孩子上網有度也并非是太難的事。孩子小的時候,在一些缺乏自制力的事情上我們要講清道理,必要時可強制執行,發現孩子的錯誤要及時糾正,不要等他養成習慣之后再去糾正。孩子愛看電視多半是受家長影響,甚至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糾纏自己就讓孩子去看電視,久之,孩子離開電視就無所適從了。家長要在看電視上以身作則,少看電視多讀書,用行動產生說服力,這樣的糾正效果會更好。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但要正面引導孩子玩那些益智的、健康的游戲,這樣來避免孩子去玩那些充滿暴力與色情的游戲。同時要多培養孩子的多種興趣愛好,這樣孩子就不會把注意力只放在玩游戲上了。
注意榜樣的示范作用
幼兒模仿性強,正處于向別人學習的階段,家長、老師良好的言行對幼兒的行為習慣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過程中,老師、家長的示范作用是對幼兒最好的教育。在生活中,家長一定要時時嚴格要求自己,“欲教子先正其身”,摒棄錯誤的言行舉止。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始終如一地嚴于律己,就會給孩子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就會贏得孩子的信賴與尊敬。我們的得體的言行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會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所以,我們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孩子撐起健康成長的生命之帆,為孩子點亮人生道路的明燈。只有我們端正自己的言語行為,孩子身上才會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
積極鼓勵,持之以恒
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復,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只要家長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松、自然、舒服、愉快,會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他會感到緊張、壓抑、難受而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習慣。如有個孩子兩歲半就喜歡自己拿勺吃飯,雖然吃得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湯、飯粒,但媽媽卻不急不躁,她堅持每頓飯都讓孩子自己吃,并一邊鼓勵、一邊教孩子進步的方法,還常常夸孩子“真棒”“真好”“有進步”,使孩子非常開心。不久,這個孩子不僅學會了自己吃飯,還學會了自己穿脫衣服,在幼兒園里成了小朋友們學習的榜樣。父母的鼓勵與肯定既是對幼兒現有行為予以表揚,激發他追求自主、自強、自勵,同時也是對幼兒今后行為的鞭策,提高他再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培養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差的幼兒,只要我們發揮他的長處,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機會,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就能讓他內在的潛力發揮出來,我們更應該尊重幼兒,特別是發現幼兒犯了錯誤,不能用打罵或說一些較難聽的言語來刺激他們,而應在指出他的錯誤之前,首先要表揚他好的方面,然后告訴寶寶下次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這樣孩子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
教育幼兒關心別人,共享快樂
防止幼兒在家庭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杜絕幼兒不良性格和行為滋長,家長應從日常生活中的事著手,讓幼兒的良好習慣得到陶冶,如吃東西時知道謙讓,不能自私獨霸,同時還應該有意識地讓幼兒與同伴交往,特別是教育其與他人友好相處,照顧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給同伴玩,對小同伴應該謙讓、關心、友愛,讓幼兒心靈播下關心別人,與人共享快樂的種子。有人說幼兒園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純潔天真,可塑性強,容易接受外界影響,只要老師、家長加以合理地引導和訓練,孩子很容易形成良好的習慣,老師、家長應抓住時機,循循善誘,使孩子們真正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幼兒園、家庭、社會,都要努力為幼兒創造一個有利于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使幼兒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為一生發展打好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新野縣五星鎮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