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倩儀
動蕩時代的大留學潮
文/張倩儀

1918年赴美留學的清華學生在上海登船
三千年未有的變局,激起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這股大力量的開始,卻連涓涓細流都稱不上。最初去留學的人不但少,而且身份低微。第一個在美國著名大學畢業(yè)的留學生容閎是窮孩子,無力讀書,所以到教會學校受教育,與同校兩三個孩子一起,自愿跟回國的教師去美國。雖然容閎留學時(1847—1854),鴉片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過,但是當時有點經(jīng)濟能力的家長,如果不是教徒,根本不會讓孩子接受教會教育,更遑論到外邦留學了。二十多年后(1872年),由容閎安排的幼童留學美國計劃,得到重臣曾國藩支持,起初還是招不夠人數(shù)。同一時間,在中國政府開設(shè)的同文館教外文,也不易招到好出身的學生。
自從留美幼童被急召回國,留學沉寂了二十多年,中間只有基督教或商人家庭的子弟零星的游學。1896年開始,留學卻突然爆發(fā)成潮,而且越來越大,十年之后,光在日本已經(jīng)有8000個中國留學生,不少還是自費的。留日潮之后,是留美潮、留法潮、留蘇潮。20世紀上半期變成留學大熱的時代。從1896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有數(shù)以十萬計的學生去留學。
標志大潮興起的1896年,是中國敗于日本、簽訂割地賠款條約的第二年。此前半個世紀,中國已經(jīng)三次敗于英、法;這是第四次戰(zhàn)敗,而且敗于新興的日本,中國知識分子為之震動。這一震動,搖落了洋務(wù)運動已為中國找到富強出路的幻想。
1896年清政府派13名留學生到日本,作為中國中堅力量的知識分子也開始把眼光和希望移到外國,留學于是變成全國的行為。兩年之后,派學生到日本成為國家政策,地方大員也派人去日本學陸軍。鼓吹留日的大臣張之洞就更不用說了。他主政湖北,設(shè)立兩湖書院,用心培養(yǎng)學生,1900年曾經(jīng)讓他們?nèi)w官費留日。當時書院的學生都是有初級功名又經(jīng)進修的人,離湖北去日本時,由候補道率領(lǐng),著名幕客辜鴻銘隨行;到上海,有上海政府官員設(shè)宴招待。
不過,中央或地方派遣的留學生人數(shù)有限,大抵只是開啟風氣。讓留學成為大潮的,是民間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1900年義和團事件之后,開始有年輕人認為國家要改變方針,個人亦應(yīng)另有打算,他們有些選擇自費留日,因為“日本維新以后,政治工業(yè),效法西洋,進步很快,尤以海陸軍更優(yōu),且學費亦省,學堂為優(yōu)待留學生,可不經(jīng)考試入學”。
人同此心,于是以公費、私費留學日本頓成風氣。20世紀伊始,去海外留學發(fā)展出規(guī)模,產(chǎn)生量變的意義。
與留學大潮相伴的,是兩種似矛盾又相承的心理。
一方面,它是各種各樣的報國之心。由于中國積弱太甚,稍有一點熱誠的年輕人,都想通過留學,學到一種救中國的方法。
另一方面,留學潮泛起的半個世紀,中國曾經(jīng)多番改革、革命,世局卻越往亂處發(fā)展。謀生的困難、時局的混亂、對國情的苦悶、對新興國家的向往,都加強了年輕人到外洋尋找出路的熱望。未留學的人,眼看留學生回國那么風光,都拼命要爭一個出國機會,于是留學熱里又夾雜了傳統(tǒng)功名的動力,只是場景變了,十年窗下,只為去鍍金喝洋墨水。
留學潮延續(xù)幾十年。留學生源源不絕,先是南方沿海省市如上海、江浙、廣東的青年,稍后是內(nèi)陸省份如安徽、四川、湖南等家境較好的官紳家庭青年。到20世紀10年代,留學風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加上社會名流鼓吹,因此青年不論家境,不論地域,都向往留學之夢。于是一批接一批青年人,一層推一層而深入村鎮(zhèn),深入內(nèi)陸,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因為政治原因,在中國大陸告一段落。隨著大批人移居臺灣,留學熱亦轉(zhuǎn)到臺灣。
