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
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現狀及“體育援助”體系構建——以云南革命老區為例
劉海軍
昭通學院體育學院,云南昭通,657000。
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田野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云南5個革命老區縣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基層體育事業組織機構不健全及人員配備不齊;農村體育專項經費不足且來源單一;體育活動場所不足,活動開展形式及項目單一;農民體育意識差,對體育本質功能、體育消費的認知還不足;居民對農村開展體育活動滿意度不存在性別差異,對體育活動的社會功能和娛樂功能認知上也不存在性別差異;參加鄉鎮開展的體育活動情況中存在性別差異,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X2=78.534,P=0.000<0.01),在參與體育活動中項目的選擇上存在性別差異,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X2=107.555,P=0.000﹤0.01)。針對存在問題,構建體育援助體系,通過建構體育援助體系主體,搭建體育援助網絡平臺,實施體育政策、體育科技文化、體育人才援助,有效推動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
云南革命老區;農村;體育活動;體育援助;構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在云南境內建立的兩塊根據地,威信、鎮雄、彝良、廣南及富寧5個縣,這些革命老區都是少數民族集聚的邊遠貧困山區,是集老、少、邊、窮于一體的地區。由于受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革命老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事業發展遲緩,農民生活水平低,體育發展水平滯后,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革命老區既有貧困落后地區農村體育發展的共性,同時也有其光榮的歷史傳統和在革命歷史中形成的獨特民俗、民風和特色體育資源[1]。以革命老區為區域研究對象,針對革命老區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構建農村體育活動發展的援助體系,旨在為發展革命老區農村體育,提高當地體育水平,豐富居民業余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
選取威信、彝良、鎮雄廣南、富寧5個革命老區縣的24個鄉鎮的農村居民和鄉鎮政府領導作為調查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針對研究問題查閱農村體育、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狀及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相關文獻,以確定本研究目的、重點與難點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1.2.2 問卷調查法 隨機選取革命老區農村居民及鄉鎮政府作為調查對象,設計農民調查問卷和鄉鎮領導問卷。發放農民問卷950份,回收912份,剔除無效問卷13份,有效問卷899份,有效率為94.6%;鄉鎮領導問卷23份,回收問卷20份,有效問卷20份,有效率為87%。
1.2.2 田野調查法對問卷發放的24個鄉鎮進行個別訪談和實地調查。并對訪談內容進行記錄,為研究提供充實的資料依據。
1.2.3 數理統計法 利用Excel2003和SPSS19.0對回收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為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表1 革命老區農村體育組織情況統計表(n=20)
農村體育的組織管理是為了實現農村體育工作的目標,不斷提高農村體育工作的功效所進行的確立目標,組織實施評估效果等一系列綜合活動,其管理要素是由人、財務、機構、法等要素構成[1]。目前,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在云南革命老區不是所有的鄉鎮都有文體站,文體站的機構設置與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很不平衡。表1可知,35%的鄉鎮有文體站,并且配置有具體分管體育事業的人員,其中,有5個文體站配置有專職或兼職的體育指導員;而65%的鄉鎮沒有文體站,其中,65%的鄉鎮沒有配備具體的分管體育事業的機構和人員,更沒有配置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活動只是臨時由鄉鎮文化站兼管;而鄉鎮(75%)下屬村委會也沒有具體負責農村體育活動的干部。調查中還發現,65%的鄉鎮沒有開展體育事業的工作計劃,由此可知,農村體育基層管理組織及專門人員的缺乏導致了農村體育長期處于難于開展的局面。

表2 農村體育活動專項經費來源情況(n=9)
目前,滇東北革命老區其體育部門與教育或文化部門的合并,相當一部分的體育部門工作被削弱,權限被縮小,體育經費明顯減少,大部分領導干部只注重教育文化的投入,而忽視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尤其是對農村體育專項經費的忽視,致使依靠政府撥款的農村體育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的狀態。調查發現,55%的鄉鎮沒有體育活動專項經費,只有45%的鄉鎮有專項經費,但活動經費來源單一。由表2可知,33.3%的來自鄉鎮財政撥款,11.1%的來自上級政府的撥款,22.2%來自企業個人贊助,22.2%的來自群眾集資,11.1%的來自鄉鎮旅游等方面的收入。由此看出,上級部門對體育活動專項經費的撥付不足,大部分依靠社會團體及群眾集資,因此,加大農村體育活動經費的投入是保障農村體育活動有序開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表3 農村體育活動開展形式

