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芳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知識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語文教學的課堂改革也可謂是風生水起,一浪高過一浪。長期以來,傳統的語文教學是以教材為中心,按大綱所列知識點進行著機械、單一的教學,把語文課上成了各種各樣的分析課,從詞句到文段,從中心思想到寫作特點。最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隨著課改的實施,部分教師已率先大膽地對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課堂較多地出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我根據自己的一點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對課堂教學改革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語文教學注重朗讀訓練。
教師通過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把文章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韻出神入化的渲染給學生,讓他們去細細品味。除了范讀,教師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朗讀,如個別讀、分組讀、接龍讀、齊讀、賽讀、分角色讀等,培養學生的語感,理解內容,體會情感,感受文章思想。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我就采用了配樂朗讀、自由讀、齊讀、范讀、分角色讀課文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領會文中各種“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變化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比如在朗讀“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上彈奏著樂曲,低聲呼喚沉睡的筍芽兒:“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啦!”我就是這樣在引導學生:“大家想象一下,春天的細雨如果落在我們的臉上,我們的手上,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溫柔、柔和、輕輕的、柔柔的)能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體會到春雨的輕柔、溫和嗎?”
而在讀“轟隆隆!轟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來。他也用粗重的嗓音呼喚著筍芽兒。”這里時,我又問學生:“為什么說雷公公用“粗重的嗓音”呼喚筍芽呢?(因為打雷的聲音很嚇人,雷公公想讓筍芽清醒、清醒),對,雷聲大作的時候我們都會很害怕,那男同能不能學學著雷公公的樣子呼喚一下筍芽呢? (能)讀:轟隆隆!轟隆隆!……
二、語文課堂可適當增加表演訓練。
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親自感受課文的意境,是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直觀、生動的理解。通過表演法不僅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且運用動作、語言、表情來加深同學們的理解,幫助記憶。如《曹沖稱象》一文中要求學生了解曹沖是如何稱象的,并能用“先…再…然后…最后…”敘述稱象過程。學生僅憑老師講授、看圖觀察還不能直觀理解,更難以準確清晰地表達出來。所以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了解稱象的步驟不能顛倒;再讓學生演一演(幾個同學分別扮演曹沖、大象、石頭),加深印象,幫助理解課文內容;最后讓學生復述過程。如此收到的效果明顯要比單純的從讀中感悟要好多了。
還有課文《西門豹》中,主人公懲治惡的精彩的片段特別適合學生即興表演,通過表演促進學生對這部分課文進行全身心的感受。在表演前先組織學生感情朗讀,并指名復述。然后再讓幾位學生分別扮演西門豹、巫婆、官紳頭子及衛士等角色,到講臺前表演。鼓勵學生在表演中創造性地加入一些語言和動作。其他學生則是觀眾,要在表演前后作出評價。 這樣的表演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鞏固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天真無邪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可謂一舉兩得。
三、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總結。
課堂上我經常對學生強調要“動起來”,讓學生的腦動起來(多思考),讓學生的眼動起來(多觀察),讓學生的口動起來(多表達),讓學生的手動起來(多積累),讓學生的心動起來(多總結)。要求學生課前積極做好預習準備工作(開口朗讀、查閱工具書釋疑等),課后認真做好積累總結工作(收集整理好詞好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情感等),逐步掌握學習方法,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語文學習要注重課內外知識與情感價值觀的拓展延伸和融會貫通。
大語文教育觀強調讓豐富的課內生活和精彩的課外活動相統一,變封閉為開放,解放學生頭腦,讓學生放開手腳在更廣闊的時空里進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擴大認識語文、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環境。如:前不久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我布置了一項任務,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及民族傳統節日傳承的意義,并搜集相關詩文進行誦讀。返校后我又讓學生互相交流,先口述再筆記,通過文章記錄自己清明掃墓、祭祀祖先的活動,以此表達后人對先人的懷念之情,提醒后人要及時盡孝,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語文的教于學都不能只單限于書本,不能只單體現在考試答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通過語言表達胸臆,抒發情感,傳遞正能量。
我相信,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只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寬,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