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敏 方神州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目前我國航運人才培養的現狀,總結了存在的問題,明確了未來中國創新型航運人才需要實施跨學科合作的培養模式,分析了實施這一培養模式所需的保障和評價機制。
[關鍵詞]創新型航運人才; 跨學科合作的培養方式 ;保障和評價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124
自2008年以來,我國航運業一直處于低迷期,造船行業寒冬不斷持續。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放緩,進口量的減少,散運市場也面臨著動力多余和需求疲軟的告急現象。2016年全球航運巨頭或多或少都遭受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損失,世界航運業掀起了“并購浪潮”。
1 我國航運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問題
1.1 全國高校航運人才培養現狀
早在2011年年底,全國就有114所航運教育和培訓機構,總招生規模達43913人,其中有15所本科院校設置了航運類專業,招生人數為5723人。遺憾的是大部分高校開設航運相關專業主要是為了填補專業設置上的空白,因此在航運人才培養方面的成績并不顯著。而作為國內兩所專門培養海事人才的上海海事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在專業和學位設置上都以傳統的航運專業為主,側重于技術和操作層面。[1][2]
另外,國內航運相關專業研究生培養主要以“學科”為核心的培養模式為主,不管是教學還是科研都以學科為基礎開展,按照每個學科的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培養。這一模式能夠展現知識體系的完善和深入,從而讓學生在教師帶領下有條不紊地學習、討論和考核,最終為學生的理論和專業打下扎實的基礎。但是過分側重課堂講授,使得學生的實驗或實踐與理論學習比例不協調。[3][4]
1.2 存在的問題
第一,專業設置過于傳統,學制也太過統一。比如行業發展迫切需要的航運經濟、海事仲裁等專業很少有學校開設,學制上也未因學術型和應用型的不同而異。第二,課程多而舊,對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重視程度不夠,忽視了實際情況的需要。第三,教學模式不是以人為本,授課方式抑制了學生的天性。人才資源是生產要素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他們既是先進生產力和繁榮文化的杰出創造者和傳播者,也是首要資源。航運人才的培養關系著航運業發展,因此為了航運業的復蘇和更好地發展我國航運事業,具有跨學科合作的創新型航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2 相關概念
2.1 跨學科培養模式
跨學科人才培養存在不同的構造形式,而這種構造形式可以分為兩大類:[5]一是單個方式,即相應的教育教學要素本身就體現了跨學科。比如現在美國很多大學里的專業、學位和課程等都是跨學科的。這也是狹義的跨學科人才培養。二是組合方式,即通過某一教育教學要素的跨學科組合達至跨學科的效果。例如輔修雙學位,可以是學位涉及分屬不同領域的學科或者是課程包含兩個不同學科的內容組合。這可以視為廣義的跨學科人才培養。這兩種組織方式都指向于一個目標——跨學科人才的培養。
2.2 創新型航運人才內涵
創新型人才在本質上就是要擁有吐故納新的創造能力,不管是從事科學研究還是在工作中,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自身的智慧和發揮能力,不斷從事創新活動,從而形成有利于經濟發展、推進科技進步的新看法、新思維和新方法。基于此,創新型航運人才的素質要件[6]如下三點內容:第一,在人格特點上,創新型航運人才應該有著積極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優秀的個人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敢于探索的創新精神。第二,在知識水平上,創新型航運人才需要充分的知識儲備和厚實的人文底蘊與科學素養。第三,在能力結構上,創新型航運人才應具有科學的創新觀念、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理性的創新思維。因此,與傳統的培養模式不同,創新型航運人才需要跨學科合作的培養模式。
3 跨學科合作的創新型航運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機制
3.1 外部保障機制
3.1.1 政府加強對創新型航運人才培養質量評估[7]
衡量高校航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最直接的標準是要滿足企事業單位航運類崗位的需求,政府要想對高校航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監控并得到保障的主要途徑則在于有效的質量評估。因此若想實現評估標準與社會需要的統一,建立合理有效的評估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具體表現為成立面向社會、面向行業的高校教學質量專業評價委員會。一方面,要落實航海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評估,對各高校采取周期性檢測;另一方面,要嚴格執行評價的反饋機制,只有雙向的評價考核才能指導并改進培養模式中真正存在的問題。另外,政府還可以允許社會中介作為第三方對航運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行評估,以確保外部公正性和社會需求以及畢業生就業情況等信息的有效反饋。
3.1.2 高校與企業合作培養航運人才的保障機制[8]
首先,高校與企業達成合作意識既可以發揮雙方的優勢又可以實現兩者資源的最佳互補。一方面,高校是培養高等、專業人才和進行科研的基地,能否將科學技術和生產實踐相結合、能否利用學術研究締結出經濟效益,是衡量其辦學成果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企業擁有先進的設備、技術,在生產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實際問題,這些為創新思想、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創造了非常優越的條件。正因為如此,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和配合是一種較完美的人才培養方式,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校企合作是高校實踐課堂最有效的一種形式,它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為高校節約資金。對于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例如航運相關專業,必須要有大量先進的實驗設備作為保證。校企達成協作的方式就能夠使學生在使用企業的先進設備后更好地學習,這樣不但整合了社會資源,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校場地、經費不足的問題。