表4 居民對體育活動開展情況滿意度調查%(n男=530,n女=369)
調查發現,30%的鄉鎮經常開展體育活動,50%的鄉鎮偶爾開展農村體育活動,20%的鄉鎮從未開展過。表3顯示,各鄉鎮開展的體育活動中,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花山節等)列在首位占到了37.5%,其次是綜合運動會占到25%,單項體育競賽和表演占18.8%,其它占18.8%。對鄉鎮開展的體育活動居民滿意度調查中發現(表4),男性居民13.3% 的表示非常滿意,27.2%的表示滿意,17.2%的人表示一般,29.9%的人表示不滿意,12.4%的人表示非常不滿意,而女性居民11.7%的表示非常滿意,24.1%表示滿意,44.7%的表示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經卡方檢驗,兩者不具有顯著性差異(X2=3.899,P=0.420﹥0.05)。由此說明,廣大民眾對鄉鎮開展的體育活動滿意度不是太高?;诿癖妳⑴c的態度,各鄉鎮應加大體育活動開展的力度,開設更多形式、更多項目的體育活動,以滿足廣大民眾參與鍛煉和健身的需求,豐富業余文化體育生活,促進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2.4.1 居民對體育功能的認知(1)社會功能。在對“開展體育活動能否減少當地村民不良習慣”的調查中顯示(表5),男性居民中57.1%的人認為能,38%的人表示不清楚,只有4.8%的人表示不能減少,女性居民有61.4%的人表示能,35.2%的表示不清楚,3.4%的人認為不能,兩者不存在差異性(X2=1.981,P=0.383﹥0.05)。而對“開展體育活動能否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問卷調查顯示(表6),48.6%的男性和62.5%的女性認為能,51.4%的男性和37.5%的女性認為不能,經卡方檢驗,兩者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X2=16.998,P=0.000﹤0.01)。由此說明,在經濟、教育、文化不發達的革命老區,廣大農民對體育的社會功能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2)娛樂功能。表7顯示,57%的人是為了增強體質,47.3%的居民參加體育鍛煉動是為了娛樂,11.7%的居民是為了加強交流,26.1%的居民是為了散心解悶,其它目的占了26.6%,從性別對健身動機的卡方檢驗來看,兩者不具有顯著性差異。由此說明,大部分革命老區農民對體育健身鍛煉的目的明確,體育的娛樂功能在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的革命老區也顯得尤為突出,但對促進心理健康和促進個體社會化等其它體育的本質功能還沒有太多認識。

表5 開展體育活動能否減少當地村民不良習慣情況調查統計表%(n男=530,n女=369)

表6 開展體育活動能否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情況調查統計表%(n男=530,n女=369)

表7 農村居民對體育娛樂功能的認知情況表(n=899)
2.4.2 體育活動參與情況分析 在對“是否經常參加鄉鎮開展的體育活動”調查中發現(表8),31.7的人經常參加,32.7%的人偶爾參加,35.6%的人從不參加,從性別來看,經常和偶爾參加活動者中,男性比例明顯高于女性,兩者經卡方檢驗,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X2=78.534,P= 0.000<0.01)。在鄉鎮組織開展的體育活動調查中顯示(表9),革命老區農村居民健身鍛煉的項目總體主要以健身走(53.1%)為主,其次依次為球類運動(主要以羽毛球為主)(28.2%)、跑步(27.3%)、爬山(23.1%)、跳舞(18.5%);從性別看,男性居民主要以健身走(51.4%)為主,其次為跑步(27.3%)和球類(25.1%)及爬山(24.4%),女性居民同樣以健身走(56.2%)為主,其次是跳舞(41.8%)、球類(33.3%)、跑步(26.9%)及爬山(21%),居民健身鍛煉項目的選擇在性別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X2=107.555,P=0.000﹤0.01)。走訪中發現,鄉鎮組織開展的體育活動中,大多以籃球比賽為主,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只是在節慶日(花山節)時組織開展,其它體育項目涉及較少。很多居民表示,對于籃球或其他競技項目的比賽來說,須有一定的競技基礎的人才能參與,由于沒有這方面的基礎,只有通過觀賞比賽來滿足自身娛樂。這說明,農村開展體育活動的形式及項目還需拓展,政府主導部門或村委會多組織開展一些喜聞樂見,便于普及開展的項目,同時,加強終身體育鍛煉項目指導,使廣大民眾具備一定的體育技能,使其都能夠投身到體育活動中來。

