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年在教育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曾經的“填鴨式”傳統教學方式已經逐漸不適應當今時代的教育發展方向。現在倡導的教育模式是將主導權放回學生手里,鼓勵學生不再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學生也將通過自主學習,互助探究來深刻理解所學到的知識。因此誕生的活動教學也在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中越來越得到教育界人士的關注和認可。本文也將重點放在研究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實現活動教學藝術的實踐上。
關鍵詞:活動教學;地理新課程;實踐
引言:
活動教學藝術作為一個新名詞,很多人包括一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地理教師對這個新概念也是一知半解的。因此,了解活動教學藝術的內涵也是實踐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初中地理新課程與活動教學藝術的完美融合也需要三大要素的配合,其一是教師改變填鴨式教育,將主導權放回學生手里;其二是教授內容不能完全依靠課本,課外活動也是活動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三是注重地理新課程教學的審美,但同時也不能忘記打下科學基礎。
一、初中地理活動教學藝術到底是什么
初中地理活動教學藝術作為教育改革上一項重要的創新內容,其模式與傳統的教育模式有著較大的差別。教師不再像以往一樣照本宣科,完全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也只是一味地去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甚至不求甚解[1]。活動教學藝術則要求教師將主導權交給學生,使自己變為一個引導者,策劃者。組織一些具有藝術效果的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更加透徹。
二、初中地理新課程與活動教學藝術融合的要素
(一)拒絕教師“一言堂”,引導學生“齊發言”
地理這門學科,自由性、靈活性是高于其他學科的。因此,藝術性的地理活動課堂不應該再由教師做主導者,學生應該敞開心扉去自主學習地理這門功課。例如,在學習初中地理世界地形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查找相關照片的視頻內容,了解世界五大地形以及這五大地形的基本特征。相信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對這一章節內容的理解相對以前的教學模式對知識的理解更為透徹[2]。
(二)摒棄紙上談兵,鼓勵事事躬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地理活動教學藝術中的活動表明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僅將地理知識在課堂上展現是行不通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組織一些關于地理的活動,讓學生們在參加活動時激發其學習地理的興趣。比如,在學習中國行政區域的劃分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街頭采訪活動。學生采訪路人們的家鄉是什么,通過采訪,讓學生對中國行政區域的劃分不僅停留在課本上單調的文字,而是在采訪的過程中,將行政區域的劃分刻在腦海里。地理活動教學藝術采取活動的方法,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越來越強。事事躬親也是地理活動教學體現其藝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打造科學基礎,提高審美情趣
地理是一門科學,是充滿理性的學科,而藝術是與感性無法分割的。那么,如何將理性的地理學科與感性的活動教學藝術結合在一起,是每一個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3]。例如,在學習地圖這一地理知識時,地理教師可以通過自己在網絡上的便利,或者使用校園內部資料網尋找一些風格各異的地圖作品。這種類型的地圖作品不再是一味循規蹈矩的地圖作品,而是進行了一定藝術加工的藝術地圖作品。
既保留了地圖本應該有的嚴謹性,美麗的畫面也提升了其審美情趣,一幅中國地圖本來是抽象的,教師找來一幅根據中國地圖的具體位置創造出來的美少女外形的地圖,這一藝術性創造極大地引起了學生對地圖的興趣。同時這幅地圖也把抽象化的地形區域變得更加具體,通過美少女的身體構造,讓學生們更加清晰地記住某個地方所在的具體位置。教師只要尋找到一個突破口,地理學科的科學性就可以和活動教學藝術的審美性完美結合。
三、地理活動教學藝術在教學中的具體化
(一) 學生實踐個體化與群體化相結合
地理活動教學藝術在進行相關活動時,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行不同的實踐方法。例如,在學習初中地理《走進地理》這一章節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有關地圖繪制的一些基本內容,然后讓學生自愿選擇是一個人繪制家里的地圖,還是選擇與同學一起繪制學校或者城市里比較著名的景點地圖。繪制家里的地圖,由于工作量較小,所以讓其單獨一個學生繪制即可。然而繪制學校或者景點的滴入,工作量較大,于是這也就要求需要以幾個學生為一組來完成任務。完成任務后,每一位學生總結出自己的經驗或者說出自己的疑惑,教師將經驗和疑惑統計下來,在課堂上將每一個學生或者小組的經驗告訴全班同學,并且一一解答學生們對地圖繪制的疑惑。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學生了解到自己沒有總結出來的經驗,也解開了自己沒有想到的疑惑。這一活動教學也就真正做到了個體化與群體化的結合,不偏向任何一方[4]。
(二) 教學評價做到向多樣化發展
傳統的地理教學注重的是最后的教學成果,教師也只看中學生最后在考試中的成績,學生為了可以取得好成績,也只是一味地對書上的內容死記硬背。因此,地理活動教學藝術必須對教學評價做出合理的改變。結果是重要的,但是在地理活動教學藝術中,過程也同樣擔負著重要的角色。針對不同的活動形式,教師也應該采用不同的評價模式。如小組互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一系列評價模式,對學生的過程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讓學生不再只關注最后的結果,過程也同樣重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極大地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四、結束語
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這個以素質教育為主流的時代,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也從注重升學率到重視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活動教學藝術也被眾多學校調研部視為重要改革內容。教師也在努力學習活動教學藝術的相關知識,將個體與群體相結合,多樣化發展教學評價系統,想要盡快地將活動教學藝術與新課程教學內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只有這樣,學生們的學習自主性才會進一步提高,使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極大地激發。
參考文獻:
[1]陳新蕊.活動教學藝術在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23).
[2]王靜.談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活動教學藝術[J].學周刊,2018(23).
[3]李麗.淺談新課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學藝術[J].讀書文摘,2015(12).
[4]東智.試論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調控藝術[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8):00137-00137.
作者簡介:
楊娜(1990.2.19—),性別:女,民族:漢,籍貫:重慶巫山,職務:教師,職稱:二級教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學,單位:巫山縣官渡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