最后,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在高等院校中的專業老師,既需要扎實的基礎理論,精通本專業的知識,時刻洞察該專業的學科前沿,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深入企業,與企業技術人員交流,共同探討科研項目,就可以實現這一點。endprint
3.2 學校內部保障機制[9]
在本科階段,學校可以通過在本科生中實行學分制、學生學年制、彈性學制等辦法,鼓勵本科生輔修雙學位,把學生完成跨類選修一定比例的學分課程作為畢業的必要條件,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知識結構方面實現文、理、工、管、經、法相互交融,推進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
在研究生階段,建立多科性架構的學科群,形成以航海類學科群為首,以基礎與人文社科類、交通運輸法律與經管類、航運工程技術類等學科群為輔的學科框架。同時,提高學生本身的職責意識與自我約束精神。研究生本身在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主體地位還不夠明顯,作為學生保障機制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目前的體系設計也是缺乏的,學生沒有較強的意識和高漲的熱情去維護教育質量,這就讓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運行效率大大地降低了。因此,學校需要調動起學生參與質量保障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最大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4 跨學科合作的創新型航運人才實施的評價機制
健全的內部質量保障機制是高校維持航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秩序和建立并完善航運類相關專業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基石。而這就必須要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評價標準來對培養的航運專業人才以及培養的過程做出客觀衡量和科學判斷。人才培養評價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包含了對培養目標各方面的評價和對培養過程進行一定的監督控制和反饋調節。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趨向大眾化,建立航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新的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機制二者缺一不可。評價機制的建立具體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4.1 評價指標多元化
高校航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的創新型航運人才,因此必須圍繞此目標構建一套綜合多樣的評價指標,包括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實踐、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標。評價指標的多樣性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適應性,防止出現“高能力,低素質或高智商,低情商”人才的情況。
4.2 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估不再單單以學校和教師評價為標準,還應該包含學生自己、企業以及社會層面等各方面的評價。航運類專業學生應根據評價目的的不同,積極進行自我評價,揚長避短。企業對畢業生的評估體現為職場的評估,直接反映了高校的航運類人才步入職場后的各種狀態,間接體現了高校人才培養的階段性成果,有助于學校改進學生的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社會層面評價主要是指社會輿論評估,是社會上大多數人群的認知和評價,是群體意識的體現。它包含了評價的兩面性,其中促進性的評估能給予學生成就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相反地,抑制性的評價可能成為學生的心理障礙,需要及時疏導。
4.3 評價方式多元化
靈活合理的評價方法能更好地服務于評價的內容和目的,保證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在具體評估時,依據具體的環境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結合相對和絕對、定性和定量、內部和外部、單項和綜合評估,這樣方能更好地把握評估項的本質和領會其特殊性,逐步實現從局部到整體的掌控度量。
參考文獻:
[1]陳一瑞.國外航海教育管窺[J].航海教育研究,2000(4):70-73.
[2]張冬艷.海事類院校國際化進程的推進[J].航海教育研究,2010(1):26-27.
[3]馬德秀.尋找人才培養模式突破,致力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6(11):29-31.
[4]張文皎.教育國際化與人才培養模式變革[J].教育與職業,2006(26):20-22.
[5]張曉報.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劃分框架及啟示[J].江蘇高教,2014(3):34.
[6]何桂強.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長沙:中南大學,2002.
[7]焦健.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
[8]張林娜,周琦,臧樹俊.“3+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途徑[J].科技創新導報,2010(6):199.
[9]藍曉霞.美國產學研協同創新保障機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46-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