表8 革命老區農村居民參加鄉鎮開展的體育活動情況統計表(n=899)

表9 革命老區農村居民參加體育活動項目統計表(n=387)

表10 鄉鎮開展體育活動時的場所情況統計表(n=20)
調查中發現,75.6%的鄉鎮沒有開展體育活動的固定場所,開展體育活動時,58.9%的鄉鎮依靠附近學校,23.5%依靠附近的空地或馬路,17.6%的鄉鎮利用公益性專用場所,還有少數的鄉鎮沒有任何體育活動場地(表12)。走訪中了解到,大部分鄉鎮領導認為場地器材的缺乏是阻礙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的困難之一。

表11 居民體育消費情況調查(n=899)
革命老區由于受經濟發展的限制,農民體育消費水平較低。在對“除了家庭日常消費以外,家庭主要消費”調查中顯示(表11),45.1%的農民選擇了購買運動服或運動鞋,4.8%的人選擇了“用于體育文化娛樂”,3.8%的人選擇了“購買體育健身器材”,9.6%的人選擇外出游玩,其它占到36.5%。走訪中發現,大多數農民購買的運動服和運動鞋不只是為了鍛煉,而是更多用于日常穿戴和生產勞動。這說明,由于革命老區農民的生活質量不高,人們的需求層次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對體育消費的認知還不足,“花錢買健康”的意識還沒有樹立起來[2]。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依托精準扶貧,打好扶貧攻堅戰,使農民盡快脫貧致富,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使廣大農民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條件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滿足體育健身、豐富業余生活的需要。
(1)當前,革命老區農村體育組織機構不健全,大部分鄉鎮體育事業專門機構和專職人員配置不完善,農村體育基層管理組織、專門人員以及體育專項經費的缺乏是導致農村體育長期處于難于開展的局面的關鍵。
(2)農村開展體育活動有待于提高,居民對農村開展體育活動滿意度不存在性別差異,在對“開展體育活動能否減少當地村民不良習慣”的社會功能認知上不存在性別差異(X2=1.981,P=0.383﹥0.05)。而對“開展體育活動能否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的認知上存在性別差異,且具有非常顯著性(X2=16.998,P=0.000﹤0.01)。對娛樂功能的認知上不存在性別差異。
(3)在對是否經常參加鄉鎮開展的體育活動上存在性別差異,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X2=78.534,P= 0.000<0.01),居民健身鍛煉項目的選擇在性別上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X2=107.555,P=0.000﹤0.01)。
(4)農村體育活動形式及活動內容單一,體育活動場所器材的缺乏,農民參與體育活動意識不足,是導致群眾體育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因素。
(5)革命老區農民的生活質量不高,人們的需求層次還處于較低的水平,體育消費認知不足,“花錢買健康”的意識還沒有樹立起來。
體育援助體系主體的構建,除了政府職能部門的管理和支持外,還需社會各方的參與和支持。在健全鄉鎮文體站的基礎上,加強農村基層體育組織機構建設(如:村文化室),配備相應的專職人員和體育指導員,加強農村體協等民間社會團體組織建設,充分發揮社會團體的組織能力,協助鄉鎮文體站組織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3]。鄉鎮文化站應作為體育援助的主體,定期指導援助農村各項體育活動的開展,并且隨時提供相關的體育文化活動資源信息。建立以鄉鎮文化站為中心,以村文化室為基礎,以體育愛好者為補充的多級體育文化網[4]。將一些熱愛體育運動并有一定體育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民眾,以及假期返鄉的體育專業大學生等人員作為非定期的體育援助主體,協助鄉鎮文化站或村委組織開展短期或臨時性的活動任務,促進農村體育活動健康有序的發展。
以鄉鎮文體站建設為基礎,搭建農村“體育援助”網絡平臺,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將傳統體育文化及非傳統體育文化活動相關的信息和資料上傳網絡,將各鄉鎮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的體育活動及時上傳網絡平臺,構建能夠提供更多信息資源的體育資源庫。借助體育援助網絡平臺的構建,為群眾答疑解惑、提高體育文化知識水平的同時,營造區域體育氛圍,有效推進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
現代體育科技文化對農村體育活動的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抓好鄉鎮文體站的建設,充分發揮鄉鎮文體站的功能,構建容科技、文化、娛樂、體育等多位一體的大體育文化,滿足現代農民對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的需要[4]。鄉鎮文體站積極組織縣鄉鎮圖書館和書店開展體育圖書的展閱和售賣,推動農村體育文化市場的發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開展體育科技文化下鄉活動,并積極組織專業人員巡回輔導或培訓,使群眾能夠了解和普及體育文化知識。同時,充分發揮文體站應有的功能,依托地方歷史和民族文化的體育元素構建特色村寨體育文化示范區,通過活動的開展,刺激周邊地區和廣大農戶的健身熱情[5]。充分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引領功能、政治功能、凝聚功能和陣地功能[6],大力促進地方體育文化教育觀念的改進和提升,讓廣大群眾真正意識到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