19世紀50年代,第一個留學生容閎從耶魯?shù)玫綄W士學位,回鄉(xiāng)見到母親,說美國的學士相當于中國的秀才。他貧窮的母親天真地問,憑這學位能得多少錢。在中國科名還很值錢的時候,美國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容閎只自比為秀才。
五十年后,清朝求才若渴,對留學生也另眼相看。1905年中國廢除科舉,斷了傳統(tǒng)讀書人的出身之途,同時又請日本博士來教新科進士法律、政治、外國史地知識,以留日學生做助教及翻譯。同一年起,清廷舉行留學生考試。有些非出名牌大學的留學生應(yīng)考而合格,獲得進士或舉人出身。
不過半個世紀,中國本身的學位就貶值了這么多!留學生身價百倍。留學生考試,被戲稱為考洋進士。開始考洋進士的時候,已經(jīng)有翰林提出,中國人科舉思想深入腦髓,考留學生并賞給功名,以后出洋必定勢如潮涌。正本清源的方法,應(yīng)當是廣設(shè)學堂,務(wù)求美備。而急謀補救的方法,亦要從科舉著想,一方面更改各學堂獎勵章程,一方面釜底抽薪,從速調(diào)取中國學堂的畢業(yè)生到京考試,酌量錄用,給予出身。這樣,大家以為在中國學堂讀書,亦可以得舉人進士,就不必競相留學。但是這先見之明沒有完全實行。事實上,當時法國、德國長期不接受外國的學位。日本維新,也努力抬升本國學位的地位。
當留學成為最有前途的出路,國人對留學,就一改從前不肯去的態(tài)度了。早期回國的留學生也備受尊崇。
1907年在湖南的鄉(xiāng)間,一個中學生見到留日學生受人尊敬的情況:“當我在鄉(xiāng)村度假時,我看到有一個人穿一身白制服,戴一頂新式草帽,騎馬到我家來。他的外表令鄉(xiāng)人側(cè)目,羨慕不止。他是二伯母的堂兄弟,剛從日本留學回來?!敃r我就發(fā)誓,如果東洋念書就受到如此的尊敬,將來我一定要到西洋去念書。”
1912年,考上日本官費的廣東學生,感到“世態(tài)炎涼這真理真是千古不滅,自考上日本留學,一般朋友都明顯地改變了態(tài)度,而我的人生觀也從那一天起,由悲觀改變?yōu)闃酚^了”。
連一個福建小學生見到縣里第一個留美博士戴著眼鏡,穿著西服,也覺得很有派頭。校長叫博士給小學生講話,“在我們這些小學生眼里,博士就等于中了狀元,因而對他的講話很是佩服?!?/p>
如果初期還只是認為留學生是人才,加以敬重或者羨慕,到民國初年,這種羨慕已經(jīng)化成行動,進入學子的意識。在南方的省份,一個英語沒懂幾句的湖南學生填師范教育入學申請時,所有三項志愿都填英語,目的是學會一種外語去考留學考試。
至于學了英語,是否可以留學,到哪里去留學,學什么,“學成歸國”可以替國家做些什么,那時完全不曾想及。
20世紀30年代,濃烈的留學熱彌漫全國,大學生都把留學作為理想,簡直是非留學不可。那時候的社會風尚,把留學看得很重,好比“寶塔結(jié)頂”,不出國留學就是功虧一簣。
在20世紀30年代,連北大清華的畢業(yè)生中已經(jīng)找到好工作的人,潛意識里也崇拜留學。
一個北京大學文科畢業(yè)生,可以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是求之不得的,但是他甘于放棄,因為兄長“已說了送我去日本留學,那時下意識里還有崇洋思想,留學日本,也比留在國內(nèi)好”。
另一個青年已在全國著名出版社當了一年編輯,明知道會有不錯的前途,還是坐不住。他已成為留學迷,三考清華官費留學,兩次為備取。第三次他考到留英庚款,出國的時候已是三十許人。
一個家貧的清華大學生大學畢業(yè),難找工作,窮途痛哭,幸好找到山東唯一一所高級中學的教席,工資優(yōu)渥,同事關(guān)系融洽,每周去吃小館,真似神仙生活。然而不行,“別人出國留學鍍金的消息,不時傳入自己耳中。一聽到這種消息,就像我看別人一樣,我也渾身發(fā)抖。我遙望歐山美水,看那些出國者如神仙中人。”
