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倪浩●顯揚
英國《金融時報》13日報道稱,已有超過200家公司宣布在中國制造電動汽車的計劃。中國的科技集團日益將汽車視為下一代智能設備。在科技公司紛紛“跨界”進軍新能源汽車的背景下,世界新能源汽車的產商都是哪些企業呢?
企業“跨界”涉足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金融時報》報道稱,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Xiaomi)暗示其計劃制造電動汽車。小米周二在向印度監管機構提交的一份申報文件中表示,它可能在印度銷售“各種交通、傳送和其他運輸設備,包括部件、備件,無論這些車輛是基于電動、其他任何動力還是機械動力”。中國的搜索引擎百度在2015年推出了百度CarLife,將智能手機與汽車顯示屏整合在一起,并將人工智能與語音識別連接起來。阿里巴巴也與中國汽車制造商上汽集團成立合資企業“斑馬”。專注于生產吸塵器的英國戴森公司此前也宣布,將生產電動汽車,“而且生產基地要么在英國,要么就在中國”。
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企業中既有傳統的汽車制造商,也有從其他行業涌入的新鮮力量。第一類是傳統汽車企業中派生出來的新能源汽車業務,南北豐田、北汽和上汽的新能源汽車業務等都屬于此類;另外一種類型的車企是從汽車零部件的生產逐漸發展成為整車生產企業,如比亞迪等;第三就是汽車之外的行業力量的涌入,主要以互聯網為主,包括IT和金融背景的產業力量。
在老牌汽車制造強國德國,傳統車企主導者汽車市場的變革。今年9月,大眾汽車集團公布了新能源汽車戰略“RoadmapE”。到2025年,集團旗下品牌將推出80多款新電動汽車,到時集團每四輛新車中就有一輛純電動車。大眾還宣布,2030年集團的12個品牌所有車款推出300款電動車型。
寶馬汽車集團近期也宣布計劃明年售出15萬輛新能源汽車。這一數字較2016年將增長2/3。按照寶馬的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車在所有銷售車型中預計占比為15%-25%。
新能源汽車也成為戴姆勒發展的重點。戴姆勒宣布增加投資100億歐元用于新能源汽車研發。在2022年之前,集團將推出10款電動車型。戴姆勒還采用全新“EQ”子品牌策略專注于純電動車發展并在2020年前推出2款純電動SUV以及2款純電動三廂轎車,其他如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動產品仍將在奔馳品牌旗下發展。
日本電動汽車起步較早,1997推出的豐田普銳斯是在混合動力車中銷售業績不錯,在日本的人氣曾不輸給特斯拉,并銷往世界多國。日產2010年推出的“Leaf”系列純電動車也很具代表性,2013年之后三菱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歐藍德引領風潮。現在日產的“leafNismo”、豐田的“Fine-comfort”、本田的新款奧德賽等領銜日本新能源汽車潮流。
不過日本銷售出去的新能源汽車中純電動汽車所占的比例不大,倒是混合動力汽車被日本消費者接受程度高。這和日本現在城市供電不足有很大關系,“311”大地震之后日本很多核電站都被關閉使得國內用電出現緊張局面,電費價格一度上漲。日本政府在加油站設立的電動車充電樁有時候也沒有電,所以純電動車并不和受日本消費者歡迎。
據美國納斯達克網站報道,在美國特斯拉是電動汽車的行業領導者,但其缺乏可靠的大規模生產模式進行批量生產。雖然特斯拉有可能在2020年后期推出電動卡車等新產品,但傳統車企通用汽車的電動汽車已經趕了上來,旗下電動車品牌Bolt在11月打敗特斯拉,成為全美最暢銷電動汽車。該公司已經宣布到2023年將推出20款新電動汽車。
鐘師分析說,傳統汽車企業的優勢就是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經驗積淀比較深厚,且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比較了解。而新涌入的產業力量,將互聯網思維帶入了汽車這個傳統的行業,更擅長于資本市場的貫通、企業的現代化管理以及市場品牌的營銷。▲
環球時報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