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西
摘要:我們的學生用英語表達思想時,由于受母語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影響,自覺或無意地產(chǎn)生一些口頭和筆頭上的不地道或錯誤的英語用法。母語與英語有著相通之處,可以促進對英語的理解能力,增加英語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母語又會干擾學習者的語音、語法掌握和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學習者應該利用其積極作用,同時避免其不利因素。
關鍵詞:母語;英語學習;影響
語言作為交際工具有其“通行”的特點,而民族語言又體現(xiàn)著民族特點。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適應新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和日常生活的交際。不論從教學過程,還是交際功能講,都和漢語言、漢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水平,而且要有較高的漢語言修養(yǎng)和漢文化修養(yǎng)。學生從理論上把英語當做第二語言來學習,要求探討英語領域里更深層次的內(nèi)容和規(guī)律,如語法的復雜變化關系、使用英語國的文化歷史、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
英語,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漢語的干擾,學生不自覺地用漢語知識套用在英語上。如何使學生擺脫母語干擾,又充分利用母語的知識遷移?這就需要英語老師有較高的漢文化修養(yǎng)。我們在英語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用母語語法套用英語語法的例子。例如英語中的“代替”一詞,學生容易混淆。漢語里“代替”是動詞,在英語里“代替”的詞性不固定。它既可以是動詞:take the place of;也可以是介詞: instead of( in place of):或副詞: instead.在“誰來代替史密斯先生去那里呢?”用 Who take the place of Mr Smith?或者用 Who will go there instead of Mr. Smith?都可以。而“史密斯先生病了,誰代替他去那兒呢?”用Mr. Smith is ill. Who will go there instead?
遇到這些問題,英語老師就要指出英、漢語詞法的區(qū)別,英語詞性要活一些,漢語詞性相對穩(wěn)定。不要用漢語習慣套用英語。以消除學生疑慮。英語老師如果缺乏漢語言知識,遇到這類問題時,只能說“英語”而搪塞學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不僅應用英語的能力有了提高,漢語水平也有了相當?shù)幕A。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把兩者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漢語和英語相比各有哪些特點;同樣的內(nèi)容漢語怎樣闡述,英語怎樣表達;交際時各自怎樣表達才算得體,它們之間有無共同規(guī)律可尋,可否變通。對這些問題學生總是想找到明確的答案。這個答案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要講清,要點破。這樣學生學的是活的語言而不是教條。
There stands a big tree on the hill。
學生腦子里會很快出現(xiàn)另一個動詞:( There is)。那么,緊接著就會問:為什么用 There stands不用 There is.老師可以舉出一個同樣的用漢語表達的例子:“山上矗立著一棵大樹”。“矗立”和“站”表達的目的是相同的,其特點是形象生動。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發(fā)了學生學英語的興趣。
過去英語教學往往把一篇課文裁成幾片,幾段講授,各自獨立,如同把一件完美的衣服撕成碎片,課堂成了教堂。講語法也只是涉及皮毛,生硬地把“格式”塞給學生,讓學生照貓畫虎,依葫蘆畫瓢,學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對喜歡提問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八股”再世。學生學到的也只能是機械的、公式化的語言。整體化教學彌補了這一缺點。但英語教師如沒有較高的漢語言修養(yǎng),也只能是分分段,概括一下段意而已。比較典型的問題是學生用漢語的框子裝英語的詞匯,搞得不倫不類。
例如:“我們通過實踐來學習英語”這句話,學生用英語表達時寫成“ We through practice to study English”可見,學生在書寫、翻譯方面受漢語干擾較為嚴重。排除這些干擾是老師的教學目的所在。它要求英語老師能居高臨下,游刃有余地把握英、漢語的異同,突出英語的自身特點。對漢語言知之甚少而不能很好地排除漢語的干擾把英語獨立出來;或者不能居高臨下地看語言的相通性而把英語搞成一種套子,這是造成英語教學模式化、簡單化的原因之一。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語言集中地體現(xiàn)著民族文化的特點,文化素質(zhì)的高低又制約著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zhì)。語言教學永遠不能離開這根準繩。學習外語,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西方為中心的教學法忽視了我們學生生長的土壤,對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重視得還不夠。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學習英語是生硬地被迫地接受。激發(fā)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最好的老師是對本民族文化的廣泛涉獵。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內(nèi)容在英語教學中都會涉及,如:行為禮節(jié)、道德規(guī)范、文學、史學、軍事、天文地理等。學生除了從其它的課堂學到這些知識外,還希望英語老師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更豐富的課堂。因此,英語教師對民族文化要有廣泛的涉獵。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這里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同是得到別人贊美后要說的一句話,美國人會說:“聽了您的贊美我非常高興,謝謝!”;而中國人則說:“其實我也很一般”。如果是美國人贊美我們,我們這樣回答,他們會感到驚訝,會認為對方不友好,顯出一副不理解的神情。因此,了解外民族的性格特點,首先要熟悉本民族的性格特點。一個學生如果沒有較高的本民族文化素質(zhì),那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學好外語;同樣道理,英語老師如果沒有較高的本民族文化修養(yǎng),他也只能是一個傳聲筒。
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我們都是為延續(xù)、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而努力著。語言教學要求學用結(jié)合,要面對世界,面對未來。國際交流的擴大,科技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繁榮,使得外語教學滲透文化內(nèi)容日益重要。單純的英語語言水平是不能適應這一要求的。要求英語老師能縱覽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較的高度上,把握英語教學,如能到達這一高度,相信英語教學會達到更高更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劉婷 母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J] 文教資料,2006
[2] 郭銘華論母語在外語課上的作用 [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