好不容易有個清華的交換計劃,但是錢少,只夠勉強支付自己的食宿,而親老子幼,沒有人照顧。沒料到,全家對他的留學都很支持:“他們對我說:我們咬咬牙,過上兩年緊日子;只要餓不死,就能迎來勝利的曙光,為祖宗門楣增輝。這種思想根源,我是清清楚楚的。當時封建科舉的思想,仍然在社會上流行。”
這種科舉思想,也像往日一樣,不知不覺由長輩向小輩灌輸。20世紀50年代從中國臺灣去美國的留學生講到他童年在北京的印象:
“從小時在天井納涼,聽祖母講牛郎織女故事時,就聽說有留學這個名詞,那時的觀念,所謂留學生大概就是狀元的變名?!婺溉绻獑栆幌?,你以后干什么呢?我一定立時可以答出:留學?!?/p>
講到留學生的救國思潮,自然令人想起留日學生對推翻清朝的作用。中國政治長期沉疴不起,而日本距離中國近,自清末到民國,留日學生持續(xù)介入中國政局,以致經(jīng)常發(fā)生退學浪潮,這有地理上的原因。
至于留學西洋的,整體而言,沒有出現(xiàn)留日學生那么多革命志士,但在國勢不振的情況下,普遍都有一種報國之心。其中20世紀一二十年代是個特殊階段,留法和留俄學生因為特殊的原因,跟現(xiàn)實政治關(guān)系很深;留美學生則有一種先鋒思想,以舍我其誰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于留學舞臺上。
19世紀末的留美學生,在留學大潮里屬于早期的西洋學生,他們大多出身于基督徒或者商人家庭,并非士大夫階級,然而仍抱著救國的志向去留學或者回國。
十六七歲去留學、在美國八九年的商人兒子施肇基,后來做了外交大官。當教授問“來美求學,有何志愿”時,他以鴉片戰(zhàn)爭以來到1899年左右各國企圖瓜分中國的情況,回答說:“中國積弱,受人欺凌,愿以所學,為國家收回利權(quán),雪恥圖強?!彼岢龅姆椒ň谷皇谴驍∫粋€外國,以恢復國民的自信心!例如打敗葡萄牙以收回澳門。他這么回答的時候,中國還未出現(xiàn)清廷扶持義和團、向八國宣戰(zhàn)的局面。
留學生關(guān)心報國的機會和前景。民國成立,為他們開創(chuàng)了條件。后來做了外交大官的顧維鈞就說革命成功,使他為國效力的心情再度活躍。1912年初他被袁世凱政府聘為英文秘書,當時袁世凱的用心大家尚未看清,他很想一試。教授也鼓勵他,認為既然他讀書是為了準備出任公職,就不應(yīng)拒絕袁政府的邀請,因為這對顧維鈞本人和哥倫比亞大學都是個好機會。因此他趕口試,趕博士論文,以便效力于新政府??谠嚂r,主考者問了不少關(guān)于中國新政府的問題,例如美國憲法是否適用于中國。
在中國,中小學生也聽到救國的呼喚。在得風氣之先的省份,由有新思想的人物成立的學校里,學生都受到救國思想的推動。湖南明德學校由出身書香之家、留學日本的湖南拔貢生成立,充滿革命氣息。學生下課后仍要到禮堂聽代校長訓話,內(nèi)容都是要學生愛國,強調(diào)中國是文明大國,但被列強壓迫;年青一代要努力讀書,吸收新知識,使中國富強。學生認為“他的話又新又刺激”。于是蔣廷黻當年在長沙念書時,和同學常做白日夢,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是救中國,幻想很多使中國富強的方法。
很多日后留美的學生,就是因為這些教育風氣的影響而立志出國的。
天下興亡,不僅匹夫有責,有些女子也心有戚戚焉。出身清朝官宦大家庭的女生曾寶蓀,即使還是中學生,又信奉了基督教,仍然立志要為中國謀發(fā)展幸福。1912年她去英國讀中學,在碼頭才覺得走上了人生一條新路,到了倫敦,晚上睡覺時,思前想后,想到前途,想到如何應(yīng)付未知環(huán)境,總要不丟中國人的丑才好。(節(jié)選自《大留學潮》,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6年9月出版。本文圖片選自《清風華影》,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