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南
摘要:學生語文問題意識的養成,是高中語文教學優化和發展的重要任務,對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和技能具有巨大的意義。學生語文問題意識的養成,其基本策略包括,前提,實施教學民主和人本理念;保證,形成提出問題的氛圍;基礎,構建和優化學生知識結構;路徑,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生;問題意識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教學實踐表明:“任何創新都源于問題。”問題意識是人類有意義思維的起點和動力,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會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它在人的思維過程和創造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指導學生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既是提高學生主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又是有效達成高中語文新課程目標的關鍵。
但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缺失,沒有問題提。我們常常看到在課堂教學中,問題往往是從老師的嘴里說出的,很多情況下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被動地想、被動地學。
一、培養高中學生語文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一)高中語文學科的要求
語文教學應是讓學生自主的、主動地去理解和應用的過程。其教學的落實,最終要體現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所以要求語文教師做到讓學生學會讀書,真正理解語文內容的涵義,讓學生的舊知與新知發生碰撞,引發學生自主思考,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一方面確立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促進了語文素養的提高。
(二)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語文課堂教學拋棄高考這根指揮棒,把教學的精力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終生學習與發展能力上。而學生的學會學習與發展,需要用大腦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創造性思維。鑒于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的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問題意識。
(三)新課標發展的要求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重點不在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在于關注學生的終身的語文學習能力。這就要求,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認真對待學生的問題,把提問題的權力交還給學生,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思考的價值,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成就感,從而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性,實現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二、高中生問題意識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
經過長時間地觀察與調查顯示,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學生方面來看
1.學生不敢提出問題。主要源于學生愛面子。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即使產生了疑惑,他們也不敢向教師或同學提出問題,因為他們害怕老師說“你又在鉆牛角尖了”“你提的問題太簡單,上課肯定沒認真聽講”,害怕提出傻問題,遭到同學的嘲弄,自尊心受到傷害,所以把問題藏著,捂著,上課隨大流。
2.學生不能提出問題。主要源于學生十幾年的求學經歷。從小學到高中,學生不斷地從練習、考試、老師那兒得到標準答案,最終定論,使得學生迷信于老師、迷信于書本,從不懷疑書本給出的知識或老師傳授的知識,從來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另外有部分學生由于基礎知識較差或缺乏應有的思維能力,對問題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碰到問題不知怎樣提出來,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問題。
(二)從教師方面來看
1.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傳統。教師在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對知識結論或結果的傳授與掌握,忽視對知識產生發展進程的展示與探索,使許多學生失去問題意識。在課堂老師們知識過分細化,對勤學好問的學生未留下思考、質疑機會,學生們一味地接受現成的知識,鞏固這些知識,結果學生雖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卻不能自我發現問題,創新潛能被埋沒。
2.課堂上缺乏提問題的機制和氛圍。教師在課堂上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而不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不斷地拋出一個個問題,而學生總是忙著去解決由教師所提供的一個個問題,當教師手中的問題解決完了,這節課也就“順利”完成了。課堂一問一答單調化阻礙了學生的提問,“啟發式”和“討論式”往往被異化成“提問式”和答問式,整堂課未給學生留下提問時間和空間。
三、高中生語文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提問興趣
通過多種手段如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質疑思維等,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產生提出問題的興趣。比如,教學《范進中舉》一課,可以讓學生與《孔乙己》一課對比思考,二者的命運基本相同,但是封建社會中還有許多人沒有中舉,但沒有淪落到如此地步呢?引發學生自覺對問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營造民主氛圍,促進學生提問能力
教師要善于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否定或嘲笑學生的問題。要制造民主的氛圍,認真聽完學生的問題,并耐心對待,合理引導,及時回答,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培養自己的提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學《藥》一課,對學生介紹了本文的主題是反映人民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和愚昧無知,也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敗等。但有學生提出這樣問題:魯迅先生寫此文時,恐怕沒有想這么多吧?許多學生表示贊同,課堂出現一陣哄亂。老師首先贊揚這位學生善于思考,然后從當時環境、課文結構和設計等各種角度,進行解釋,同學們一會表示對魯迅寫作的用意有了深入的理解,提問的學生也高興地坐下了。這種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大有幫助。
(三)精心研究文本,發展學生提問能力
語文教學離不開文本的研讀。可以從文本的詞語運用、文本的結構設計、文本的表現手法、文本的主題解讀等各個方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以文本的表現技巧為例,在教學《離騷》一課時,很多學生會提出:文章中為何出現許多“香草”和“美人”?一個大男人為何會喜歡“香草”?等等。對此,教師并不是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文本的表現技巧。通過共同探討屈原寫作離騷時的社會背景,結合屈原的經歷,最后明白了屈原這樣寫的用意在于:借物喻志。這是一種寫作的表現手法,對后代文人影響較大。比如《愛蓮說》、《詠梅》等學過的課文,學生們立即便列舉出來。
總之,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盡快實現新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的根本目標,因此我們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原因、方法及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