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萬里
摘要:隨著一些社會、家庭糾紛的擴大化傾向,公證這一證明活動逐步被人們重視起來。我國自古就有“對簿公堂”這一說法,當然也存在一些民間恩怨調解由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當今社會,在公證制度不斷完善的同時,公證員作為維系天秤兩端的支撐被賦予神圣的法律職責。
關鍵詞:公證員;法律責任 ;措施
一、法律責任的概念
法律責任是指有責主體因法律義務違反之事實而應當承受的由專門國家機關依法確認并強制其承受的合理的負擔。這一概念涵蓋以下方面:第一,有責主體即法律責任的承擔主體;第二,立法為有責主體設定之法律義務;第三,法律義務違反之事實;第四,違反義務事實須由專門國家機構依法確認并強制追責;第五,基于違反義務之事實而應由有責主體強制承受之法律負擔。對于公證員而言,法律責任是指公證員因行使公證職權不當,給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根據《公證法》規定,公證員的法律責任主要有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
二、公證員承擔法律責任的形式
1.刑事法律責任
公證員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公證員在辦理公證或履行其他公證職責中,違反了刑法的規定,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處罰的法律責任。首先,《公證法》第42條,規定了公證員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私自出具公證書的;為不真實、不合法的事項出具公證書的;侵占、挪用公證費或者侵占、盜竊公證專用物品的;毀損、篡改公證文書或者公證檔案的;泄露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給予處罰的其他行為。其次,從《刑法》的規定看,公證員涉及一般的犯罪主體構成沒有什么爭議,但涉及到特殊的犯罪主體問題,理論上有不同的認識,實踐中也有爭議。再次,從《刑法》的規定看,我國《刑法》并非沒有規定公證員刑事法律責任,如刑法第229條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
2.民事法律責任
公證員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指公證員在公證活動中或其他與公證有關的活動中,違反公證法律、法規、規章,給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依法應當承擔民事法律責任。《公證法》第43條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公證機構賠償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公證員追償。”“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與公證機構因賠償發生爭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可見,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違反職務義務是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公證賠償責任是一種替代責任,即由公證機構代替公證員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3.行政法律責任
公證員在執行職務中一旦違反義務,不管是否應當追究其他責任或追究其他形式的法律責任如何存在爭議,都不影響其行政責任的承擔。《公證法》為公證機構設定的行政處罰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停業整頓四種,對公證員設定的行政處罰主要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停止執業、吊銷執業證書五種。《公證法》中有關公證機構及公證員行政責任的設定,對規范公證行業和公證行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風險防范措施
1.完善法律規范,明確法律責任
《公證法》第四十四條雖然規定當事人以及其他個人或者組織提供虛假證明材料,騙取公證書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公證法》僅規定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被公證員核實不實時,可以不予辦理。但沒有規定對當事人的約束制裁措施,也沒有規定對該材料出具者的懲罰措施,這樣容易造成出具者繼續犯錯,也容易助長當事人抱僥幸心態到其它有管轄權的公證機構騙取公證書。筆者建議立法上允許發現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的公證機構或公證員對當事人或出具材料者進行網上通報或者由公證機構通過上級司法行政機關或者直接向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提出司法建議,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或者立法上規定出現上述情況,公證機構和公證員在盡到必要的審查義務,仍導致公證機構出具錯誤公證書時,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而由侵權人承擔全部責任。
2.加強執業紀律、職業道德教育,促進依法履職
在當今發展市場化商品經濟條件下,仍然存在“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思想。公證隊伍也不例外,因此必須加強對公證人員遵紀守法、恪守職業道德的思想教育。以堅定其維護公證、恪守誠信的理念;提高其忠于事實忠于法律、愛崗敬業規范服務、清正廉潔互助的良好品質,才能避免公證員權錢交易,出假證、出錯證、出人情證、關系證,才能避免公證員的執業風險。
3.強化隊伍素質,提高公證質量
在當前社會誠信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公證員心中確實應該警鐘長鳴,應該做到“支持信念,精通業務,維護公證,恪守誠信”,應當強化個人政治信念、法制觀念、業務能力、誠信意識,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即責任意識、就是必須把依法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法律的正確實施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刻認識公證工作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肩負的社會責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法制意識,就是必須牢固樹立依法執業的觀念,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公證活動的基本規定。
4.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
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使公證的核實權得以實現,就能夠更有效地判斷當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的真實性,也是防范執業風險的有效措施。
結束語: 總之,雖然公證員的法律責任形式只有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然而造成公證員執業風險、產生公證員法律責任的因素諸多,公證員承擔法律責任的后果不盡相同。為了提高公證的公信力,樹立公證的良好形象,降低公證員的執業風險,公證員在執業過程中應當依法履行職責,盡到謹慎義務,采取多種防范措施,防止公證員法律責任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龍振宇.公證員職務行為的刑事法律責任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