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江
信息技術是一種對圖形、圖像、文字、各種動畫、信息媒體進行綜合加工及展示的技術。大量采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也稱為信息化教學。
自20世紀50年代電子計算機誕生以來,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提出以人格培養為核心,通過自主激發的方式,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學生健康、有序發展為特征的新的教育模式,稱為創新教育,其核心就是創新能力的培養。
而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以傳授式教學模式為主,不注重引導學生,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操作,講授的知識滯后,學生往往無法將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有效應用,無法體驗學習的樂趣。那么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如下探討。
一、轉變觀念是創新教育的基本前提
廣泛采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教師應首先改變傳統的傳授者地位,向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參與者的方向轉變。教師作為組織者應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作為引導者應組織并安排學生恰當的教學活動,進一步探究所需的必要知識;作為參與者應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學習、發展。教師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瓶頸,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效果方面都會帶來較好效果。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
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非常重要,甚至會起決定性作用。相對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根本保證。創新教育環境的設定,使其能夠與創新能力適應,形成一個開放性平臺,各部門積極參與,所有任課教師都要參與其中,積極協調好教學知識與信息技術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庫。
筆者學校于2016年9月從上海思創網絡有限公司引進思創微學寶(we-learning)信息系統,建設成一體化教學平臺,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快捷通道,實現了知識的傳播與積累,打破時間、空間距離,將任意專業現場的視頻操作通過平臺實時傳送給學生,滿足了包括數控、機械、經濟貿易、自動化控制、電氣技術等多個專業的應用。
三、搞好“三結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人機結合
教師使用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實驗或操作的演示,利用集成系統的先進性,教與學、演示與講解同步完成,受教者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了解學習內容,掌握重點知識。
2.教學結合
在教學初始階段,提前做好教案的編寫、授課課件的制作,合理安排教學的環節;在實施階段,采用各種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始終能和教師思維同步,以科學有效的教學形式把“教”與“學”結合起來,完成計劃中的教學目標。
3.新舊結合
在教學方法上,使傳統的教學方法與采用了信息化的方法進行搭配。在以往成熟教學手段的基礎之上,使新舊方法交叉搭配,將學生的注意力始終留在課堂上,改變過去教學死板、沒有任何互動性、教學效果不佳的狀況。
四、運用信息技術質疑問難是啟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鑰匙
通常,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是從對未知現象或事物的疑問開始的,沒有疑問就不會產生思考的動機,可以說疑問是進行思考的源泉。
眾所周知,牛頓正是被蘋果樹上跌落的蘋果砸中,才開始了對萬有引力的思考,可見疑問是創新的開始。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從疑難中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全方位地解決問題。
五、通過鼓勵自主實踐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實踐,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積極提倡和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主性,通過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將學生帶入其中,引導他們在情境中產生興趣和想法,激發創新思維。學生觸景生情,從而發現存在的問題,并且能夠獨立自主去思考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目前的信息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應該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使新舊知識實現遷移,并根據教學目標,將相關具有啟發意義的知識點做成視頻、動畫,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這樣,才能推進現代素質教育,培養出能適應現代信息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濟寧市工業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