依托政府管理部門,健全各種體育法規和政策,制定相應的體育援助政策和辦法,借鑒國家“體育援藏”“體育援疆”政策的寶貴經驗,結合革命老區體育事業發展的實際,在充分挖掘各村落自身潛能的基礎上,爭取上級部門的援助,多渠道尋求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款,積極動員群眾集體投資,多方籌措[7],加強農村體育活動開展場所的建設及健身器材設施的購置,強化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監管力度,加大附近學校體育場地的對外開放,充分利用現有場地開展適宜的體育活動。同時,與當地管理部門的合作,加大《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宣傳和落實,指導幫助當地廣大群眾充分認識了解體育的本質功能,提高廣大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全面發揮體育事業的社會功能[8]。
農村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除了政府主管部門的管理外,更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8]。針對革命老區現狀,研究適合當地體育事業發展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體系和機制,在加強指導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依托當地體育院校,構建人才培養體系,聘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教師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業務培訓和指導,動員當地在職體育教師以及廣大社會體育愛好者加入服務,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從業能力。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鼓勵民眾依托當地現有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益于健康的體育活動。以特色傳統體育項目為核心,實施體育項目援助建設。
[1] 康順岐,柳若松,李立健,等.西北革命老區農村體育組織管理現狀調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1(01):35~37.
[2] 劉 賀.遼西北農村村落居民體育活動現狀調查[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7(03):18~20.
[3] 康順岐.西北革命老區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現狀調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06):80~82.
[4] 錢旭升,沈 君.我國農村失學女童的文化援助體系建構[J].浙江社會科學,2012(07):85~89.
[5] 蘆平生.西部農村體育健身文化發展問題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1(01):41~44.
[6] 阿達來提·阿不拉.總局援助南疆四地州農村體育設施全覆蓋[N].中國體育報.2014,10(03):1.
[7] 羅 炯,鄭 兵,盧文云,劉雙飛.我國西部地區農民健身現狀及制約因素研究報告[J].體育科學,2011(04):32~40.
[8] 趙富學,王發斌.我國“體育援藏”政策的特征與啟[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01):26~29.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ports Activities an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Aid” System——A Case Study of Yunnan Revolutionary Old
LIU Haijun
Institute of P.E. Zhaotong University, Yunnan Zhaotong, 657000,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ports activities in five revolutionary old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Yunnan by mean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rural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re: the grassroots sports organizations are not perfect and the staffing is not the same; the rural sports special funds are insufficient and the sources are single; the sports places are insufficient, the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in the form and the project is single; Poor awareness, the nature of the function of sports, sports consumption awareness is insufficient. It aims to construct the sports aid system, construct the sports aid system, construct the sports aid network platform, implement the sports policy, th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the sports talent assistance,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sports industry.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of Yunnan; Rural; Sports activities; Sports aid; Construct
1007―6891(2017)06―0090―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6.23
G812.42
A
2017-06-07
2017-06-19
云南省教育廳基金課題,項目編號:2015Y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