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祖禹曰:太宗以武撥亂,以仁勝殘,其材略優于漢高a,而規模不及也。恭儉不若孝文b,而功烈過之矣。跡其性本強悍,勇不顧親,而能畏義而好賢,屈己以從諫,刻厲矯揉,力于為善,此所以致貞觀之治也。夫賢君不世出,自周武、成、康歷八百余年而后有漢c,漢歷八百余年而后有太宗,其所成就如此,豈不難得哉!人主之所行,其善惡是非在后世,當其時不可得而辨也,故凡太宗之行事,其善與不善,臣皆舉其大略矣。《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足以得師,其不善者而戒之,足以為資矣。
(《唐鑒》)
注釋:
a 漢高:指西漢高祖劉邦,他通過楚漢戰爭,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新的王朝,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b 孝文:指西漢孝文帝劉恒,漢朝的第三代皇帝,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漢惠帝劉盈之弟。在漢文帝與后來的漢景帝時期,國家得到大治,史稱“文景之治”。
c 武:指西周的建立者周武王。 成:即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繼位,年僅12歲,由周公攝政。周公輔政七年,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周成王滿20歲時,周公還政于成王。 康:即周康王,周成王之子。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史家稱當時“刑錯四十余年不用”,故稱“成康之治”。
大意:
臣下我范祖禹評論說:太宗用武力撥正了隋朝的混亂,用仁義戰勝了殘暴,他的才能略優于漢高祖劉邦,而建國的規模與氣度卻不如漢高祖。在恭儉上他不如漢文帝,但功業則超過了他。考察他的性格本來非常強悍,為人勇敢而不顧親情,但能畏懼道義而喜好賢人,能委屈自己以聽從勸諫,能嚴格克制,努力為善,這就是成就貞觀之治的原因所在。賢明的國君不是每個時代都出現的,自從周武王、成王、康王之后過了八百余年出現了漢朝,漢朝之后經歷了八百余年出現了唐太宗,他所取得的成就如此之大,豈不是很難得嗎?君主做的事,其善惡是非都留在后世,在他當時是不能分辨清楚的,所以凡是太宗做的事,其中有善的也有不善的,我在上面各條評論中列舉了大致的情況。《老子》說:“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善人把他當作參考。”國君選擇其中的善處而學習它,從中足以得到良師,其中的不善之處則引為鑒戒,也足以作為參考了。
【點評】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盛世,唐太宗因而被認為是古代一位杰出的皇帝。范祖禹以歷史家的眼光,從整體上全面地對唐太宗做了一個評價。他認為,再賢明的帝王也是優點和缺點并存的:唐太宗能用武力撥亂反正,用仁義戰勝殘暴,其才能略高于漢高祖,但在開創國家制度的規模和氣度上卻不如漢高祖;他的功業超過了漢文帝,但在恭儉方面卻不如漢文帝。這一評價,客觀公正,特別是范祖禹這樣評價的目的在于指出:無論是唐太宗的善與不善,都可以讓后人作為借鑒,他還引用《老子》的話加以點睛。《論語》中也說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選文的中心目的就是強調以史為鑒的思想。(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